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在丹东大鹿岛前2-20海里的海域发生了激战,史称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黄海海战以北洋水师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海军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军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黄海海战后,正值涨潮,大鹿岛的渔民将四周漂浮的百余具北洋水师将士的遗体打捞上岸,掩埋在岛上,四时祭拜,这就是无名将士墓。渔民们还搜救了两名北洋水师伤兵在岛上疗伤20余天,才送他们离岛。
1937年,受日本人雇佣的大连潜水员王绪年到“致远”舰指挥舱里进行拆卸作业时,发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遗体骨架仍在指挥舱里,便把骨架背上岸,和大鹿岛渔民李桂仁、李桂斌、于永灵等人把尸骨安葬在岛上。1985年,大鹿岛村又将遗骨迁葬在无名将士墓附近。
1995年,大鹿岛作为甲午海战古战场,被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辽宁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公布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等5部门公布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1988年被东沟县(今东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丹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广州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邓世昌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霾”等舰船管带。1879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任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勇敢战斗,在战舰受重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舰体爆裂沉没,同全舰25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后入祀京师昭忠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