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七星楼主 编辑 | 清秋
图片 | 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少年时代,趣事之一是赶大集。赶大集就是去农贸市场的集市,或者跟随父母去,或者独自一人去。
◎ 1. 壹 _____________
无论是本镇的集市还是邻镇的集市,都分为冷集和热集。按照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了整个腊月和正月的前七天之外,本镇的集市每逢农历单日为热集,每逢农历双日为冷集。
这很好解释:赶大集的人们务农为主,分身乏术,不可能天天赶大集。与之相应,村民们多在热集去赶大集,很少在冷集去赶大集。
如果哪天是热集,集市上热热闹闹,门庭若市;如果哪天是冷集,集市上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本镇的集市在本村之正北方,距离本村最近,理所当然地成为村民们赶得最多的集市。它位于镇中心偏西北位置,有田径场那么大,有西门和南门两个大门,两个大门外都是镇上的主干道。
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村民们如果去本镇赶大集,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
本村位于一个岛上,从本村到本镇之间,横亘着一条大江。大江又宽又深,水平如镜,波澜不惊,但是江上没有桥。村民们到本镇赶大集既不能像达摩祖师一苇渡江那样飞渡过去,又不能像段誉那样施展凌波微步蹚水过去,只能依靠那条唯一的往返于两岸的渡船。
这条渡船由一艘机船和一艘拖船组成:机船在后,2米左右宽,4米左右长,负责提供动力;拖船在前,4米左右宽,6米左右长,负责装载客货。除了柴油机是金属制作的之外,机船和拖船都是木制的,而且不知道已经使用了多少年了。
这条渡船没有固定的运营时刻表,赶大集的村民们只能凭经验甚至运气来赶上渡船。有时候,赶大集的村民们不得不在码头上耐着性子等候多时,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希望对面的渡船开过来。有时候,赶大集的村民们到达码头时,渡船刚刚扬长而去,只能欲哭无泪,要么打道回府,要么耐心地等待下一趟。
由于村民们大多集中在热集去赶大集,而这条渡船老是间隔好长时间才摆渡一趟,所以,渡船刚一靠岸,赶大集的村民们都会争先恐后地上船,互不相让,以免自己挤不上渡船而耽误大事。
一年四季,江水有涨有落,江面有宽有窄。为了节约机船发动机耗损的柴油费,船老大总是选择江面最窄处作为两岸停靠的码头,有时在上游,有时在中游,有时在下游。这害得距离码头较远的村民们赶大集时不得不疲于奔命,船老大也背地里被花样百出地骂。
然而,不满归不满,大集还得赶。每逢热集,开往本镇的渡船上既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有各式各样的待售产品,还有村民们赖以代步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如果人满为患,拖船上实在没有立足之地,一些村民们只好挤在机船上狭小而逼仄的空间里。
这种情形下,超载几乎是常有的事情。然而,那时的人们,无论是乘客还是船员似乎都不以为然,似乎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丝毫没有意识到超载的危险性。
这么多年以来,竟然没有出现一起人员落水的事故,更没有出现一起人员因落水而被淹死的事故。这也许是上天眷顾,也许是村民们福大命大。
◎ 2. 贰 _____________
乘船过江时,眼见水天一色、大江东去,我时时想起了那个流传久远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江面虽宽,摆渡一趟也就是十分钟不到的时间。赶大集的村民们在船上各选主题地聊聊天,渡船就到达对岸了。大家再次如过江之鲫,纷纷下船,渡船为之一空。
下船的村民们或步行,或骑车,或独自,或结伴,不约而同地赶往目的地——本镇的集市。从下船的码头到本镇的集市很近,步行也就是10分钟左右的路程。
在此交易的劳动产品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诸如米、面、玉米、芝麻、花生、大豆、绿豆等农作物产品,此类比重最大;第二类是诸如青菜、苋菜、豆芽、萝卜、茄子等蔬菜,此类比重次之;第三类是虫、鱼、禽、兽之肉类;第四类是诸如苹果、梨子、橘子、桃子、香蕉、西瓜、冬瓜、南瓜、甜瓜、黄瓜、菜瓜等瓜果;第五类是除了前四类之外的诸如日用品等其它劳动产品。总之,这是一个小而全的市场,吃、穿、住、用、行、娱几乎无一不包。
就第三类而言,虫主要是指河虾;鱼也是附近的江河里打上来的;禽主要指鸡,也包括鸭和鹅;兽主要指猪肉,也包括牛肉和羊肉。只不过,由于村民们普遍穷得叮当响,购买力很低,很少吃得起虫鱼禽兽,这类劳动产品的交易量不大。
来此赶大集的人可以分为四类:只买不卖的、只卖不买的、又买又卖的和不买不卖的。大多数赶大集的人是又买又卖的,互通有无,各取所需。
我跟着父母去赶大集时,也是又买又卖:卖的多是农作物产品,买的多是蔬菜和日用品,偶然也买些鱼和猪肉改善生活。
集市的东北角有不少卖猪肉的摊子,其中几位摊主原是本组村民,和我家是彼此熟识的左邻右里,后来搬家到了镇上。这几位摊主知道我父母不是那种赖帐不还的老赖,总是慷慨、豪迈而大气地主动赊账给我父母,经常让我们享受先吃猪肉后付钱款的待遇。父母也从不食言,总是在有钱的时候第一时间把赊欠的钱款还上。
