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云理事长在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上的点评

教育   2024-11-10 01:26   北京  
老师们,大家好!首先谢谢全体上课老师和指导老师。今年的每一位老师都很优秀,基本功都很高。其次是感谢与会的全体老师和教研员,谢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学会的信任和支持。我要感谢扬州市教育局,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区,扬州市文河小学,扬州旅游商贸公司为大会提供的周到的服务。

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其中包括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能力,文化自信,评价手段等,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老师有没有关注这则通知,比如说书写习惯,做到三个“一”;书写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美观、流利。教育部颁发这则通知,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回应社会广泛的关注,解决正确书写汉字的问题。汉字规范书写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出在哪儿?我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学生现在的(汉字书写)基础并没有打好也没有打牢,所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心。

本次阅读的观摩课基本上没有看到在识字和写字上下功夫。重视的非常不够,教育部通知刚刚下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在这样大的现场观摩课,没有看到写字的指导,这是非常遗憾的!把字写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活动中,我有看到有的学生板书出现错误,老师没有及时纠正。最近,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联合开展了“清朗”系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的专项行动,中小学教师课堂禁止使用网络用语,语文老师课堂用词用语规范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比如这次观摩课上出现的“圆桌派”就是典型的网络用语,所以我们老师要提高政治站位,这不是小事。

教学内容没有难与不难的问题,只有学生喜不喜欢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关注预设的目标是否合理,一节课预设的目标不要太多,学习任务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思考能够完成的,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一节课上的内容、目标设置太多,特别是是那些长课文,难度有点大的课文,怎么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选择什么内容跟这节课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跟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水平有关,跟教材的编排意图有关,也跟自己擅长什么有关?有的老师素质特别好,但是没有把自己的素养发挥出来,回去以后可以找一找原因。总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多,更不能拔高目标。目标太高了,学生跟不上,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效果。
(一)
看第一个方面,看这节课是否依据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目标定位是否合理。这次观摩课的课例能够依据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方向基本没有跑偏,这是我感动非常欣慰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努力立足单元整体,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老师的教学能够重视研读语文教材,关注课文之间的联系,关注单元内容的整体,重视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跟单元各课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发展点,这样一种瞻前顾后的做法,我是充分肯定,也是大力主张的。但是,有的课将之前所学的同一文体或者相同题材的课文关联在一起,将语文要素关联在一起,感觉上关联得有点深度,怎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需要值得研究。有的课从小学阶段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设计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对单篇课文的教学究竟帮助有多大?不知道有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些课例从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等方面对执教的课例进行划分和归类。但是,从备课材料和整个教学课文过程来看,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在语言运用的目标是还是有点踏空了。虽然一节课的教学上,老师们将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进行了划分,但是并没有在相关的教学视角下设计语文活动,课堂表现并不明显。对于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在字词句段篇等训练方面,到底要让学生学习哪些具体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思维的训练,文化审美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清清楚楚,所以教师背后研究课例,首先要能静下心来,要钻研教材编排意图,在读懂读透单篇课文多下些功夫。本次观摩课,在读懂、读透单篇内容上功夫上下得不是很多,方向有点问题。为什么这次(观摩课)选择不同文体、不同课型、不同题材?就是(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在文体的把握上还是需要研究和推敲的。比如,第一个问题:神话故事,写什么?第二个问题:强调精神品质是不是合理?第三个问题:不同神话故事表达的精神品质有没有可比性?这三个问题是我的困惑。就我个人的理解,神话故事的重点,应该放在体会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导语: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点明了神话的特点,神话想象的神奇。实际上,这堂课有学生感受到了神奇,在板书的时候有神奇这个特点。从神话(特点)来看,坚持不懈的道德品质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将不同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比较需要再推敲!我们在教学神话故事的时候,要区分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英雄模范人物之间的不同,神话人物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人物是真实的。那么神话故事中人物之间没有什么可比的点,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它很强大,盘古能劈开天和地,凸显他非凡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的女娲、精卫、后羿、嫦娥都有这样的特点,他表现的是人类祖先的智慧,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所以什么叫文体意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小说、诗歌······我们要上出不同的特点。前提是我们要把文体吃透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前调查结果是学生百分百喜欢,有没有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我想是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儿童生活,跟他们生活紧密相关,这篇课文虽然有点难懂,学生是喜欢读的,爱读的,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好好读一读。有的阅读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该放的没放,不该放的放的太多了。在这里也提示一下,上课的老师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语录、视频作为教学内容,有没有提到中宣部审批?今后所有小语会举办的活动,未经过审批的上课老师不得再引用,中央对这方面非常严格,希望老师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就教材中的不同文体,单篇课文的解读、理解把握,建议会后开展一些专题的研究活动,这样的研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口语交际的内容怎么选择?比如《意见不同怎么办》教材提供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燃放烟花爆竹,一个是城市拓宽道路砍树。我想在扬州的学生在生活中是能够感受到的,教材中的普通市民、消防队员、环卫工人、鞭炮厂工人、司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等等,两个例子都用了省略号,意味着还有很多的人物,需要学生通过生活来发现,需要结合生活经验,看看生活中有没有与教材中相关的人物,这就是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弹性的空间,要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在内容的选择上,两则材料完全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可以自主选择两则材料中的一则材料开展交际活动,而不是局限于一则材料。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意见有分歧的事件怎么解决?教学的内容可以更有弹性和开放性。其实我们从现场来看,在一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来看,小学生是希望春节燃放的,这是小孩的天性。教材为什么要编排口语交际?就是让学生具备沟通交往的态度和能力。(学生)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学习生活中,工作中,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这是口语交际价值所在。体现的是全球化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而不是口语交际课就结束了,而是在口语交际中获得的能力和态度运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开展教育活动,共同研究语文教学改革,重点是要把重点和着力点、功夫放在核心素养、语言运用上,明确了解统编教材依托语文要素在每个年级、学期、单元、栏目序列内容是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系统安排要了如指掌。顺便说一下,大多数,课前十分钟谈话没有用好、用足,非常可惜。课前谈话,我们不允许设计新内容,围绕新内容相关的内容谈话实际上是有很多办法的做的好是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上。

