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地时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动了近三年来的第三次管制打击,将140家中国企业加入实体清单,涉及半导体制造设备、晶圆厂、EDA工具以及半导体产业投资公司。这是美国对华芯片制裁有史以来新增“实体清单”公司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针对美国的上述行径,中国方面在过去的24小时内快速反制,包括商务部、外交部、重要行业协会在内的多家机构,连出多记重拳,从防守抵御快速转为积极有力的强硬回击。
这一轮的反制措施有何新增内容,又会如何影响美国科技产业以及全球产业链?理解该政策背后的原因与具体影响对理解中美科技关系与竞争的未来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
Part1
1.中方决策背后的国际社会背景
2.政策具体内容
Part2
1.对美国科技企业影响
2.对全球产业链影响
Part3
美国自2018年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开始针对性地打击中国高科技龙头企业。2022年10月开始,主要限制对华出口先进计算芯片和部分半导体制造设备。之后,自2023年10月,美国宣布停止向中国出口先进人工智能芯片,并在今年年底在此推出出口管制新规,将136家中国半导体行业实体加入实体清单。在这份公布的“实体清单”中,新增的140家公司中半导体设备公司数量高达100余家,包括北方华创、盛美上海、拓荆科技、新凯来等。除此之外,清单中也包含软件公司以及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张江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从多方面限制中国先进半导体技术及相关制造能力的获取。美国商务部在文件中明确指出,这些举措旨在限制中国自主生产先进技术的能力,延缓中国开发人工智能的能力、削弱中国本地化先进半导体生态系统。在其中,美方对于芯片的霸权之心昭然若揭,试图通过围追堵截对中国半导体全产业链进一步深化“封锁”遏制。
表格 1 :美国出口管制清单一览
中方近年来对此做出回应,制定了《反外国制裁法》、《出口管制法》,并出台相配套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相关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细化。而在12月3日美方新一轮管制政策出台后,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同时发力,在5日宣布制裁美国军工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收紧对美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对美国一再对台军售、持续升级芯片对华出口管制实施新的反击。此次商务部公布的措施明确针对具体国家强化了特定物项的出口管制,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客观上也有利于增加出口管制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降低出口企业的合规成本,提高出口效率。
中国开始限制对美出口的镓、锗、锑等半导体、红外技术、光纤电缆、光伏等产业广泛运用的关键原料。通过简化流程、提高管控措施的有效性,新的管控手段将确保中国牢固捍卫国家安全利益,更好应对国际贸易领域的复杂局势。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监理总局在12月9日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美国AI晶片公司英伟达(Nvidia 辉达)展开调查。消息一出,英伟达股价应声下跌。当天,英伟达股市收盘跌近3%,市值一夜蒸发6400亿元;英特尔、AMD、阿斯麦、台积电、Arm等美股大型半导体公司也普遍收跌,其中AMD最高跌近6%。
以对英伟达展开调查为例,美国科技企业的利益一直在美国的出口管制加强中备受议论。在华盛顿,出售用于制造半导体的机械设备的企业与决心延缓中国技术进步的政府官员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利益斗争。政府认为中国制造用于人工智能开发、自主无人机引导和网络攻击的芯片的能力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于是对技术出口做出限制。然而半导体行业许多公司一直在努力限制这些规定以保留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其中主流的声音强调,目前只有美国的行业面临限制,然而日本和荷兰的公司却可以持续对中国出口,这既损害了美国公司的利益,同时也未能有效约束中国政府。
美国悍然发起新一轮的管制举措,不仅可能对自身的半导体企业带来打击,也可能扰乱全球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反制措施与美方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美方想要通过泛化的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与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从而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方一再强调,最新的管制措施则是意在构建牢固的法律框架,以解决此前由监管环境不够完善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更好地管理民用及军用技术。因此,中国在宣布反制措施的同时也重申,愿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就出口管制措施加强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产业和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特朗普再次当选,毫无疑问将会在科技竞争上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全面加强对中国科技领域的打压,特别是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的技术获取渠道。科技领域的竞争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且具有长期影响的部分。随着美国政府加强对华技术封锁,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是难以避免的长线趋势。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中国其实一直将反垄断法作为报复美国制裁的手段。随着特朗普将重返白宫,并可能在科技战中采取更强硬之立场,类似的报复策略也会得以延续。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将促使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上放弃幻想,更加坚定地探索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发展模式,以坚韧和潜力,进一步加速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
2024年以来,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关系愈发逼近一个临界点。一方面,两国启动了一系列新的合作机制,并在两国元首旧金山峰会后,缓和了科技领域的民间交流。今年5月,中美业举行了首次政府间人工智能对话,开启该领域的正式磋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持续在科技产业链、前沿技术等领域加大对华遏制力度,推出了更严格的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政策。这种相互拉扯的行动使得中美科技领域的互信难以恢复,合作关系变得更加脆弱。从宏观的发展进程上看,中美科技关系的变化被三个主要因素主导。一个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定位的改变:美国越来越多地将中国视为科技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5G技术等前沿领域。中美处于全球竞争的第一梯队,一方的赶超和突破会在另一方产生巨大反应。另一个是两国科技生态关系的变化:中美在过去二十年间逐渐形成的互补且共赢的科技生态正在改变。美国政府愈发强调对科技产业链的控制,试图增加美国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含量,解除双方人才、资本、技术和产业链深度捆绑。这改变了中美科技产业界的关系,强调了竞争因素。最后是中美两国在全球科技发展中相对地位的变化:随着中国地位显著提升并逐渐以技术独立为发展目标,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同质性竞争增强,加剧了双方的对立。
随着共和党上台,美国将中国企业在5G领域的优势视为直接威胁,采取极为强硬的打压措施,双方技术竞争被无限扩大,矛盾会更加尖锐。因此,中美科技合作将面临愈发严峻的环境。与此同时,中美又需保持和延续两国在科技生态上的联系,避免两国在科技领域脱钩断链,进而给全球科技发展带来严重后果。面对这种矛盾,中美科技领域合作需要创造性地寻找新出路。
审核丨梁正 鲁俊群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