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台北是沈葆桢建的
他可以说是“台北之父”
150年前
福建人沈葆桢
作为钦差大臣
率队前往被日本侵略的台湾
保台抚台的同时
开启了台湾近代化建设
保卫台湾
1874年5月
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
发动侵略台湾的战争
得知消息后
清政府任命船政大臣沈葆桢
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
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他根据当时形势提出
“纵横外交”和“实力备战”相结合的
对日斗争方针
沈葆桢画像
他筹措粮草、调回军舰、招集兵马
并于6月14日率领
船政舰队的军舰
前往台湾
到达台湾后
沈葆桢制定了
团结山胞、共同对敌的
“驱倭抚番”政策
还制定了整个对日斗争的方针
“理喻、设防、开禁”
在台湾的清军力量薄弱
他又向朝廷请求调兵
李鸿章把淮军分三批调入台湾
在海上
他又部署
“扬武”“靖远”“振威”等军舰
常驻澎湖
确保台防后路安全
经过周密的设防
侵台日军陷入了无从进展的困境
1874年10月
中日代表在北京谈判签订
《北京专条》
1874年12月20日
日军全部撤离台湾
1874年沈葆桢建的台湾的第一座西式炮台
台湾现代化之父
主政台湾期间
沈葆桢悉心筹划、深谋远虑
就台湾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
开启了台湾近代化进程
开禁招垦
沈葆桢巡台时
认为应“开禁”鼓励人民来开发台湾
有利于加强台湾的
海防力量和经济发展
他上奏朝廷,获准开禁
随后
在厦门、汕头、香港三处设立招垦局
积极奖励大陆人民移植台湾
以开垦台东、恒春及埔里一带“番地”
增置府县
为了更方便治理台湾各地
沈葆桢扩散行政辖区
改淡水厅为新竹县
噶玛兰厅为宜兰县
在艋舺增设淡水县
都归新设立的台北府管辖
“台北”地名就此开始
从此,台湾的发展重心开始逐渐北移
开山筑路
1874年,沈葆桢率队在台湾
开筑南路、北路及中路
“南路”为现今的“南回公路”
“北路”为现今的苏花公路
“中路”为现今的新中横公路
共计筑路859里
开设近代化煤矿
中国第一座机器开采的近代化煤矿
是沈葆桢在台湾基隆筹办的
基隆煤矿
当时煤矿的工程师
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自此
台湾岛内人口大幅增加
并开始与大陆自由通商、通航
迎来了经济的一次大飞跃
1887年
沈葆桢巡台期间提出的海底电缆
终于成功铺设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条自营海底电缆
这条长达117海里的跨海电报电缆
也成为连接大陆和台湾的脐带
陈列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的海底电缆残段
为纪念其功绩
台北市政府大厅曾起名为
“沈葆桢厅”
并悬挂他书写的《礼运大同篇》
以及相关生平事迹
时至今日
台湾民众对沈葆桢的事迹
依旧耳熟能详,极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