河间一中百年大事记

旅行   2024-11-14 19:31   河北  
河间市第一中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年),由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瀛州书院改建,初名为"河间府官立中学堂"。
校址选在河间古城东南隅,"东南两方数百步即达城垣","附近居民不多,异常朴质,距繁华街市尚二里余,故本校颇宽敞清幽,极适修学"。
下图,瀛州书院。
初招学生70余人,河间知府王守堃为总办,韩致忠为监督。
至宣统元年(1909年),在校生已发展到六个班。
民国元年,改称为"河间府官立中学校",监督改称校长。是年,将学校东边的文庙及府学都划归本校,渐次改为校舍。
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为"河间省立中学校",是时,设在贡院的师范学堂和设在同知衙门的工业学堂先后停办,遂将这两校址一并划归河中,为第一、第二分校。
民国六年(1917年),又改称为"直隶省立第三中学校"。
民国九年(1920年),因国民党十一师驻校,学校停课半年。
民国十一年(1922年),有四年制学生三个班,三年制学校三个班,学生人数达200名,教职员19名。

下图,“直隶省立第三中学校工作部摄影,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

下图,民国十一年直隶省立第三中学校秋季运动会(1922年摄)



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改称为"河北省立第三中学校"。
民国二十年(1931年),已发展到三、三制初中六个班(双轨制),学生三百五十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七月,在第一分校成立女子中学部,开始招收女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改称为"河北省立河间初级中学校"。
七·七事变(1937年)后,日军侵占华北,学校被迫停办,时男生班招至五十一班,女生班招至第二班。
1942年秋,沧州渤海道道尹公署(日伪政权)利用河中校舍成立"渤海道河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学校解散。
1946年初,晋察冀边区政府在此创办"第八中学"(即干部培训班),后改成"五一学院",至1948年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10月,恢复"河间县初级中学",首批招生两个班,123人,学制为三年,教职员7人。
1956年,始招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并被列为沧县专区重点中学,改称"河北河间中学"。
1958年,河间、肃宁并县后,改称"河间县第一中学"。同年,居住在校外西北角的12户居民迁走,该地划归本校,使校西北角地界成现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是年,学校停招新生,毕业班亦未毕业。
1968年,所有学生都承认毕业、回家。时初中招至六十四班,高中招至三十二班。
1970年,利用河中校址成立"河间县中等专业学校"。
1972年,恢复河间中学,但只招收二年制高中班,四年间招至第二十二班。
1976年,改办"五·七大学",同时将城关镇中学改称"河间县中学",仍招收二年制高中班。
1982年,学校迁回原址﹣﹣府学路贡院后街19号,同年,改招收三年制高中。
1989年,改称"河间县第一中学"。
1991年,改称"河间市第一中学"。
2000年,河间市政府决定,将校东11亩、校南46亩坑塘划归河中,学校将坑塘填平,占也面积扩大一倍,约120亩。
2001年春,学校发展到45个教学班,学生3050人,教职工216人。

史说河间
关注、发掘、传播与“大河间”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优秀历史文化伴随心灵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