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教师简介】
王妍,女,1989年2月出生,哈尔滨市继红小学一级教师,获2023-2024全国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称号,哈尔滨市冰城骨干教师、哈尔滨市新课标领军人才、哈尔滨市“四有”好教师,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两项、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视频示范课、第九届群文阅读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优秀论文”奖,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等杂志.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析
神话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本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唯一的神话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3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1篇略读课文,神话是先民以浓缩的、跳跃性的、隐喻的方式感应整个世界,以故事的形式对自然现象做出的想象性解释,单元的两个阅读要素都直指神话的特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前者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为本册教材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奠定学习基础:后一个语文要素则承续二年级神话故事的单篇课文学习,以单元编排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积累神话阅读的经验,
《精卫填海》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编排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六篇神话故事之一,更是其中唯一的一篇文言文,神话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文学的先河,文言文语言凝练雅致、声律抑扬顿挫,更是中华文脉之根,传承千载不朽,人类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认为,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宏大叙事”可以帮助人类发挥自身的潜力,学会应对和处理生存危
机。而历经时间洗礼的神话故事所传递的精神与意志正是“宏大叙事”之再现,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成为延续整个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基于以上文本特性和历史文明演进规律,本篇课文应依文体而教,充分发挥神话故事的育人价值,定位于引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语感,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同时体悟先民的智慧,感受先民神奇的幻想,培养思维能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植文化自信。
二、文本解读
《精卫填海》节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而死,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精卫鸟以小搏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传递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故事自先秦流传至当下,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转型,不仅从一则普通的神话故事转变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乃至文学原型,且与民族精神相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已逐渐成为坚韧执着、百折不回等民族精神的代名词。
三、学情分析
《精卫填海》是学生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有了学习《司马光》和《守株待兔》的基础,学生对小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已初步了解。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虽然积累了看注释、看插图、组词释义、联系上下文等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虽然能够理顺文章的大致意思对个别语句的理解仍不够精准,解释文言语句时,常常有文白夹杂的现象发生,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互学,迁移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达成文言文学习目标,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或追问,鼓励所有同学进行思考和纠正,值得注意的是,《精卫填海》是一篇耳熟能详的经典神话故事,电视、课外读物的改编和创作已经让学生十分了解故事的情节,但也源于这些“先入为主”使得学生对情节的把握与故事的原文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或对精卫形象的认知有“道听途说”的概念化倾向,反而缺少了对经典原文的直接阅读体验。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亲历“读原文”的学习过程,并关注学生的浅读、误读,带领学生不断细读文本,从而加深对中华经典著作的理解。
四、目标定位
课时目标的制定应做到“依标定标”,制定路径遵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统整单册目标、单元目标,再结合
特殊的文体单元学习目标,进而制定出精细化的课时阅读教学目标。
总目标 | 学段目标 | 单册目标 | 单元目标 |
1.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3.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 【阅读与鉴赏】 1.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业质量】 1.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
| 1. 能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 能把握一件事和几件事构成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诵读优秀古诗文,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文大意。
|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卫填海》; 2. 能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
梳理以上要求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带动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帮助学生习得触类旁通的故事理解力和感受力;另一方面要依文体而教,在感知先民神奇幻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有所体认,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受到传承精神的感召。
综合以上分析,本课的目标设定,关注到把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精卫形象的感知与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朗朗书声中渐进式地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则聚焦先民用幻想创造神话的精神内核,以点生发,穿珠成链,汇聚成脉,在深入阅读中帮助学生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五、教学策略说明
策略一:进行“文本细读”,层层渐进地助力学生感知神话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
向文本内聚焦,经典神话故事的文字细节和主旨是互相对话的。课堂上通过导读文字细处,帮助学生亲历阅读的真实过程:一方面细节在凸显主旨,另一方面主旨又在照亮细节,二者交融互映,从而让鲜明的人物形象跃入学生的脑海。
策略二:建构“文本间性”,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在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群中感知文体。
经典神话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可以构成互文关系的。课堂上通过呈现学生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群,由一篇及一类,在参照与比较中丰富学生的神话阅读经验,感受先民将探索未知的精神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寄予想象的神奇,培养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和能力。
策略三:带入“文化语境”,潜移默化地实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学科育人价值。
经典神话故事的后代抒写与原文是互相对话的。课堂上通过适时、适度地扩展相关文字,帮助学生经历阅读的共鸣体验:阅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个人的经验、现实的情境、文化历史的抒写都参与其中。浸润于文化语境,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对《精卫填海》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会使其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感召,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曰、溺、衔”3个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溺、衔”等4 个字。
2.能结合注释和插图,迁移运用既往学习文言的方法理解课文语句,用自己
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自主尝试据义定音、据义读文,把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
3.在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有梯度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先民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品味精卫坚韧执着的个性,感受神话传承千年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需要学习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起始课《盘古开天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大致了解单元整体内容。
教师准备:PPT、田字格、黑板贴。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忆旧理新,明晰学习目标
1.唤醒阅读经验,了解单元内容。
2.简介《山海经》,明确学习任务。
3.朗读题目,读懂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立足文体,从学生已知入手唤醒阅读经验,了解单元内容。基于学情,在“读原文”的兴趣驱动下,明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板块二:熟读——读文晓意,讲好文言故事
1.迁移运用已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2.结合注释和既有经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多种形式练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设计意图:遵照学习科学原理形成“读”的内在驱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遵循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规律,避免机械学习和训练.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练习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板块三:品读--聚问品文,感知精卫形象
1.触发感受:聚焦“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合作交流: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化对精卫形象的理解。
4.小结提升:读神话不仅是在读故事,还是在读中华民族几千多年来传承不朽的精神。
【设计意图:“潜心会本文”,在细读文字的过程中理解神话故事的内涵,感受精卫形象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同时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精卫形象的感知与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朗朗书声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对文言文熟读成诵。】
板块四:拓读--沿脉抚今,感受神话魅力
1.扩展相关名篇,了解精卫精神的历代书写。
2.传续神话精神,感受神话“永久的魅力”。
3.回归单元主题,反思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化传承的视角观照民族精神的传续,深植文化自信,从民族发展的视角审视神话的魅力,在朗读中感受神话对文明发展的启迪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