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德泽楼北立面
中华民国17年(1928年)秋,张学良将军在家乡海城创办了同泽中学。校名“同泽”源于《诗经·无衣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以培养桑梓子弟,为国图强为办校宗旨。
图2.将军柏
张学良在奉天(今沈阳)召集海城籍的知名人士——陈兴亚、范朗清、刘鸣九、姜德润、孙恩元、突贵田等人商量,提出要在家乡创办一所完全新型的中学,并成立海城同泽中学董事会。推选孙恩元为同泽中学建校筹备主任。张学良决定建校开办费由奉天边业银行三香堂项下拨出银洋40万元(他的股息)。董事会议定校址在海城东郊玉皇山前东南园子,征地234亩3分,此地距县城1公里,前临海城河,后倚玉皇山,环境十分幽静。
图3.西侧门卫室现状
民国18年(1929年)春,同泽中学建筑委员会委托奉天基泰公司设计,并在奉天召集各建筑公司投标,奉天义川海外贸易公司中标。5月开工,建筑材料全用国货。红砖由北票煤矿制造,砖面上刻有“同泽”二字。民国19年(1930年)春末,全部竣工,历时一年零二个月。建有四栋二层楼,教室、图书室、办公室、礼堂、宿舍和饭厅等300余间,建筑面积5946平方米。水暖齐备,为当时全省第一流新型学校(经1975年7.3级地震,仍完好无损)。同年6月23日,举行校舍落成典礼,仪式非常隆重。张学良的代表—副董事长涨兴亚,省教育厅长等,专程前来参加典礼。会上陈兴亚副董事长,就张学良关怀家乡办学等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孙恩元校长报告了建校经过和教学计划。各界代表宣读贺词,会议气氛十分热烈。会后由学校师生同台演出文艺节目,借以助兴。特拍摄了典礼纪录片(现藏县档案馆)。
图4.校园景观,近处是钟灵楼,远处是现在的教学楼
民国18年(1929年)7月,校舍尚未竣工时,即开始招生,借用城内天齐庙授课。报考生异常踊跃。至民国20年(1931年)夏,共招收高、初中各6个班,400多人。还选优聘用50多名教师。学习课程,重点为国文、数学、理化、英文等。图书、仪器俱备,校图书馆藏古今中外书籍数万册。
图5.从操场远眺,左侧是人文楼、毓秀楼,右侧是礼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停办,很多师生奔赴关内参加抗日。1948年5月4日,海城县联合中学在此成立,由县长金铎兼任校长。为当时的解放战争和南下大军培养了大批干部。1953年,改为海城第二高中,后改为海城县第一中学。1981年又恢复同泽中学校名。1981年,同泽中学有普通高中14个班,职业高中11个班,在校学生1238人,教职员工146人。
图6.校门口张学良将军题写的校名牌和文物保护标志牌。
2010年,同泽中学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7.同泽中学模拟鸟瞰图
如今的同泽中学,北依玉皇山,南临杨柳河,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占地面积1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学校内绿化面积达到17000平方米,学生人均占有绿地6.9平方米。两次被评为辽宁省绿色学校。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余人,是普通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的特色学校。教职工240人,专职教师173人,其中首席教师2人,高级教师95人,研究生学历24人,获得硕士学位10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鞍山市级骨干教师18人,海城市、鞍山市学科带头人35人。教师学历层次高、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
图8.校史馆
图9.德泽楼
图10.宝航图书馆
图11.钟灵正立面楼山花
图12.德泽楼中厅的张学良将军雕像
图13.德泽楼内部装修
图14.泽德楼内景
图15.德泽楼内景
图16.图书室内景
2012年6月,海城同泽中学成功跻身辽宁省示范性高中行列。
校训:爱国,尊师,励学,崇实。
校风:勤勉,合作,开拓,进取。
办学宗旨:以人为本,培养特长,特色办学,多元发展,乃文乃武,兴国图强。
参考资料:《海城县志(1987)》、《海城同泽中学校志(2008)》、《海城同泽中学校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