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摄影 | 编辑:清秋
我的公公今年87岁,婆婆78岁。他们都是农村穷苦人家出身,婆婆没念过书,公公小时候家里也穷,但他母亲却让他读了书。婆婆在公公的影响下,后来也能识得一些字。
公公在五六十年代时,考了屯溪师范,但家穷没去续读,便去队伍参军,幸运地避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没有受饿。公公到三十岁后才回地方,他和婆婆年龄相差九岁,家里本就穷,媒人怕九岁一冲,所以帮公公多报了一岁就撮合他们成家了。
公公工作安排在乡政府单位,一直平平稳稳到退休。婆婆是家庭妇女,善良贤惠,勤劳持家,一辈子任劳任怨。公公一表人才,从未嫌弃过长相普通没有文化的婆婆,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弥深。
公公在82岁时,孙子送给他一部智能手机,老爷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很快学会简单的使用。婆婆比他小九岁却很难学会,并且一会儿她就忘了。可能这就是读过书和不读书人的明显差距,读过书的人具有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吧!
每次我们去看望他们,公公总是掏出手机,问我各种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几年下来他越来越熟悉,移动信号的图标,电池的余量,那么小的字在手机的顶端,他竟然都看得清看得懂。但有时他也会乱点,说微信退休群找不到了,头条找不到了,让我帮他下载抖音火山版,他还从腾讯视频看新闻热点和国家大事。还让我们帮网上买东西,说他不能手机支付,防止电信诈骗老年人。
我和先生刚结婚那会儿,每每到了休息天我们都回村里。公公婆婆长年累月在农村里过惯了勤俭清苦的日子,他们虽然节俭,但只要我们回去,婆婆总要买上肉和豆腐,还会炒上一盘鸡蛋。每次我们还没走近家门,就有眼尖爱传话的婶子们走前面去告诉公公婆婆了,邻居们说你家儿媳妇来啦,公公总说不是儿媳是美头(女儿)回来了,这话听得我心里暖暖。
但在我生孩子以后,在最需要婆婆帮忙时,公公却主张孩子断奶后送到老家村里给他们带。因为公公习惯了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婆婆平时每天把洗脸水和牙膏牙刷都会给他准备好,吃饭时帮公公盛饭拿筷,洗脚时婆婆会为他提前准备好洗脚水和拖鞋。
我在上班兼顾不了的情况下,妥协着送给爷爷奶奶带过一段日子,但当时小家伙爱生病,所以隔不多久又被我们接回身边。后来公公同意婆婆坐三轮拖拉机,早出晚归帮带孩子,婆婆起早忙好公公的早中饭,在我上班前赶到,下午等我下班后她回家做晚饭家务。如此坚持了一年左右,又说胳膊疼抱不动孩子不能帮了,我们无奈之下把18个月大的儿子早早送进了托班。婆婆帮我带儿子时间不多,但儿子跟爷爷奶奶的感情却很好,暑假要去住几天,长大后也经常去看望他们,有闲空也带爷爷奶奶去周边转转。
公公婆婆总说,农村家里过日子最方便省钱,他们过惯了节俭的生活,他们的节俭体现在生活各种细节里。
儿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时,每到学校放暑假总会去爷爷奶奶家住上几天,这也是二老盼了很久的几天。儿子告诉我,奶奶非常节约水,每次洗澡都是他和弟弟先洗,然后爷爷洗,最后奶奶洗,一盆水要洗四个人。奶奶去河边洗完衣服,还会拎一桶河水来,留着晚上拖地用。他们的旧衣服,都是缝缝补补不能穿了,还要做抹布。
