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
【上课教师简介】
郝晓怡,女,1979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荣获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宽松和谐,学教互动。课例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第四届“南北名师”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山西省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特等奖。2023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一等奖。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瞑》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诗中对清 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是纳 兰性德作为康熙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动静描写恰到好处,既表现 了行军的艰苦,又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以诵读和想象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
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设计学生预学单。
2.搜集诗人相关资料。
3.制作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体会王维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和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教学过程】
一、关注篇章页,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学生浏览单元篇章页,分享自己的发现。
2.师:本单元,我们将跟随着课本出发,“趣”往大自然,共同完成两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欣赏作家笔下的四时之趣,第二个任务是:分享我眼中的四时之趣。我们先来走进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在这一课里,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遇见千年前的诗人,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四季风光,和他们来一场美丽的遇见。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单元整体编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开展学习活动,探索诗情画意之趣
活动一:读“诗”
1.揭题读题:《山居秋瞑》
2.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3.明确学习要求:
一读:我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二讲:我能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意并讲给同桌听。
三读:再次朗读,我能努力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4.自主读诗,同桌互讲诗意。
5.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学习古诗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句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的大意,能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学成果的舞台,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也为接下来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奠定了基础。这首《山居秋瞑》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音韵和谐,值得学生反复朗读。】活动二:读“画”
师: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将开启今天的第二个学习活动——读“画”。
1.以诗入画,描述画面
2.借助想象,丰富画面
3.欣赏画面,体会动静
4.拓展古诗,感受动静
小结:《山居秋瞑》中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这就是王维的诗。
5.再读古诗,读出画面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时抓住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诗文,充分感受诗歌营造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从而感受古诗的意 境美。】
活动三:读“人”过渡:刚才,我们是入画进秋山,现在我们试着走出这座山,再次触碰诗中的40个字,到字里行间读王维,在诗句之间找证据,想一想:王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温馨提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一人做主持,一人谈评价,一人分享依据,另外一人做补充。)
1.小组合作学习
2.分享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在讨论、交流中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丰富对王维的认识。体会王维向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雅趣,追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志趣,在交流碰撞中 王维的形象变得丰富起来,多元起来,生动起来,从而达到知人论诗的学习目的。】
二、背诵古诗,感受诗词文化之美
1.学生尝试背诵《山居秋瞑》。
2.教师总结:孩子们,我们读诗,读什么?要读诗句,读诗意,读诗境,读诗心,还要读文字背后那个不朽的生命。读他人的诗作,浸润自己的心灵,丰盈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背诵《山居秋瞑》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诗文的热爱,从而乐于积累和传诵。语文教学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培养母语意识。诗词融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和《长相思》。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享:预学收获
1.分享预学收获,展示预学成果。
(1)“我对诗题的理解”:学生借助已有学习经验讲一讲对“枫桥夜泊”和“长相思”题目的意思。(“长相思”是一个词牌名,多用于写人的思念之情。)
(2)“我了解到的作者”: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张继、纳兰性德的了解。
(3)“我能读通诗句”:学生初读古诗,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关注学生对长句子的朗读)
(4) “我能讲出诗(词)意”: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并 推选代表进行班级展示。(关注学生对“对愁眠”“更”“聒”等字词的理解)
2.读出古诗词节奏,感受音韵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学习古诗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句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的大意,能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学成果的舞台,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也为接下来想象画面、
感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想象:不眠画面
1.想象画面:1000多年前,宁静的夜晚,古老的枫桥边,客船上的张继久久难以入眠,300多年前,长途跋涉,风雪交加,营帐里的纳兰性德同样难以入眠,联系诗句,说说你从两个作品的哪里读出了画面感,分别是怎样的画?
2.描绘画面: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想象两个作品中呈现的不眠画面,小组内交流后进行班级汇报。
3.感受动静:学生分享两个不眠画面的呈现方法,找到相同之处。
4.读出画面:朗读时争取让脑海中的画面丰富起来,连贯起来,鲜活起来。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诗文,充分感受诗歌营造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而感受作品中强烈的画面感。】
活动三:探究:不眠原因
1. 探究不眠原因
张继和纳兰性德为何都夜不能寐呢?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进行汇报,总结不眠原因,力求有理有据。
追问1:他们睡不着的原因一样吗?
追问2:如果让你从两个作品中各找一个词体现原因,你会找那个字?(关注“愁”与“思”)
追问3:张继为何而“愁”,纳兰性德缘何而“思”?
2.读出作品情感
学生带着比较阅读后体会到的两首诗的情感再次朗读作品。
3.尝试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要求: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情境中体会意向的情意之美是重点,也是难点。本环节,讲两个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探索统整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