我们在研究教材,关注单元整体,关注是怎么根据单元导语的目标要求将课后思考题、课前提示、文后泡泡中的学习提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等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次现场观摩课,一些阅读课对课文内容总体把握,包括对整节课的朗读、默读,做得还不到位,没有发挥好精读课文背后的思考练习题和略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的教学价值。教材的思考题对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好的示例,其实这也是很难的。我们设计一个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能够整体上把这篇课文读懂,实际上是很有难度的。教材中课后思考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草船借箭》第一题: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关键能力之一,其实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中年级提供了很多方法,比如,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那么,看这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在解读教材,选择学习内容,引导明确各个学习目标之间的要求,运用学习的方法,比如:怎么观察?落实语言运用等方面,几节习作课做得很好,课上得非常扎实,基本上体现了40分钟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什么有的阅读课不如习作课那样进口教材选择学习内容?是不是跟习作课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有关?因为阅读课老师自我发挥的空间大、余地多,他的手脚放得开,有可能放松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注意力。阅读课的老师能不能不怕冷场?能不能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特别是有的长课文,比如说《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卖火柴的小女孩》《牛郎织女》,学生是喜欢读的,学生是能够一口气读完的,能不能让学生多读,老师少讲,现场课老师不要怕冷场。这个老师也有顾虑,学生自主默读10分钟,如果老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默读10分钟,我觉得效果应该非常好,也是常态化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单元导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非常期待,第七届阅读课有“冷场”的画面,这个“冷场”加个引号。

说说习作课,我总结了一下习作课有几个环节,有指导-练习-交流-修改-再交流-再修改。我提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环节都要体现?目的是什么?全班同学只写一段话,这是我听了几节课的一个共同感受,有的习作课是可以写出完整的一篇作文的,口头交流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学生被老师打断了。希望第六届观摩课,学生写出一篇完成习作的画面可以实现!两个期待,一个是阅读课不怕“冷场”的画面,一个是习作课有写一篇文章的画面。

一堂课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教学任务设计、活动安排、情景创设,需要我们多想想: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
(二)
下面讲第二个方面。是否体现出题材特点、文体特点,是否体现出不同课型的要求?这次课例体现了阅读的不同题材、文体,比如说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科普文章、现代诗、记叙文、散文、说明性文章、古诗、文言文、古典名著等。习作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实用文写作。口语交际,功能类的、交流类的、讨论类的话题。内容表达特点不同,精读略读课型不同。这次现场观摩的32节阅读课、表达课没有一节是相同的,选择这样的课例,主要是想语文教学能体现出文体意识、题材意识、课型意识,因人而异。语文课本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能够异彩纷呈,这次观摩活动课在文体意识、题材意识、课型意识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然,一节观摩课是难以达到理想预期,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是能够实现的。比如,选择了两篇古诗词,为什么选?一是四年级上册的古诗《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一是五年级的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我们从单元编排来看,前面是家国情怀,后面是咏物,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如果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身在官场不同流合污,是不是合理?当我选择这节课的时候,我已经预测到老师们会这么教的,果然不错。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问题有很多,这节课,学生没有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没有体会到教材的编排意图。年段不同、题材不同、目标要求怎么体现出不同,比如说:可以用什么主题贯穿古诗词的教学?重点是不是合适?作为《古诗三首》,一节课只教一首教学容量问题也是值得再商量的,特别是学生对已有的古诗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我也经常听课,有的老师在教学一首古诗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背了,有时候老师就感到手足无措,这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材选编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有的学生已经读过白话文,内容也大致了解了,教学目标如何定位?90年代的《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要求选编文言文,那么教材为什么安排文言文?这个问题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以一篇带多篇,现在的文言文越教越复杂,课程标准都不要求,我们现在却把要求拔的越来越高。

