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位德国设计师不远万里来到北京,
只为寻找一种被中国人称为“软黄金”的神秘布料:香云纱。
她叫凯瑟琳,作为业界知名的设计师,对各类顶级面料了如指掌。
然而,当她第一次见到来自东方的香云纱时,还是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它是蚕丝做的吗?我觉得它像皮子,又不是皮子,它像纸,又不是纸,它很轻,又有点硬,而且颜色太美了,可正面和反面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呢……”
2000年,对中文一窍不通的凯瑟琳独自踏上了探索香云纱的旅途。
经过一番波折,她终于在广东顺德找到了香云纱的踪迹。
香云纱的制作过程极为考究,包含14种工艺、36道精细工序,且全程依赖纯手工制作。
凯瑟琳被其精湛技艺深深吸引,毅然决定留下来深入学习。
如今,凭借对香云纱的理解与热爱,凯瑟琳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香云纱品牌,并赢得了众多明星的青睐。
龚琳娜身穿凯瑟琳设计的香云纱服饰登台演出
随着对香云纱的了解逐渐增加,凯瑟琳觉得自己越发离不开中国了:
“我无法想象有一天会离开中国,这是一种让我感受到大地、泥土的材料,至今我仍在探索它的奥秘。”
01
“就要纯天然的香云纱”
1995年,因为工作,凯瑟琳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设计师。
当时的这位设计师,身上穿的衣服正是香云纱所制。
那种细腻中带着金属光泽的面料,让凯瑟琳很是心动。
“她经常穿香云纱的衣服,我从未见过这种面料,它与我之前接触的所有丝绸都不一样,很神奇,我太想了解它了。”
在当时的欧洲时装界,接触到的高级面料几乎全部源自法国或意大利,而来自中国的高级面料则极为罕见。
至于香云纱这种面料,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直到那位设计师邀请凯瑟琳至其家中做客,凯瑟琳才终于有机会一睹香云纱的风采。
“面料本身像纸片一样薄,柔软又带有一定的硬度,我真的完全被它迷住了。”
目睹香云纱之后,凯瑟琳的心神完全被其俘获。
不论过往曾见识过多少顶尖面料,此刻在香云纱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当时的她虽正于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院刻苦钻研,但心绪却早已跨越千山万水,飘向了遥远的中国。
2000年,凯瑟琳来到北京,希望能找到最传统、最天然的香云纱制作工艺。
可事情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语言的不通、人际关系的缺失,让她在这座城市举步维艰。
恰好此时,她结识了后来成为其丈夫的张向云。
来北京学习法语的张向云在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从法国来的凯瑟琳。
在交谈中,张向云知道了凯瑟琳寻找香云纱的意图,并主动提出可以帮忙打听。
凯瑟琳与张向云在北京
多方打听后,他们终于从一家丝绸店老板的口中得知,香云纱的原产地并不在北京,而是在广东顺德。
于是,凯瑟琳跟随张向云一路南下来到顺德,在这里找到了让她魂牵梦绕的传统香云纱。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机器批量生产的棉纺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对传统香云纱市场构成了有力的冲击,许多手工艺人被迫改行,寻找新的生计。
当凯瑟琳与张向云来到当地的一家工厂时,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
他们的经营状况很差,但仍在坚持最原始、最传统的做法,未曾妥协。
02
这块“天人合一”的面料
成了她毕生的事业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最早起源于宋代。
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
在过去,香云纱只有朱门大户人家才能享用。
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做“香云纱”。
在织造上,它是经线以绞纱织成带有几何行小提花的白坯纱,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
后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
香云纱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手工操作。
这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2008年,香云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才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好不容易找到香云纱的凯瑟琳,决定留在中国不走了。
她和张向云在北京的胡同里开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工作室。
每年即使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去两次顺德,从头到尾参与香云纱制作的过程。
“这真的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有时候太阳非常强烈,但我们又不得不把浸泡好的布料放到草地上去晾晒,然后把竹子放在布料上面,不断地去抖动它,否则就会留下痕迹。”
对于自己在中国扎根的决定,凯瑟琳的父亲一开始是不同意的。
凯瑟琳出身于雕塑世家,她的祖父与父亲均为雕塑师,而母亲则是一位手工技艺教师。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凯瑟琳从小就对布料和色彩感兴趣。
长大后,她投身于服装设计行业,并凭借出色的专业功底,成功进入法国的一家高级时装品牌工作。
之后,她又在多家高级时装屋工作过,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服装设计风格。
来到中国后,她的设计风格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被她应用到服装制作上。
“以前,我总喜欢做一些很复杂的设计,展示给别人看,我拥有超高的技法。但现在,我的设计完全是由面料本身来决定的。”
香云纱便是她设计理念转变的最好见证。
亲身参与过挖薯莨、染色、洗晒等过程,凯瑟琳深刻了解其背后的自然法则,才更能体会到中国人尊崇自然,与自然相处的意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这也是我现在的设计理念”。
(文中图片来源:@renchenberg)
聆听匠人分享更多手艺知识,人生故事
扫码get社群分享通道
提前占座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一键快转 「了不起的商城」
查看更多匠心好物
运营 | 匠匠
编辑 | 匠匠
如需转载请联系匠匠并注明媒体来源
-点击查看往期匠心好物-
☟点这里,清空你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