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成立,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并构建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国家战略部署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在《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场景资源开放、提升场景创新能力为方向。
政策支持与引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繁荣。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强调,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的战略举措。
跨区域合作机制
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想源自于跨区域合作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特色,协同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形成强大的创新协同效应。
启动大会暨工作推进会
2024年10月21日,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启动大会暨工作推进会在北京中关村隆重召开。大会汇聚了来自国家高新区、科研机构、高校及人工智能企业的150位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
“中关村倡议”发布
启动大会上发布了“中关村倡议”,明确了四大核心亮点,包括跨区域合作、AI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全球AI“风向标”和守护安全底线。倡议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
互联互通网络正式成立
“中关村倡议”亮点解读
作为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指导文件,“中关村倡议”深刻体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愿景和战略布局。
倡议首先强调了自立自强,促进创新协同的重要性。国家高新区将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同时,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颠覆性技术,加速芯片、算法、模型等关键技术的迭代,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在产业协同方面,倡议提出支持各高新区之间跨区域合作,发挥各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通过跨区域开放人工智能场景,集聚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业落地,赋能千行百业协同创新。
倡议还强调了共融共享,深化生态协同。合力构建人工智能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完善技术、产业、资本、人才等协同机制。鼓励建立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最大范围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
在治理协同层面,倡议坚持伦理先行与协同共治理念,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做好对人工智能领域平台企业的常态化监管服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可追溯、可信赖。
“中关村倡议”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进一步布局与发声。通过国家级平台如中关村论坛、浦江创新论坛等,重大AI创新成果和前沿政策将成为全球焦点,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参与单位
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成立,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11家高新区,包括中关村示范区、上海张江高新区、南京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杭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青岛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和西安高新区。这些高新区的联合,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跨区域合作的一次重大突破,共同肩负起国家战略使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合作模式
高新区间的合作体现在资源共享、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上。他们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不同地区人工智能产业资源的开放共享,以此形成强大的创新协同效应。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还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产业协同方面,倡议提出支持各高新区之间跨区域合作,发挥各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跨区域开放人工智能场景,集聚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业落地。此外,倡议还鼓励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并坚持伦理先行与协同共治理念,做好对人工智能领域平台企业的常态化监管服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可追溯、可信赖。
早期发展历程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表现出“新型创新区→城市→区域→全国→全球”的空间结构特征。新型创新区一般位于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大城市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依托狭小的物理空间打造无限的网络空间产业创新生态。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川渝地区的重点城市,通过外部创新资源的引入和内部创新资源的激活,西部地区的西安,中部地区的武汉和长沙,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和哈尔滨开始出现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雏形。
在政策支持方面,自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技部、工信部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指导、支持、规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政策,内容涉及人工智能发展技术路线、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等。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确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与以往的发展相比,“中关村倡议”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上的新阶段更加强调跨区域合作、产业赋能、全球影响力和伦理治理。倡议中提到各大高新区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建设AI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同时,它提出了AI赋能千行百业的概念,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特别是在制造和服务业,将极大推动实体经济的智能化升级。此外,“中关村倡议”还强调利用国家级平台和论坛,迅速吸引全球焦点,发布重大AI创新成果及政策动态,这与之前更多侧重于国内发展的态势相比,更加强调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美发展模式异同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和市场应用导向特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和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政策支持与资本驱动: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这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产业链完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硬件设备、数据服务、算法模型、开发平台以及应用产品和场景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特别是在应用层,中国企业在交通、医疗、安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从2019年开始快速增长,2023年规模达到5784亿元,显示出中国AI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与此相比,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模式则更侧重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美国在人工智能理论和芯片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基础算法和系统软件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领先:美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特别是在算法和系统软件方面,美国企业如谷歌、微软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核心技术创新:美国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如处理器/芯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具有相对优势,这些技术的进步为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生态完善:美国拥有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以及开放的创新文化,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应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美国则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中国正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努力缩小与美国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同时利用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应用需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未来,中国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多的突破,与美国共同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