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C 2024丨直接口服抗凝药治疗脑静脉系统血栓研究(DOAC-CVT)

健康   2024-11-04 19:07   上海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3%。长期以来,一直将抗凝治疗作为CVT的标准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首选肝素/低分子肝素续贯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剂在治疗CVT方面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2024年10月于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卒中会议上,来自新西兰Amsterdam UMC的Anita van de Munckhof A教授针对CVT治疗的一项研究进行了报告。

研究背景


WSC 2024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长期以来以肝素+口服抗凝药治疗为主,其中维生素K拮抗剂(VKA)一直以来作为抗凝治疗的优选,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在很多血栓性疾病方面较维生素K拮抗剂显示出优越性,如无需监测INR,相对低的出血风险,但也存在价格略贵及在一些少见血栓性疾病中的证据不足的缺陷。小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DOAC在治疗CVT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样本量小,检验效能不足,欧美指南在对CVT的治疗方面仍然很谨慎。

研究目的

WSC 2024

在日常实际诊疗中比较DOACs和VKAs治疗C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设计

WSC 2024

研究设计:研究者发起的国际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抗凝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临床医生)

纳入标准年龄≥18岁,影像学证实CVT的诊断,在诊断CVT的30天内启动抗凝治疗;
排除标准:在CVT诊断时就在应用抗凝药,及存在使用DOACs禁忌。
主要终点:6个月的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和重大出血复合事件。
次要终点:死亡,症状性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重大出血,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动脉血栓事件,改良Rankin评分结局事件由一个独立盲法的仲裁委员会裁定。
统计分析:基于第一次处方的口服抗凝药类型(DOAC or VKA)进行意向性分析(IIT);如果6个月的随访数据缺失以最后一次访视界定;加权比值比使用 Propensity Score 逆概率加权计算。

研究结果

WSC 2024

来自23个国家的65个中心参与了研究。筛选诊断CVT的患者915例,排除296例后剩下的619例患者有401例患者为首次服用DOAC,另外218例患者为首次使用VKA。纳入IIT分析的两组患者分别为401例和218例。

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方面基本匹配。VKA组来自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更高(58% vs. 33%,P<0.001)。在症状方面,VKA组较DOAC组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更高,在口服抗凝药前使用肝素的比例更高。

纳入人群基线特征
两组人群基线特征匹配,纳入患者中35%既往抗凝治疗,30%发病初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891例中重度卒中患者(NIHSS评分≥11分)。

主要终点

两组患者主要终点(即6个月的症状性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或重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和3.2%,调整混杂因素后仍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

次要终点
DOAC组和VKA组在次要终点(全因死亡,症状性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重大出血,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动脉血栓事件及mRS评分3-6分比例)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研究优势

代表性更广泛的大样本研究;大多数诊断为CVT的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完整的基线及随访数据。

研究局限性

观察性的研究;缺乏中心监测;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患者比例较低。

研究结论

WSC 2024

对于CVT人群,使用DOAC和VKA在降低复发性静脉血栓事件和减少重大出血方面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提示对于CVT患者,DOAC相较于VKA也是安全有效的。

评论

WSC 2024

CVT在临床上虽然发病率低,但早期不经救治往往致死及致残率高,早期正确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生长,促进再通,防止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复发。先前的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和欧洲CVT管理指南推荐,在有短暂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或在血栓形成或复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慢性主要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最初使用低分子肝素,然后过渡到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VKAs) 3至12个月。2024年发表在Stroke杂志上的来自AHA关于CVT诊断和治疗的科学声明也提示DOAC似乎是VK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选择。本研究也为DOAC用于CVT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



点评专家

宋晓微
清华大学医学博士,UCLA访问学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擅长: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评估和管理,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借助新型影像技术进行卒中精准诊疗,脑卒中数字诊疗创新研究,将AI技术应用于卒中诊断及风险预测。研究方向: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精准影像评估、脑卒中数字化诊疗创新研究。获得清华大学百人计划资助,作为参与单位负责人及项目骨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十四五、国自然、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多个课题,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作者:宋晓微
审校:Sissy
排版:9.o_0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