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古迹(五)——海城城墙考略

文摘   2024-02-09 14:27   辽宁  

摘要:海城位于辽东半岛北部,明代为海州卫。明初修建的海州卫城是明代辽东卫所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修筑的海城城墙是在明代海州卫城基础上修筑的。根据笔者走访、调查,明代海城城墙现仍存部分遗迹可寻,笔者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对城墙遗迹的实地调查,明晰了明代海州卫城(海城城墙)的大体走向和现存遗迹的大致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希望对海城城墙的研究和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海城  城墙  文物保护

辽南地区有句谚语“金复海盖,辽阳在外”,说的是明代初期起在辽东半岛的卫所建制,即位于今大连市金州区的金州卫、位于大连瓦房店市复州城镇的复州卫、位于营口盖州市旧城的盖州卫和位于海城市区内旧城明代为海州卫以及位于今辽阳市的辽东都指挥使司驻地辽阳城。其中,金州城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州城城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盖州城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锦州北镇市老城区的广宁城,是明代广宁镇的驻地,是明代北部边防的重要节点,其形制、规模都比较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葫芦岛兴城市的兴城古城,因其保存状态良好,规模较大,城内古建筑也基本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较之下,位于海城市区的海州卫城,与上述的金州卫城、复州卫城、盖州卫城和兴城古城(宁远卫城)同为明代卫城,但却未得到任何形式的保护,且“于1949年,195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陆续被拆毁”。但根据笔者走访、调查,明代海州卫城现仍存部分遗迹,但保存状况岌岌可危,亟待保护。

一、海州卫城(海城城墙)历史概述

《全辽志》载,海州卫城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靖海侯督同本卫指挥刘成等筑”,也就是由靖海侯吴祯率领海州卫指挥刘成等人修建的。这时的海州卫城“周围六里三十步有奇,高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一尺,阔三丈五尺,周围六里八十三步。门四:东镇武,南广威,西临清,北来远” 。从上文可以看出,肇建之初的海州卫城有四座城门,城周换算成米制约为3612.7米

明末,东北女真建州部逐渐壮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改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次年大败明军于今抚顺境内的萨尔浒,史称“萨尔浒大战”。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军攻占沈阳、辽阳,大军顺势南下,数日之内接连攻占金、复、盖、海四卫,海州卫城被后金占领。

天命八年1623年)驻守海州的戒沙乌尔坤在明代海州卫城的东南隅又建新城。明代海州卫城属军事城堡,经过后金与明朝之间的征战海州卫的聚落规模大大缩小,所以新修的城池规模也大为缩减,周长仅为二里一百七十六步,城门五座,西城二座,东门仍用明代海州卫城的镇武门,南北各一门

顺治年间,清政府重视恢复发展辽东半岛地区的农业生产,从直隶、山东等地调拨大量农民到这里,史称“顺治拨民”。顺治十年(1653年)改海州为海城县,海城的地名自此而始。到清代中期,海城的城镇聚落规模得到恢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罗文良重修城池,将天命年间的小城与明代海州旧城合二为一,周围八里三百四十多步,城门五座,新建西、南、北三城楼于券门之上,城东南角建魁星楼。这是海城城墙的最后一次修筑。

到了近代内忧外患的封建政权自身尚且难保更遑论古城池和居住在城中的黎民苍生了海城这片土地在近代多次被外当做战场1894年的甲午战争,爱国将领宋庆率部与日军山县有朋在海城、牛庄一带鏖战近三个月;1904年的日俄战争,帝国主义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将辽南大地化为焦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更是让这座古城浴火重生。

到了新中国,封建社会的防御设施已经不再需要,海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在建设美好家园同时,旧社会的城墙也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1975年的海城地震更是给了古城致命的一击,城墙彻底从海城人的视线中消失了,仅在部分地段残存着一些遗迹。

二、对海州卫城(海城城墙)遗迹的考证与调查

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和对城中居民的走访,大致梳理出了海城城墙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于2021年分两次进行了现场调查。

1.卫星地图中海城城墙的大体走势(地图来源:百度地图,笔者绘制)

海城城墙的位置大体沿今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北顺城路、构成一个方形(图1),共有五座城门,都没有瓮城。东门在今德胜小区东关街路口处,名德胜门;北门大体位于今北关转盘南部,名来远门;西门大体位于环城西路与筢头街路口稍北位置,名临清门;南门位于今南门交通岗处,名广威门,早年工商银行分理处“广威储蓄所”即由此得名;另有一座小南门,位于今厝石山公园正门稍南处,为天命年间所筑城池的南门,乾隆年间重修时留为便门。南侧城墙东西两端各修筑敌台一座,东南敌台上建有魁星楼,位置在今环城南路1号楼后身处(图2、图3);西南敌台,俗称“炮台”,大致位于今关帝庙大桥北端“国宾府”售楼处位置(图4、图5)。而今环城东路南段、环城南路东段则是上世纪中期将原护城河遗迹“莲花泡子”填平后修建的。