不能老是跟着父母赶大集吧,人早晚要学着自己长大。随着我年岁见长,母亲觉得有必要让我独当一面,决定让我独自赶大集一回。母亲这次交给我的任务是让我把一只老母鸡拿到本镇的集市上卖掉。
有一年隆冬季节的一天早晨,6点左右,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把家养的一只大约4斤重的老母鸡装在一个白色编织袋里,然后怀着一点点激动和一点点兴奋,和同行的邻居跛连爷一起踏上赶大集之路,向一公里之外的码头走去。
在码头上等待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好不容易挤上渡船。等到人们全部上船后,渡船在一声汽笛声过后朝着对岸开去。
不久之后,江面上竟然起了浓得化不开的大雾。浓雾笼罩之下,能见度极低,就像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一样。船老大根本看不清四周,更看不见对岸在哪里,全凭经验在开船,或者在跟着感觉走。
由于没有导航,渡船一度偏离了航向,没有向对岸驶去,而是阴差阳错地回到了此岸。准备到镇上开会、在岸边久候的村小校长等一行三四人喜出望外,从岸边动作麻利地跳上了机船的船尾。
我们都以为浓雾会随着日出而渐渐消散。哪知道,渡船在江面上无头苍蝇般地行使了一个多小时后,苍穹仍旧不见天日,大雾也无丝毫消散。情急之下,有人大喊了几声,终于从对岸传来了回音。船老大听音辨位,调转航向,向回音发出的方位驶去。
然而,这种空谷回音似的方法只能确定大致方位,也只能管用一时,绝非长久之计。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 3. 叁 _____________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久违的太阳终于在这个紧要关头露脸了,大雾也识趣似地迅速消散,四周的一切变得清晰如常,船老大终于能够看清楚对岸的码头在哪里了。脸色惨白的人们仰望灰蒙蒙的天空,总算松了一口气,欣喜若狂。
这时已经是上午9点左右了,我们这班渡船已经在江面上漂流快两个小时了,简直就是现代版的《鲁滨逊漂流记》。
好事多磨,载着满船人希望的渡船终于靠岸了,赶大集的人们不敢耽搁半刻,以八步赶蝉一样的速度赶往镇上的集市。时间就是金钱,他们要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
赶到集市后,我和跛连爷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他去进货,我去卖鸡。
这不是我第一次赶大集,却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赶大集,更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赶大集卖东西。我在集市里找个了空位,把老母鸡从编织袋里释放出来,再把它的一只脚拴在编织袋上,以免它逃跑得不见踪影。
等了大约一个小时,有位四十左右的不胖不瘦的大婶把这只老母鸡买走了,我得钱大约14元。我认为那个编织袋也用不上了,也无偿赠送给了那位大婶,那位大婶欢天喜地地离去。
此行虽然费时不少,总算不辱使命。任务完成了,归心似箭的我奔向码头,再次乘船过江。
一回生,二回熟。再后来,独自赶大集的次数就多了,主要任务是去买菜。
赶大集的时候也会收获额外的惊喜。比如,遇到初中的老师们、初中的同学们或者其他熟人。
赶大集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腊月间。在整个腊月间,本镇的集市一反常态,是不分热集和冷集的,每天都是热集。腊月间,人们忙得最多的事情无非是置办年货,为过年做准备。这段时间里,每天从早到晚,开往镇上的渡船几乎船船满员,而且间隔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不消说,这段时间也是渡船最赚钱的时候,船员们也格外珍惜。
集市最冷清的时候不是冷集,而是农历正月间的前七天。从正月初一到初七,这段时间称为休市期。在此期间,人们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之中,忙于走亲访友,无暇他顾,没有人赶大集。
正月初八,集市在新的一年里重新开张,这天称为开市日。开市日很隆重,就像赶庙会一样,有各种民俗表演:玩旱船的、舞狮子的、踩高跷的、唱歌唱戏的……
如果没有赶上渡船,或者本镇的集市是冷集,或者嫌等船的时间太久,或者出于其它原因,村民们也偶尔会去其它三个集市赶大集。其中的两个集市分别在本镇的东侧和西侧的两个邻镇上,还有一个集市在本村之南的邻镇上。
无论是跟随父母赶大集还是独自一人赶大集,无论是在去赶大集的途中还是身处热闹非凡的集市中,我都觉得这是一种趣事。这种略带着艰辛的趣事还包含着诸如“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七星楼主,国内非江苏人,出生于华北,求学于华中,生活于华东,业余文章写手。
【清秋的小院文友群】
#我们是一群热爱文字和阅读的文友,感谢在文字里与你相遇,我们用文字记录身边美好,传递温暖与力量。生活虽然一地鸡毛,我们也一起爱这个世界。
#你的参与、关注、在看、点赞和转发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感恩每一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