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旧事(二)——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海城师范)

文摘   2024-10-24 16:57   辽宁  

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前身是鞍山市海城师范学校。鞍山市海城师范学校是在海城县师范学堂、海城县立中学校、海城县第六中学、第一中学、海城县师范学校等多个学校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二日,知县管凤和将原设在响堂大佛寺院内的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知县王顺存创办)移至城里三学寺院内,改为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因校舍不敷用,将本院钟鼓楼拆去,改建学生宿舍十六间,食堂十间,又将后院大楼改讲堂三间,藏书室、理化室各一间。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秋,适奉省令,停办师范,改为海城县立中学校(全校四级,每年毕业一级,续招一级)。民国十二年(1923年)正月,由教育厅委任奉天优级师范英文专科毕业生孙恩元为校长,以英文教员陈宝森兼任学监。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校二十周年,校长孙恩元主持刻立纪念碑一座。(碑文附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校舍不适用,商同县长及地方士绅,将旧校址(三学寺院内)折卖七万元,不足,又由农商两界派款三万元,另在城东玉皇山前购地八十九亩,建筑楼房四十余间,十月竣工,海城县立中学校迁入新址(即今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校址)。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海城师范校址成立“省立海城中学”,招初中、高中学生,1947年停办。

1948年5月,海城联合中学成立,主校在同泽中学,海城师范校址为其一部。1949年,联合中学改为海城第一中学、第二中学,海城师范称一中南校。1951年一中牛庄分校改为海城第三中学,1953年三中分校改为海城第四中学;二中腾鳌分校改为海城第五中学。一中南校,即海城师范改为海城第六中学。1955年秋,一中改为完全中学,海城师范改为第一中学。1958年9月,海城第一中学迁入曙光小学校址,在海城师范成立海城大学;10月,海城镇内各中学合并成立海城县教育人民公社,海城师范改为“大学部”。设大个大专班,幼儿师范四个班,文艺一个班,有学生502人,教职工41人。1959年教育人民公社解体,恢复第一中学。

1979年海城师范英语班结业合影

1959年8月,海城师范成立,为中等师范,招海城、辽阳两县初中毕业生。校址先设在曙光小学,部分学生在“完中”(即同泽中学)上课(开始在今电表厂附近建新校舍,后因故停建,将所建部分校舍改办电表厂)。1962年在海城师范的第一中学整体迁入完全中学,遂将海城师范迁入现址。从1962年起,每年从海城、辽阳两县招中师生四个班160人。1965年招预备生160人,先在家劳动一年再入学。1966年—1970年,“文革”期间停止中师招生。1970年,开办“五·七”大学,培养初中师资400人,分数学、语文、物理各两个班,体育一个班,音美一个班,学制二年。

1977年海城师范划归鞍山师范领导,由鞍山市统一招生,统一分配,计划每年招中师四个班160人。1980年开始招民师班,后改由海城进修学校招生,由海城师范发毕业证书。1982年经辽宁省批准,恢复海城师范学校,由鞍山市直辖,晋升为县团级单位,仍每年招四个班中师生。1984年招大专三个班:语文、数学、物理各一个班。

校园内的百年古树

1986年海城师范学校改名“鞍山市海城师范学校”。1997年8月,辽宁省师范院校调整,经省政府批准,海城师范改办“鞍山市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根据鞍山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开设对口专业,培养“合格+特长”的专业技术人才。1997年至1999年开设了财会电算化、计算机应用、乡镇企业管理、餐旅管理、美术装璜、经贸英语、经济法律、园林、文化艺术、工商行政管理等10个专业,学制三年,招收学生1000余人。2000年又开办五年制大专班,进一步明确了“立足鞍山、依托辽南、服务全省”的办学宗旨、“面向人才市场,培养文化知识适度、现代职业技能熟练、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合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体魄健康,人格高尚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新思路,办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鞍山市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经辽宁省有关部门批准改名“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又为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鞍山职业技术学院。9月,通过各级评估,成为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附:海城县立中学校二十周年纪念碑碑文

世事变迁,与时借极,无论大者久者,壑舟夜遁,月异而岁不同。即一曲之微,经时弗久,苟执两端,较其差数,而新旧蜕化,亦相去径庭。故善观变者,欲逆知将来,必须数既往,此历史学科之所以尚也。诉本校创立至今,仅二十年耳,其间新旧之递嬗,因果之相乘,如水之逝,如波之涌,起伏变灭,几若无迹之可寻。于是,依研究历史之凡例,划分四期,吕详观其变。自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日,县知事管公洛笙改武备为简易师范迄宣统元年,为创始时期。伊时,校舍四十间,生徒不满三十人,渐增至师范两级,附属小学一级。三十四年师范毕业,改招师范补习。翌年,又添招一级,人数渐多。校长历计忠治、徐雪桐、张立清。作始虽简,而经营缔造,煞费苦心,一切规模则粗具于兹。自宣统二年迄民国四年,为改进时期。完全师范及实科中学成立。于是期之始,前院校舍及门墙司阀等室,亦以次建筑。由是,学级逐年增加,校舍亦随之扩充,师范至二级,中学至四级,更归并东西等校为本校附属。校长历范朗青、李向荣。校政因革损益,是期为多,于是称极盛焉。自五年迄十一年,为回翔时期。校长历李向荣、陈宇青。期内奉令取消师范,只四级中学,周续无大变更,然平行迤进,培固根基,足为继往开来之津筏“。十二年春,今校长孙氏继任,以分校日增,教材缺乏,添招师范讲习一级,客岁高小毕业,加多四级中学,不足容纳,又增私立一级。今年学制变更,宣张新帜,乃应时势之趋流,为教育谋发展,改招高级中学、师范科一级,复增私立初中一级,合之高中、讲习各一级,初中五级,旧制中学一级,共八级,外设附属小学二级,生徒至四百余人,校舍达百三十余间,可名是期为扩张时期。古今论道之士,咸谓世间事物进化,概由浑之昼,由简入繁,其间之盈虚消长,与时刃制,靡有终极,唯天行开于先,人治成其后。天行为因,人治为果,凡有一功之就,必为运会所集。人之私智无所用之。今观于本校往事此例,愈言而有微。繇是知,凡有所为,第循序奉时,善乘其势则储,能效实之因,应自呈美观。如奋其私智,强欲有为,不但绩用弗成,且必为将来之梗。本校自成立以来,执政诸公,孰不悉心弹虑,以求显烈。然二期之成就,则为一期所不梦及,三期之用心,亦常欲为今期之所为,卒以时机相远,不得不低徊于旧路。吕氏贵因,孟子乘势,岂不信然!本校于二十周年纪念,欲将经过历史勒石,以召来兹。爰笔其颠末,并附论事物进化之理,俾将来者或得资以悉其变云。

张鹰韬撰并书校长 孙恩元立

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五月十六日

袁本清刻字

参考书目:《海城县志》《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校志》

图片说明:图片自带题目者为校志插图,79英语班结业合影为网友供图,其余为笔者拍摄。

辽南风物史地
本号不定期推送有关辽南地区(海城、鞍山、营口、辽阳、大连、盘锦、丹东及周边地区)风物信息、人文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自然风光等相关信息,欢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