再看看古典名著怎么教。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到三天后有大雾;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鲁肃,如果没有这个人物,诸葛亮是没办法完成造箭任务的。这就是古典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怎么体会?鲁肃要不要感受到?课后思考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个性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们交流。

那么讲讲现代诗歌,读的训练是首要的。教师要在教学生读诗的方法上下功夫,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中的韵味、感染力和想象。现在,四年级有个诗歌单元,我们还有些老师还是把它当作散文来教。在比如小学各年段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他们对寓言这类的文体的认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寓言中包含的意义和教训;而中年级的学生能够看懂寓言的意义并且把他们转移到人的身上,这就需要老师关注不同儿童在理解能力的特点和阅读的发展水平,以确保不同文体教学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低年级不把寓言当作寓言来教,课后思考题也是这么安排的,我们当作童话来教。我们老师有了课型意识、题材意识、文体意识,这是小学语文的一大进步。

(三)

第三个方面语文课上出现的“三多三少”问题。拓展活动、情境创设是不是为了完成语言任务?有没有虚假的活动和虚假的情境?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的读书,有多少时间用于理解内容,体会语言,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的思考?我想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老师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当前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三多三少”的现象,就是任务多、活动多、情境多,寻求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寻求课堂面貌创新的意图是好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墨守成规,语文活动虽然多,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重视还不够,也就是我们说的课文读得少:朗读、默读、背诵活动少;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少;独立思考时间少

这次观摩课的课,既有一定的量,也有一定的质,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多种形式地读,能够读出情感,能够通过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打开书,翻开到课文的第28页,先听老师读课文。”这是语文课堂上久违的声音。观摩活动的课,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老师利用学习单给了学生充足的独立的时间,鼓励他们进入深度的思考,传递了老师正在努力改变语文课堂上的“三多三少”现象,但是阅读课读的整体性不够,几乎没有看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朗读,课文的默读,往往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句段,反反复复的去读,我听了以后有点感到反胃了,20年前就有语文老师抓住那么一句话、一段话就那么一直读,这要引起我们重视。有的阅读课,学生还没有在自主学文,还没有大致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就抓住一些句子和片段,就让学生体会、品味,就现场教学来看,效果是不理想的。1992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老师们可以找一找,看一看。这部《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次我们的老师抓住了部分,但是在整体的处理上还没有处理好。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归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重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各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完整、深刻的理解。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模式。有的课在真实情境创设值得再推敲,比如说:以主播身份讲新闻,主播有特定的身份要求,常常是单向的。口语交际是要双向的、多向的互动交流,起到交际的目的,那么创设主播的情境,他的价值在哪里?生活中能不能用上主播说新闻?这值得我们的思考。什么是真实的情境?不是什么小侦探、小导游,我们给大象设计一个档案,六一儿童节开展一个活动,这算不上是真实的情境。因为道德与法治也做这样的情境。课文描写的内容情境,比如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边读一遍想象这样的情境,语文课文本身就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情境。一边阅读一遍想画面,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体验,描述的话语情境,就完全可以带入学习的情境,这都是真实的情境。这次观摩课,有的老师本身就营造出非常好的情境,让人入情入境。一些虚假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感受不到的,往往老师给学生画大饼,无法落实,下课之后不了了之。举一个例子,如《曹冲称象》:给动物园的动物做一个健康档案。我们来看课文,课文思考题: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我们需要通过阅读从课文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课后思考题:比较两种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并说明理由,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课文主旨是表达曹冲善于观察、爱思考,能大胆表达的思维品质。这次观摩课的主题是育人价值的实践探索。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育人的主线和要求。比如,习作中《我的植物朋友》有的学生写了银杏果有毒,这位老师及时给予提示,观察有毒的、带刺的植物时,我们要注意安全。我想这就是语文课程教学价值的体现。但是,有的阅读课还存在让学生说假话、说空话的现象,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要在课堂上喊一些口号,说一些假话和空话。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如朗读、默读、背诵,课堂上、校园里要时时刻刻传出琅琅读书声。

(四)