有一年冬天我们去公婆家,提了一篮邻居给的小鲫鱼去河边洗切,在水埠切鱼后有一条垂死挣扎跳入河中的同时把菜刀也带下去了。我当时挺不好意思的,觉得自己做事毛手毛脚,婆婆安慰我说,这把刀很多年也很旧了,本来就不打算用了。确实这把刀很旧了,刀柄已磨损滑溜,刀锋明显向内,切菜都很难切断了,不然我也不会杀不死那条鱼。然而,当我下次再回家时,诧异地发现那把旧菜刀又出现在厨房了,婆婆说,公公穿着皮裤在我掉刀下去的地方摸了好几次,结果被他找到了。
公婆的节俭,也体现在年年吃旧米这些事上。早些年他们是有田地的,但每年收了粮食舍不得吃新米,总说旧米还没吃完。所以他们年年收新米,也年年吃旧米,但是他们会把新米留给我们带回城里。同样事例,还有单位年终发的水果,好的不吃捡坏的先吃,把个头大的成色好的留给我们。蔬菜也是,择去黄叶和根部,毛豆肯定帮剥好了,菱角藤的毛须已经去除,让我们回家洗洗切切就能下锅。
公公退休后也在自留地种了些小菜,每次我们回来前,他都去田地摘来一些给我们带去,他总说自己种菜就不用花买菜的钱。他也喜欢种花,农村老家门口十来平米的小院子,他侍弄的花花草草长势很好。绣球、菊花、月季,指甲花呀,姹紫嫣红,热热闹闹开了一院,一只破了沿子的旧水缸,年年夏天开满荷花,一只缺口的瓦罐栽了朝天珠,冬雪覆盖也冻不坏,红色的果珠在雪中非常娇艳。
偶尔公公来我们店里转转,看到我买的绣球,他就轻蔑地说,这还用买呐,只要剪几根枝条插扦,长起来快得很!有一次他看到我在隔壁面馆买了10元的面吃,惊奇地说以前不是2元一碗吗?这么贵不如自己买筒面,能吃好几顿了,我偷偷地笑了。
还有一次农历六月六,婆婆送了包子来。婆婆做的肉包,在我先生多次“投诉”下肉量丰盈了很多,我们都说这次包子真好吃,就打电话给婆婆是公公接的,听到我们还想让妈再做些包子,公公直接就拒绝了,说猪肉都在涨价,哪有这么多给你们吃呢,挂了电话我俩面面相觑。
公婆虽然节俭,对亲友甚是大方,每年进了腊月,婆婆开始忙各种年菜,到了廿七八,更是忙到后半夜,而我忙完店里事都除夕了,这才回去帮忙一下年夜饭。婆婆会煮很多茶叶蛋,煎蛋饺,炸豆腐肉圆,早早腌制猪头香肠,总说过年有亲戚来。其实亲戚吃不了多少,等他们舍得自己品尝,气温上升,咸货变黄,根本就不是年前那个味了。
有一年农历七月“请祖宗”祭祀,婆婆准备了鸡鸭鱼肉很多菜,时值盛夏高温,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婆婆终究没舍得丢弃馊了的隔夜肉菜,食后引发急性胃肠炎,去医院挂水后才痊愈,心疼又后悔。
在农村,正月里经常有庙会,都是传统多年的非遗民俗活动,比如唱大戏,出菩萨,挑花箩,辚辚车,舞龙灯等。一般由举办活动的村子老年活动会发起筹备。方圆十里,四邻八乡,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戏台下男女老少,人头攒动,成为正月特有的景象。
每到有这样的庙会,农村里热闹非凡,公公婆婆热情邀请亲戚都过去。他们会和其他好客的村民一样,腾空堂屋,拉开桌子,备上好菜酒水招待来客。也总是惋惜地说他们孙子晖晖和旺旺念书时来不了,上班又来不了,好看的戏台几年才有一次,看不到太可惜了。
其实年轻人哪有喜欢看戏的,倒有一次老爷子看戏跟着人群把差点把自己走丢。用他自己的话说,家门口的地儿认不清了,自从面瘫后脑子里很糊涂,跟着灯笼队伍瞎走,认不得回家了。当时联系不上老爷子,全家人急作一团就差报警了,后来终于打通电话,找到了他。那段时间老爷子患面瘫还有脑梗,住院治疗才有好转,生病了脾气特别坏,婆婆一直陪伴左右,悉心照料,把老爷子当小孩哄。老爷子天天照镜子,看到自己眉歪口斜,心情沮丧,一直担心会中风。
