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4年4月21日,来自沈阳的文保历史爱好者和海城本地的文物爱好者,一起开展了首届海城历史文化研学之旅。
大家在海城市博物馆门口集合,在陈老师和沅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复建后的山东会馆。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上书“泰山石敢当”五字。相传是建房子时用来辟邪的。通过沅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垂莲柱,以及古代的“大门”和“二门”分别是什么。接着我们先后参观了孔子文化展厅和闯关东文化展厅。在了解了海城地区的风土人情后,我们从两侧的小门,进入到山西会馆。山西会馆始建于清初 ,原为庙宇建筑,康熙年间扩建为山西会馆。民国三年改为关帝庙,并沿用至今。每迎过年都会有隆重的庙会。相传民国时还有戏台。可惜早已无存。从小门进去,右手边为一片碑林,左手边有一棵古树,树下立着两个石狮子。正门内侧立着两名武将的雕像和两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石马。然后,我们参观了非遗海城高跷展厅,以及碑林。然后,从山东会馆出来,在山西会馆不远处,有个关帝庙大桥,那里曾是海城南城墙和西城墙交界处,物逝人非,沧海桑田。曾经的城墙变成了笔直的马路,静静地述说历史的沧桑。
从山西会馆出来,往东走不远就是三学寺。相传为唐将尉迟恭监修。“三学”指佛家“戒”、“定”、“慧”三门学问。三者互为关系,寺名由此而来。现存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其余皆系清代建筑。大雄宝殿因早年失火,为重建的现代建筑。后面为藏经阁,系清代建筑,两侧钟鼓楼均为现代建筑。清光绪三十年,海城县令管凤和在此设立师范学堂。建国后,先后作为仓库,图书馆,博物馆使用。1988年交由宗教部门管理。在沅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清代的山门和配殿以及建于明代的天王殿,并了解了伽篮七堂的布局,随后又在寺庙后面的杂物堆里发现了一个石狮子和古碑,然后,从正门离开。
从三学寺正门出来,沿三义街往东走不远,就到了厝石公园,因为这里曾是海城城墙南门所在地,当地人习惯称此处为"南门",山上原建有文庙,现只留存后殿一栋建筑,文庙旁边原有一座学宫,唤作"他山书院”,现已无存,公园南侧整体保存了当年文庙的轮廊,部分台阶为清代所建,我们先参观了位于最南面的琉璃影壁,原址位于海城东南析木镇缸窑岭村黄瓦窑遗址,上世纪六十年代移至此处,为清道光年间所制,黄瓦窑是清代东北地区唯一的琉璃官窑,从四世祖候振举开始世袭五品官,负责一官三陵的修缮,影壁整体保存完好,垂莲柱和翼角不知去向,顺影壁西侧台阶上去,有一亭立于此,曰"去思亭"是海城人民为纪念被日军杀害的海城知县孙文敷而建,除四周石柱外皆为木制结构。
去思亭西边有一砖塔,曰"惜字塔”为文庙附属建筑遗存,古人"敬惜字纸"废弃的文书不随意抛弃,收集起来进行焚毁,而"惜字塔"就起到了焚书炉的作用。沿惜字塔后边的长廊往北走便为新建的魁星楼,后面有一小屋唤作"靖安祠"是用来供奉风云子大师的地方,祠堂后面是"三江跃虎"石像,传说为海城地名的由来。
魁星楼前面为文庙仅剩的后殿遗存,从文庙下来我们去了“保安寺",相传为明代建筑,但建筑风格有点像清末民初。厝石山公园北面有一处断壁残垣的建筑,现称"他山书院",原为一处民居建筑,重修公园时被拆除,现存建筑均为后建。
午餐吃完馅饼我们继续前行,出了东四台子便到牛庄,快到庄子的时候在路北就能看到一个石碑,上书"甲午战争陆战战场遗址",路南为牛庄水文站,往前走不远便能看见牛庄的护城河,有一石桥立于河上曰 "太平桥",石桥南侧有一石碑上书"太平盛世",石桥中间和两侧均可见 "太平桥"石刻,两侧雕像以狮,猴和莲花为主,素有"辽东赵洲桥"之美称 ,从前是海城到牛庄的必经之路,为清代建筑,接着我们先后参观了牛庄天主教堂神父住所旧址和牛庄清真寺旧址,然后由沅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海城历史文化专题讲座。
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我们对海城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更多文文物爱好者能参与进来,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在参观活动中,沅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文创纪念品,海城本地的小学员代表家乡向来自沈阳的小朋友赠送了纪念品,建立齐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转载自辽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