第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教与学的方式的方式是否有所突破,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怎么样?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学习需求,依据已有的知识、学习水平、生活的经验与发展层次,挖掘每篇课文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把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适时评价教与学的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确保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基于教材文本、学情的语文教学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步骤的安排,需要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语文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假如我是小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哪些地方不好懂,我该注意什么,该怎样去读懂它?而不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考虑,这个你该懂,那个地方你该懂,强拉着学生跟着自己跑。有时候我们看课堂提问的时候,两个孩子回答不出来老师就急了,硬拉着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有个“筐”,老是拉着学生往筐里钻。要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有的课老师上得激情澎湃,就好像在演讲。学生有没有受到感染,有没有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大家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是教学的一大进步,比如说有的课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但是,有没有把每一项活动都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各项活动之间的关联点的在哪里?发展的梯度在哪里?我不知道讲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的老师有没有考虑?有没有将这些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项活动之间的关联点在哪里?每项活动发展的梯度有没有考虑?虽然有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但是过去的教学步骤一、二、三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换成了活动,特别是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等等。从教学的流程和目标上看,实际上没有多少关联我们备课的任务和目标,而我们教学过程的说的任务一、二、三只是教学的一种流程,所以我们还要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名词的内涵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以学习主体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这次统编教材修订在这方面是有所体现的,就是希望改变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课文时,希望有些课能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能够结合学习的主题,能把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打通了学。我在选这些课的时候,希望在处理的时候能把这个单元的打通了学,把学到的方法也能运用到后面的课文。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一些,更加体验语文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好像我并没有看到这样的课。观摩课活动结束后,经历一次深入研究,在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创新中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12月1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有一个栏目叫“中国好课堂”我们小语会承担了一节“中国好课堂”的课,选取的是一节五年级上册读书单元的内容,这个课要线上直播的,希望大家给予关注,希望今后一定要把这个单元打通了学,才能体现课程标准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

(五)

第五个方面,课程资源利用是否聚焦语言学习,是否做到适切、适度。这次观摩活动,图文、影像资料的选择和利用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目标导向清楚,基本上能够聚焦语言学习。几节习作课运用记录卡经济实用,简便易行,发挥了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传统的习作批改,常常是将学生的习作用投影投放出来,师生共同评改,并利用修改符号教学,比如说:字词错了没有啊?这句话是不是通顺啊?这句话怎么改啊?这段话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啊?用投影仪的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看得见,印象深,可以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几位老师特别重视投影仪的价值。但是有些课在课程资源的运用上还需要再推敲,(如)是利用视频中学生的学习作为示例?还是利用立足本班学生学习的视角?这个问题,这个现象比较普遍。老师拿本班的或者其他班学生的学习体会,给这个班级的同学来看,我个人觉得还是上好自己执教班的课,立足本班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真实的学情状况和需求出发,总结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你面向的是本班的学生。我个人认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还要多角度分析、筛选和使用,要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增强它的目的性,增强课程资源使用的实效性,比如说:学生进行学习互动时,有些老师为什么喜欢播放音乐?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写习作或默读课文时播放音乐。有没有老师想过为什么?有没有老师进行对比?就是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和有音乐背景中学习,哪种效果好?有没有比对过?反正这次我听完课,放音乐往往是给评委听的,我们评委听上去效果挺好,我们听课的老师听上去挺好。但是对于我们正在写的学生,肯定是专心的好啊,我看过一则国外的研究材料,学生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最好。有一本书它是讲有音乐、没有音乐;有歌词的、没歌词的;有歌词的尤其是交响乐的效果最差。要重视把教材中的插图、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教科书是学生的学骨,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内容在课本中的哪一页,要打开课本,至少在朗读课本时,要让学生拿起课本来读,而不是读课件。这次我听两个老师,一个是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看到了两位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让学生知道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哪一页。如果不这样,我们以后就不用编写教材了,都拿多媒体就行了。另外AI 的使用有没有必要,我猜下一次使用的就会更多了,从这次的教学效果来看,可以叫高射炮打蚊子,效果并不理想,这个需要深入研究。有的课例设计的视频来源标注有哔哩哔哩的商标,有广告的嫌疑。我们在拍课的过程中,是要求老师们不带商标的,老师们在人教社拍课的时候,所有的商标都要遮上。所以我们视频资源的渠道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我们老师把课发到网上,有人指出我们小语会给哔哩哔哩打广告你怎么解释?解释不清楚。再这样的大环境下,喷子很多,我们要小心,价值取向的问题,所有的问题一定要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各位老师,如果我的评课有什么不当之处,诚恳地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我自己也研究不同文体、题材的课例,愿意继续与大家一起探讨!最后说一句话,语文教学本没有那么复杂,有时是上课老师自己想多了,想复杂了,谢谢大家!


阿雷吟诵学堂
小学古诗文吟诵;课文朗读与教学;统编教材备课;班主任工作;家校协同育人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