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12月3日下午,由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人工智能与法律”专题论坛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礼堂(Yale-NUS College Hall)成功举办。清华大学智能法治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人工智能法律法规方向首席专家申卫星(SHEN WeiXing),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教授王衡(WANG Heng),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系研究助理教授易芳馨(Francine Fangxin Yi)和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数据科学与数据工程主管韩思睿(HAN SiRui)应邀出席专题论坛并作精彩发言。本场专题论坛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应用科学家曹琛(Celeb Chen CAO)主持。
申卫星(Sheng WeiXing)围绕中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尽管存在诸多反对意见,但人工智能立法具有必要性,其既是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中国已将人工智能法纳入立法规划。既有立法体系业已形成以《民法典》为基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本面,以特定人工智能技术、行业立法为具体治理,地方立法为探索试点的立体结构。但仍缺乏系统、全面的人工智能立法,存在立法碎片化、分散化等问题。申卫星强调,中国的人工智能法当具备均衡的特质,一是平衡产业促进和应用监管的立法定位,以此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基本需要;二是统筹新兴立法同现行立法的关系,实现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和谐;三是协调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和规则需求,合理管控技术风险,实现包容、协同、透明和公正的人工智能治理。
申卫星发言
王衡(WANG Heng)则聚焦绿色人工智能(Green AI)的发展理念。他认为,当前大模型的训练优化、数据基础设施运行均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能源和水资源,给环境可持续性带来严峻挑战。王衡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需遵循绿色原则,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中的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也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绿色发展面临治理不匹配问题,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同具体方案的在地性使得治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匮乏。要实现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监管者有必要制定法规确保人工智能开发、利用符合ESG要求,同时采取税务优惠、能源效率的招标要求等激励措施促进行业的永续实践。绿色人工智能的发展策略有有助于国家和公司塑造起有道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构建起人机协同的社会信任基础,从而获得经济和声誉上的“先行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
王衡发言
易芳馨(Francine Fangxin Yi)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治理中的角色作用。她认为,国家间的对抗冲突使得地缘政治风险增大,而现有法律框架也面临人或机器最终控制权的立法冲突权衡。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治理可视为国家、社会合作的领域,能够帮助解决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立法框架的挑战。这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社会研究的平台和政策实验的工具,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模,量化预测公共政策的影响效果,以改善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易芳馨主张,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治理应强调包容性和广泛性,在建模时要充分考量不同代理人和利益相关者因素。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将复杂性科学和公共政策结合,以应对不确定的社会治理挑战。
易芳馨发言
韩思睿(HAN SiRui)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法律的香港案例。她认为,当前法律服务市场低效昂贵和法院系统复杂缓慢桎梏了法律服务香港社会的效率和质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低廉、高效的法律服务创造技术可行的突破口。在法律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共同合作下,通过行业知识图谱本地知识库的协同训练,其团队已开发出适用于香港法域的法律大模型,并具备相当的准确性。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这一项目旨在为法律从业者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最终改善司法的可及性并降低法律实现的成本。韩思睿也指出,当前大模型应用于法律专业领域的最大挑战是系统的准确性挑战,法律领域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极高的准确率要求,要解决大模型内生的幻觉和错误风险,还须法律专家与技术专家间更为深入的合作,以持续优化技术,改进系统性能表现。
韩思睿发言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嘉宾分别围绕与“AI for Law”和“Law for AI”两个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就人工智能赋能法律可能引发的替代担忧,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不会取代人类法官、律师与其他法律从业者,相反,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加快法律流程进度,提高案件流转的速率,改善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人机协同的法律服务。而对于如何更好地监管人工智能,嘉宾们指出在监管人工智能之前,更须深入了解技术原理和实际风险。为此多学科、跨行业合作参与立法是必要的,特别是工程师同政策制定者的有效交流,参与政策制定和立法起草的过程,有助于找准真实问题所在。此外,嘉宾也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是复杂技术系统的高度集成,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风险,须将技术上下游的关联要素、关联技术纳入考量,实现系统、全面的治理。例如大模型训练以海量数据为燃料,数据权属的合理界定、开放数据的合理使用制度有助于数据流动与汇聚,从而促进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
圆桌讨论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