2.老照片中的魁星楼,近处为护城河    

3.今环城南路东段,原护城河位置

 图4.城墙西南角,俗称“炮台”           

5.今关帝庙大桥北段

海城城墙大多在近代战争建国初期和1975年的地震中损毁、拆除。从现存照片看,城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十分残破,各城楼均已颓废不堪。建国初期的城市建设中,位于中街路两端的广威门、来远门被拆除;城墙在环城路、顺城路等道路的修建过程中被拆除,部分墙基被作为环城西路路基以及环城东路旧东关派出所地段的台地护坡使用(图6、图7);城砖多被居民拆下用作自建房屋,在市内多处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地段的简易房屋都是由城砖搭建的(图8)。 

6.调查过程中居民回忆,今环城西路南段路基为城墙遗迹 

7.原东关派出所台地 图8.箭楼社区某民居全部采用城墙砖

海城城墙现存遗迹除上文所列若干处以外,尚有南城墙东段有迹可循2021年3月和11月,笔者同郭振男先生及谭广毓先生分两次对该处遗迹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发现:该段遗迹位于海城市海州管理区环城南路1号楼、3号楼北侧,被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简易仓房所包围。

该段遗迹大致分为四段:Q1位于环城南路1号楼北侧,因被仓房、民居包围,无法近距离观测。目测长度约为20米,现为土丘状,高约2米,推测为城墙内夯土堆积(图9)。

9.Q1远观(远处土丘)

Q2位于环城南路3号楼北侧东部,长度约8米,高约2.6米,顶部厚度约0.6米。该段墙体由城砖砌筑,北侧被居民用现代材料包砌(图10),已不可辨;南侧东段已仓房倒塌;西段部分被居民用作简易住房墙体使用。笔者进入仓房废墟观察,该段残墙南侧砌筑比较规整,为城砖砌筑,采用一丁一顺砌法,上窄下宽,推测为城墙的南侧外立面(图11)。

 

10.Q2北面 

11.Q2南面,可见一丁一顺砌法

Q3位于Q2以西4.2米处,长度约4米,高度约2米。该段残墙由城砖构成。南侧被仓房包围,北侧裸露在外。东部有现代破坏现象,长度约3米,应为墙体倒塌后又垒砌而成;西部墙体高约2米,厚1.3米,可见白色粘合剂,为城砖不规则堆砌(图12)。

12.Q3墙体 

图13.Q4墙体(人体比较图,立者身高180cm)

Q4位于Q3以西13.4米处,长度约6.65米,平均高度约1.75米。该段墙体南侧被简易仓房包围;北侧裸露在外,为城砖不规则堆砌;底部可见规则形状的石块(图13)。墙体可见白色粘合剂,厚度约1.5厘米(图14)。 

图14. 白色粘合剂

15.城墙砖

调查过程中采集到城砖一块Q2处自然脱落该块城砖长44.5厘米,宽21厘米,厚9.5厘米,表面可见白色粘合剂(图15)。

通过现场调查和对现有资料的比对上述段城墙遗迹应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海城城墙的南墙东侧部分结合第一部分对海城城墙历史的分析乾隆年间重修的城墙是将天命八年的小城和明代海州卫城合二为一修筑而该城的东南段即是天命小城的南墙亦即明代海州卫城的南墙东段。综上,该处遗迹可以说是三代古城墙的遗迹标本。

在调查中发现有形制规整的Q2南侧立面,推测为城墙的南立面。该段墙体走势与环城南路1号楼和北侧的万鑫源楼大体一致,通过卫星地图观察,发现上述两楼走势与保安寺主体建筑相平行。通过对老照片的比对,城墙的走势与城内民居的房屋朝向相一致,故可以判断出海城城墙南墙的大体走势,即东起环城南路1号楼北侧,向西跨中街路南门交通岗,与环城南路西段相交叉,西端大致位于今国宾府售楼处位置。

三、海州卫城(海城城墙)的意义

明代海州卫城由护城河、城墙、城楼、敌台等构成了一整套卫城防御体系。后世修建的城墙也沿袭了明代海州卫城的基本形制。在冷兵器时代,城墙对聚落的防御作用不言而喻,而到了近代,城墙的防御作用在新式火炮的轰击下显得不堪一击。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运动的兴起,城墙对交通的阻碍作用更是凸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城墙被拆除。但这并不说明古城墙已变得毫无意义,在当今社会,古城墙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意义。

