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研学并进”讲好船政故事,让“大思政课”润物无声

旅行   2024-06-21 11:29   福建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他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要胸怀“国之大者”、紧扣“两个大局”,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学习思考,在时代大变迁中感受和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激发爱国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经千年而不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可以深层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1866年,船政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诞生,是近代中国洋务自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实践,船政取得的成就对中国近代海军、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主要做法


(一)“动”“静”结合,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以船政既有的工业遗址建筑群为基础,推动建设“中国船政文化城”——以活态保护为核心,对高度关联、呼应衔接的船政文化体系进行文脉梳理和资源整合,将文化历史的展示、传播进行赋能,全面展示民族工业发源地、近现代海军发祥地、遗产活化展示地的内涵,打造船政“大博物馆”。

1.“静”述历史,把思政教育展出来

 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核心,铁协厂、绘事院、马江海战纪念馆等展览区域,通过创新展陈方式,将船政历史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能直观、形象了解历史的原貌。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以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筹建于1997年。2022年1月开始,通过活化利用、升级改造中国船政文化城原综合仓库,建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展览细述了中国近代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全面展示船政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积极影响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爱国、科学、创新、图强”为核心的船政精神。以博物馆为核心,其余展陈空间依据船政工业遗址建筑群的功能进行划分,共同展示船政文化历史风貌。

以“海军”、“船”等具有关联性的元素作为拓展空间,不断延伸“大船政”边界。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人民海军的诞生——红色摄影师与海军影像记录(1949-1952)》等专题展,用图文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以及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壮阔历程和伟大成就。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举办《“沙与海”的对话——中国船政文化城敦煌艺术瑰宝展》,用“船”的元素将“沙海”相连,展现船政文化与敦煌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回溯文化历史研究者的艰难历程,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使命。

2.“动”表精神,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指出:“福州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像‘洋务运动’时期的马尾船政学堂、马江海战以及严复、邓世昌等历史人物,就能反映一个时代,是大题材……这个题材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深入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利用船政工业遗址建筑群原有机修车间打造《最忆船政》实景演艺项目。项目坚持运营管理三个“一”,即贯彻一个精神:坚持船政“权操诸我”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剧本策划、创意设计到剧场建设、项目运营,克服“零经验、零基础”困难,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实现福州旅游演艺项目新突破;建立一套机制:坚持一线办公,扁平化管理,第一时间解决痛点、难点;打造一支队伍:严格采取“能者上,不行者退”的淘汰机制,半数以上工种“从零开始,自我培养”,培养出一支“船政化”演艺运营管理队伍。


《最忆船政》不同于传统的舞台演艺,因地制宜改造车间,进行了独一无二的技术创新。剧场设计使用300多套独立的机械设备,进行50多种折叠变化、千余次机械动作变换,将船政历史“折叠”进舞台,同时运用了大量人工智能、多媒体裸眼3D等技术手段,将高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实现了写意与写实、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演绎,让观众能站在现在回望历史,展望向海图强的未来。2024年春节期间,《最忆船政》一票难求,被众多游客评为“一次喜闻乐见,认可度极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


(二)“研”“学”并进,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1.以“研”立身,让思政教育有史可依,有迹可循

船政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独特的地位。为做好船政文化的推广和转化,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需要通过学术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养分,从而提升大众对船政历史的认识和认可。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从2022年开始实施“船政文化基因工程”,通过“绘制一幅史迹图、编织一张谱系网、汇编一本大事记、挖掘一批船政非遗项目”等举措,对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船政文化资料进行摸底、搜集、整理,深入研究、阐释船政文化存在的内在“基因”,构建船政文化基因库,持续推进船政文化转化利用。

2023年成立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将对船政文化的研究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顶级学府进行合作共建,开展船政学术研究。于2023年创办《船政》集刊,搭建船政文化研究平台,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定期举办“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聚合船政相关专家学者,对话题进行探讨交流。


2.以“学”筑魂,让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为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职能,进行思政教育,积极举办各类主题社教、研学活动,2023年以来船政文化城共接待学生17万人次。

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先后与北京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加强与院校合作,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新时代军工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彰显船政特有的“海军”、“海权”、“海防”爱国主义教育鲜明特色。

2023年以来,中国船政文化城依托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先后对接福州市船政小学、麦顶小学等近30所学校,开展“感受历史船政文化,开创明日船政故事”、“国际博物馆日之探索二号科考船交流”、“船博学社·志行你我”等主题研学活动,累计70余场。目前中国船政文化城将建设船政科学主题体验馆,研发船政研学精品课程和精品路线,丰富研学体验。加强与国内一流研学机构合作,实现资源跨区整合和跨界联动,打响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船政研学品牌。


三、工作成效


中国船政文化城于2023年1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受到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共接待游客109万人次。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第一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福建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四、工作启示


(一)做好文物保护,为思政教育筑牢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船政遗迹,是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弘扬“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做好船政思政教育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多次对船政文化保护传承提出重要要求,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积极借助专业力量,在全国范围邀请船政史、海军史、文史、古迹遗址保护、勘察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全程指导船政文化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坚持对船政工业遗址建筑群进行“原址、原状、原物”修复,保持船政百年老厂原有工厂形态和工业风貌,完整呈现历史脉络。

(二)用好“活态文化”,让思政教育聚人气

2023年12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船政文化建设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船政文化打造成福州文旅新名片,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福州样板、贡献福州智慧。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坚持“文物保护”与“活态利用”两手抓,一是利用沉浸式场景打造折叠式移动剧场,丰富文旅业态,让思政教育“老少皆宜”。二是着力打造江滨百米透光跑道、船政书局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参观打卡。三是利用原有塔吊、机械等工业设备建设活态保护区,把生产维修流程与工业观光有机融合,丰富研学场景。

(三)讲好船政故事,让思政教育“时刻在线”

与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保持紧密交流合作,借助官方媒体平台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以高远站位和宏大视角,全面报道船政文化及其研究的领域。秉持“上顶级平台,做全面报道”的原则,深入挖掘船政文化的历史底蕴、价值内涵与现实意义,力求将船政文化讲实、讲透、讲全,以此增强船政文化的传播力与普及率,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结合新媒体平台用户的特性和时下热点,创新宣传方式,对现有的船政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细分管理。

通过不同风格、不同视角的内容创作,全方位展示“船政”形象,提升“船政”IP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从而提升船政的互联网热度,让船政故事通过网络传入千家万户。





点击下方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抖音号用抖音扫码识别)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供稿: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福建船政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