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省|船政——中国近代科技的开端

旅行   2024-09-27 17:42   福建  



9月25日,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科技委主任周祖翼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等部署要求,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勇于创新、担当作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省战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


船政,中国近代科技的开端


1870年前后的船政全景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左宗棠、沈葆桢践行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神,于1866年在马尾创办船政,以图自强。


船政办学堂、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他们以民族使命感为内驱力,以精益求精和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为行动力,率先迈出了中国在造船、铁路、飞机、天文、矿业、通讯等行业的探索步伐,全面引领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船政的兴办,在中国近代史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端。


轮机车间,1868年建成,厂房面积2400平方米。同治十年(1871年)制成中国第一台船用蒸汽机。



建于1870年的船政铁船槽(即拖船坞),由水中和岸上两个部分组成,能容排水量2000吨左右的船舶进槽修理。


“万年清”号是船政于1868年开工制造的第一艘蒸汽木壳暗轮。


“平远”(原名“龙威”),是船政1866年12月开工制造的中国第一艘钢甲舰,后编入北洋水师,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唯一的国产舰。



船政学子,中国近代科技的领路人


船政学堂学生合影


船政在设厂的同时,创设了培育人才的求是堂艺局,率先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及教育制度,秉持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培育了中国近代社会第一批科技人才,绘制了船政科技发展的蓝图。


1877年,船政派遣第一批留欧学生出国留学,这些接触到西方先进技术的留学生们精益求精,奋发有为,回国后在造船、矿业、电信、天文等方面贡献颇多,成为中国近代科技的领路人。


魏  瀚(1850-1929),字季潜,制造专业第一届毕业生。赴英留学期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组织监造了“开济”、“横海”、“镜清”、“广甲”、“广乙”、“平远”(原名为“龙威”)等十二艘舰船。中国船舶制造奠基人。


郑清濂(1853-1927),字景溪,福州人,制造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留学法国,获工学博士。与魏瀚一同设计和监造“开济”、“镜清”、“广甲”、“广乙”、“通济”、“平远”(原名为“龙威”)等舰。中国近代杰出的造船专家。


陈兆翱(1850-1896),字鹤亭,福州人。前学堂制造专业第一届学生,派赴法国削浦官学,学习轮机制造专业。1879年12月学成回国。留学期间,潜心研究,创制新式锅炉与抽水机,抽水机以他名字命名。随后改进轮船车叶,化侧为平,外国竟相效之。先后参加“开济”、“平远”(原名为“龙威”)等十余艘新式舰船建造工作,并参与国外订购的新式舰艇的监造与验收。


萨本炘(1898-1966),福州闽侯人,福州海军学校管轮班第十二届毕业生。历任马尾造船厂工务主任,武汉大学教授,勤工学校校长等职。1953年亲自主持,设计监造了中国第一艘绞吸式挖泥船“洞庭”号,以及荆江分洪工程的弧形闸门等,曾主编《船舶设计手册》等。


百年前

船政作为中华民族寻求复兴之路的最初尝试

奋力践行科学与创新

用熠熠生辉的“第一”

开辟向海图强,放眼世界之路

今天的中国

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赓续民族精神

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来源:福建日报、船政文化博物馆




点击下方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抖音号用抖音扫码识别)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福建船政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