首先,海城城墙是海城本地城市建设史及地方发展史至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海城作为辽南重镇,“薛礼征东、唐王退海”的传说深入人心,而现实当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建城实物就只有明代海州卫城,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城城墙是海城历史不可或缺的历史佐证。

其次,海州卫城是明代军事卫所制度特别是辽东军事设施的重要节点,对研究明代辽东军事卫所制度有着重要意义。海州卫城是明代初期在辽东地区设置较早的卫城,在渤海东岸“金复海盖”四卫的最北端,是明代海防与塞防的交汇点,既是明初设置的以防“倭患”为主要目的的海防卫所之一,又是辽东镇下辖诸卫之一,管理着西起西兴堡东北到东胜堡的辽东边墙,是明代后期防御女真边患塞防的一部分。

再次,海州卫城是明代东北驿路的重要节点,对研究明清驿站制度有重要意义。洪武初年,马云、叶旺评定辽沈地区后,在辽东设置卫所。当时的人员物资由山东登州(今烟台)登船过海,在海城境内的牛庄上岸后转陆路运往各地。海州卫城内置海州在城驿,是辽南驿路和进京驿路的交汇点,海州向南,经耀州驿(在今大石桥)、盖州等地直至旅顺;向西经牛家庄驿(今牛庄)过辽河经山海关直达京师,《朝天录》记载明代朝鲜使臣赴北京,海州卫是辽东城(今辽阳)以南的重要节点

最后,海城城墙作为海城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是海城历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海城市民的精神寄托。海城素为辽左重镇,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辽南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保护好海城城墙遗迹,发掘海城历史文化,对凝聚地方凝聚力,加强市民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着重要作用。开发好海城城墙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对打造海城文化品牌,提升海城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对文明城市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四、对海州卫城(海城城墙)遗迹的保护建议

根据笔者研究和实地调查海城城墙尚有部分遗迹可寻笔者根据国内相关保护案例,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相关文物部门应立即对相关遗迹完成核定并依法进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不同级别的文物单位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核定公布并报上级政府备案。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安排专人负责管理。迄今为止海城城墙遗迹并未受到任何形式的保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完成对该遗迹的核定工作并树立表志依法对其进行保护防止这处岌岌可危的文物再受到破坏

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着手对该处遗迹开展进一步的保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得知,该处遗迹位于楼群之中且被简易仓房所包围,这严重影响对文物的保护和文物的整体外观。地方政府应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简易仓房进行腾退,清理出该处遗迹的外部环境,以进一步对该处遗迹进行研究和保护。如再有条件,可以对部分墙体进行适当重建。笔者调查得知许多城砖散落在城区部分棚户区的民房之中,据笔者粗略估计,仅完整城砖的存世量就可达上万块,完全可以效仿北京城墙永定门段的先例,重建部分城墙以再现海城旧日的风采。

最后,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将该处地段改为城市小公园,仿效位于北京站南侧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先例,将此处修建成一处集遗迹保护、文化服务、城市绿地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公园。正如前文所述,城墙的防御功能已成历史,那么对城墙的整体重建就已无必要且劳民伤财。近年,位于山西的大同城墙被当地政府出资重建。大同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明代北部边防的重要节点,其城墙规模宏大,而且在上世纪的时候只是拆除了包砌的城砖,内部的夯土则保存完好,所以重建工程量相对较小。大同位于我国文物大省——山西省北部,境内有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等著名文物古迹,且大同古城内有华严寺、善华寺等辽代建筑为主体的古建筑群以及明代代王府遗迹,重修后的城墙可以同上述古迹一起构成一个大型古建筑群,对当地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相比之下海城城墙形制等级和现存遗迹的体量都与大同城墙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笔者根据海城的实际提出,可以在环城南路东段,大致在环城南路1号楼、环城南路3号楼的位置规划一处小型的遗址公园,既美化了城市景观,又保护了文物古迹,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的场所,何乐而不为。

综上,笔者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对城墙遗迹的实地调查,明晰了明代海州卫城(海城城墙)的大体走向和现存遗迹的大致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希望对海城城墙的研究和保护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2.(明)李辅,全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谭立峰等,明代海防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4.海城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海城历史文化丛书——澄州往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4

5.安世全,鞍山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6.(日)东野辰雄,东京[M],亚东印画辑1941(12)

7.(日)久村敬次郎,东京[M],日露战役写真贴第二辑,1905

8.陈晓珊明辽海卫初设时间及地望考[J],历史地理,25

9.张晓明,明代鞍山驿路——以《朝天录》中的记载为中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原文载于贺云翱、郑孝清等编著《中国城墙-第五辑》,科学出版社2023

辽南风物史地
本号不定期推送有关辽南地区(海城、鞍山、营口、辽阳、大连、盘锦、丹东及周边地区)风物信息、人文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自然风光等相关信息,欢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