说到中风,我听先生说过,当年他那裹小脚的奶奶年迈摔了一跤而中风,躺床上十多年。婆婆照顾她的婆婆,喂饭喂水,端屎倒尿,十年如一日伺候,非常辛苦。当时公公在离家几十里地的单位上班,回家不多,家里家外的事都是婆婆包揽了,照顾老人小孩,下田耕地劳作。公公还有个哥哥因家贫未娶成了鳏夫,身体不好长年老胃病做不了体力,当时一大家人也都住在一个屋檐下,几个人的饭菜和换洗衣服都是婆婆帮料理。
长年的劳累让婆婆早早驼背,我认识婆婆的时候她才四十几岁就有些驼背了,这几年驼得更厉害。婆婆把青春奉献给了家庭,有时也有怨言,曾跟我说,如果当年不是为了照顾一大家人,她也可以进工厂或供销社成为正式工,她也不想做家庭妇女。
人上了年纪总有病痛,公公婆婆也特别注重身体保养了,本来这是好事,但他被保健品推销员盯上,爷爷长爷爷短,天天嘘寒问暖,盛情关心之下,一次又一次购买了很多所谓的保健品。我真诧异那些做推销的使了什么手段,让我如此节俭谨慎的公婆愿意掏钱买他们的产品。
我们多次劝他别相信这些,但老爷子固抒己见,深信不疑,总说吃点看看不要紧。每次我们去看望他,他还会拿一些塑料盆、毛巾、鸡蛋一类的赠品给我们,说是卖保健品送的,让我们无语。我们无法说服也阻止不了,毕竟老人是用的他们自己的钱。只希望那些所谓的保健品,别把他们吃坏了。
公公是大男子主义,在家说话说一不二,婆婆一直温顺体贴,从不跟老爷子争论对错。他们相扶相携,偶有抱怨,但不离不弃。老两口不懂何为爱情,何为你侬我侬,但用行动告诉我们,婚姻是包容和相守。先生说他母亲做媳妇时要伺候婆婆,吃了很多苦,等到做婆婆了时代变天,婆婆得听媳妇话了。末了这家伙又美言一句,你这个儿媳妇不错,跟我妈相处融洽。你看我俩有个矛盾,我爸妈哪回不向着你说话呢?我说得了吧,不护短那是你爸妈聪明。
确实来说,公公婆婆这一代人比我们艰难很多,他们吃了很多时代生活的苦,对上得赡养父母,对己需自力更生,帮子女减轻压力。我们这一代比他们好多了,公公婆婆有退休金,不仅不用我们赡养,他们省吃俭用,去年还拿出十万积蓄,给我们儿子办婚礼,我们有这样的父母很幸福幸运。
以前我觉得我的母亲事无巨细关心我们的生活,这才是母亲爱孩子该有的样子。而婆婆这个母亲却很少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她好象并不担心他儿子过得好不好,儿孙没去看望她也没有失落感。直到我自己做了婆婆才发现,她这样是智慧得体的做法。婆婆平时基本不会干预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完全当成了另外一个家庭,各过各日子。
我们常说孝敬父母,善待老人。看似简单,其实是人生忠孝难选的修行。因为要忙工作,要过自己的小家庭生活,留给父母的时间十分有限。然而我的公公婆婆他们,给我们理解和包容,感恩生活,感恩我的公婆。
写于2024.11.9晚
|| 作者简介____________
#我是清秋,南京高淳人,喜欢码字的七零后。自娱水平,业余怡情,喜欢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活,热爱笔墨世界的诗和远方。
#感谢在文字里与你相遇,我用文字记录身边美好,传递温暖与力量。生活虽然一地鸡毛,我们也一起爱这个世界。
#你的关注、在看、点赞和转发是我前进的动力,感恩每一份鼓励。
| 2024年 清秋散文随笔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