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水涝“七坊半”成今日粮仓,江苏白马湖60年旧貌换新颜
文化
三农
2024-10-12 12:02
北京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农垦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八十多年来,中国农垦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农场的发展改革历程波澜壮阔,农垦事业在新中国发展中的成绩和贡献卓尔不凡,农垦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精神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垦人勇毅前行。
过去,中国农垦为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作出了历史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国农垦保障了国家战略物资的供应,屯垦戍边、繁荣稳定边疆,同时还保障了国家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示范农业农村发展以及改革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农垦系统组织实施的“两大行动”提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自身粮食产能提升30亿斤,带动地方粮食产能提升70亿斤,共计100亿斤,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支撑!为铭记历史,面向未来,表达对农垦、农场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期望,传播农垦文化,记录和传承农垦精神,弘扬农垦文化是三农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完整记录展示农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挖掘抢救保存农垦系统重要历史资料,在农业农村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农垦局牵头组织开展了《中国农垦农场志丛》编纂工作。存史资政,以史鉴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是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近日,该系列丛书又添新作,《江苏白马湖农场志》正式问世。
江苏省白马湖农场地处淮安市,始建于1959年。《江苏白马湖农场志》记述了农场从建场初期到现在规模化发展在种子、稻米、蔬菜、水产、畜禽、苗木等方面的诸多成绩,以及其通过不断的改革进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成为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奋斗历程。点击封面购书享优惠
江苏省白马湖农场志编纂委员会 主编
责任编辑:王庆宁
定价:198.00元
售价:138.60元
内容简介:
全志以朴实的语言,全面、详实记录了农场建场以来六十余年的史实、数据,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了农场的历史、地理、社会、人文、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过往与现状,充分反映农场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回首农场60余年的奋斗历程,白马湖人为发展农场、建设农场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几代白马湖人的艰苦奋斗、辛勤耕耘,昔日的水涝地变成了今日的米粮仓。无人问津的“七坊半”,终于旧貌换新颜。本书为各农垦农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江苏省白马湖农场地处里下河地区北部,位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故乡、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西南郊。东临京杭大运河及京沪高速、南傍白马湖、西靠宁淮高速、北依苏北灌溉总渠。场内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农场所处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场土地总面积为98728.71亩。农场古称“七坊半”,新中国成立前,区内芦苇丛生、沟塘密布、四周环水、水灾严重,农业产量一直很低,时常种不保收。民间曾流传这样的童谣“湖水波浪似海涛,六月汛期忙排涝,种不保收平常事,三年有灾两年逃”。因而邻近乡民皆有“有女不嫁七坊半”之说,此境况直至建场后才逐步改变。1959年11月,三堡、林集、南闸、范集四公社划拨9个大队,在原淮安县畜牧场的基础上扩建成农场。建场初期,农场的种植以适应秋涝为主,作物种类单一,熟制简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场确立以农为本、兼顾工业和副业、重视科学管理、发展农业经济的方针。针对农场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配套措施建设。改良土壤,改进耕作方法,垦荒治水,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科技含量,实行科学种田,完善机械、电力设施,增强抗御渍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市场求发展,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实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农场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农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1979年,农场由地方管理转为农垦管理后,由于体制的变化,1980年,农场实现了建场后的第一次盈余。进入21世纪,农场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场机构改革,2005年又对农业进行了改制。目前农场下辖8个农业生产区、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2个城镇居委会、1个敬老院以及畜禽水产中心、林业站等二三产业单位,辖区有楚州酒业、恒达建材等民营企业,农场由单一经营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以种植业为基础、种子加工为龙头、抓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和二次创业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新型现代化企业。1978年华东六省一市“新淮猪育种现场会”在白马湖召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了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积极利用国家黄淮海一、二、三期开发资金及粮棉大县项目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淮安区城乡挂钩项目资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沟、渠、田、林、路、桥、涵、闸配套的农业网络,有效地增强了农作物防涝抗旱的能力。与此同时,农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坚持“以农为本、以种突破”,把建设现代化种子农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加快农田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走有农场特色的种子发展之路,从而使农场种子作为一项产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种子产业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甜菜种还出口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95年,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种子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甜菜籽种良繁基地”。2012—2022年,累计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项目资金达1.27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4年11月,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近几年农场一直是江苏省淮南、淮北片小麦、油菜等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承担着国家和省数百个水稻、小麦油菜等新品种、品系的区试任务。2019年,农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022年,实现考核利润1912.64万元,小麦单产532公斤/亩,水稻单产519公斤/亩,全年共向大华种业提供优质种子8840万斤,种子转化率达90%以上。场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强化管理中增效益。先后建起了农机修造厂、粮食加工厂、棉纺厂、砖瓦厂、酒厂、玩具厂、地毯厂等场办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场办工业企业不断扩大自身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为农场的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96年,粮食加工厂生产的“苏王”牌大米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0多年来一直是AA级绿色食品,2005年被授予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1998—2001年,农场为了场办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全面落实农垦集团公司的改制任务,对农场13个企业相继进行了改制。迈进21世纪,白马湖人大力弘扬“包容求实、创新致远”的新时期企业精神,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培植新兴主导产业为目标,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时俱进完善体制机制,探索适合农场发展特点的创新创业之路。全面推行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主动顺应集团公司资源整合发展大势,落实中央和省委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要求,争取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统筹谋划和制定“扩量、提质、挖潜、增效”各项措施。从“社会事业职能内部模拟分离”到“完成移交”,从农垦资源整合到农场公司化改制,从重视产出和效益到重视生态和民生,从相对封闭运行到对外寻求支持与合作,农场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场形成了以生产、科技服务为中心的物资、机电、电子等服务体系,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农场镇区主干道两侧分布许多从事商业服务、机械修理、餐饮服务和数字经济网点,随着“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农场境内成立了农机、畜禽养殖、植保、畜禽防疫、肉鸡养殖、蛋鸡养殖等经济协会组织。2003年“神湖”牌中华绒鳌蟹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年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禀赋,加强与南京林业大学和江苏省林业科学院以及江苏省海洋局水产研究所合作,依托其技术支持和项目支撑,加快培植特色林苗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推动林业“1315”目标、水产“一场一品”规划落地见效。加强惠民政策争取,加快完善创业激励举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民营经济环保健康发展。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努力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农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回首农场60余年的奋斗历程,白马湖人为发展农场、建设农场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几代白马湖人的艰苦奋斗、辛勤耕耘,昔日的水涝地变成了今日的米粮仓,无人问津的“七坊半”终于旧貌换新颜。奋进新时代,白马湖人将在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社会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农场”总目标,稳中求进、包容求实、创新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和美农场不懈奋斗。
《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是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如果将农垦比作大厦,那么农场就是砖瓦,是基本单位。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分布着1800多个农垦农场。这些星罗棋布的农场如一颗颗玉珠,明暗随农垦的历史进程而起伏;当其融汇在一起,则又映射出农垦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绽放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光芒。它是一扇窗口,让读者了解农场,支持农垦;它是一条纽带,让农垦人牢记历史,让农垦精神代代传承;它是一本教科书,为今后农垦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史料。北京农垦志(1949—2017)(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青海贵南牧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天津双林农牧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吉林双辽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云南东风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湖南大通湖区(农场)志》
(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广东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农场)志》》
(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更多农场志陆续出版
责编:吴玥明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