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山珍榜首口蘑 | 曾经的贡菜 名字由来故事多

旅行   2024-12-09 07:35   河北  


 口蘑传奇 

张家口特产


口蘑为河北张家口的名优土特产品之一,是畅销全国各地的名贵副食品, 是昔日地方官吏进贡皇宫的首选,张家口山珍榜首非口蘑莫属。

1958年郭沫若来张家口,写下“口蘑之名满天下,不知缘何叫 ‘口蘑’?原来产在张家口,口上蘑菇好且多。” 来赞美口蘑,道出了口蘑名字的来历。
以“张家口”命名的“口蘑”,其实并不完全产自张家口本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以及呼伦贝尔大草原都是口蘑的重要产地。那为什么叫“口蘑”而不是“内蒙蘑”呢?这就跟张家口重要的历史地位有关了。

三千年前,史书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意思是说,骆驼跨越草原运到内地的蘑菇,味道鲜美。这可能是关于“口蘑”的最早记载。但“口蘑”这个专有名词,产生时间和作为商品贸易兴盛的历史其实很晚,已经到了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末帝元顺惠宗从大都(北京)退上都(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偏安漠北,史称北元王朝。北元的蒙古各部落与明朝对峙,经常南下骚扰掠夺,成为明朝心腹大患。京畿张家口成了明朝边陲要塞的前沿,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上草原亲征。时打时停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直到1571年“隆庆和议”,关河宁定,马市开设,贸易繁荣,小口蘑也迎来了春天。

当时,草原牧民们拉着骆驼、赶着马群、牛群、羊群浩浩荡荡地从草原上汇集到张家口大境门外,用牛羊马和运来的皮毛、鹿茸、麝香、羚羊角和草原上特产蘑菇与汉民们交换粮食、绸缎、布匹、茶叶以及生产生活用的铜、铁器具,马具、蒙靴、毡毯、瓷器等。商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把草原上带泥土的各种蘑菇分品种、分类别,加工成白白净净、香气扑鼻的蘑菇出售,赚得更多利润。蘑菇生意兴隆起来,投入这个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大境门内的上堡西山底、下堡武城街一带出现了十多家口蘑加工作坊。草原上的蘑菇通过张家口作坊加工,把原来的土货,经筛选加工成洁白干净的成品后,通称为“口蘑”。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后,北京、天津、湖广、江浙、福建等省市的商人纷纷云集张家口经商。口蘑加工作坊、口蘑店、口蘑铺也从张家口桥西的蒙古营、明德街、武城街一带发展到桥东火车站、怡安街的繁华闹市。加工经营口蘑的小作坊、小店铺遍地开花,知名的大商号就有三十多家。上千人参与着口蘑的加工和经销。边塞物流与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口蘑买卖的兴隆,口蘑行业的兴盛。
民国时期的文化名家冰心女士在《西行书简》里不仅描写张家口的繁华闹市好似京城:“经过怡安街市场,大似北平之隆福寺、护国寺庙会……”,还写到了“口蘑”——“洋货铺及蘑菇店最多,西路东路的蘑菇,皆以此地总汇……”
的确,那时天南地北的商人们蜂拥张家口做口蘑生意,有的商人将口蘑销往北京、天津、保定;有的商人把口蘑运过长江,销售武汉、上海、广州等江南的大城市,还有的商人、外商把口蘑出口东南亚甚至欧美,口蘑在各大高档酒店里当作名贵菜肴的原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口蘑食材为上品佳肴增香增色,食客大享口福。醇香入脾的口蘑就此蜚名遐迩,张家口也成为驰名海内外的集散地。




排 版 | 刘   凡
审 核 | 常丽琴



怀来县董存瑞纪念馆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冬季8:30-16:30

夏季8:30-17:00

周一闭馆

请您

在预约时段内入场

参观入场时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

预约咨询热线0313-6895472

怀来县董存瑞纪念馆
宣传烈士事迹,教育广大群众弘扬存瑞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