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阳,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和长眠。
他曾兴渔猎,正姓氏,制嫁娶,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因此这里也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
由于狗是伏羲驯服的第一种动物,于是伏羲逝世后,他的子孙就用泥土捏制狗造型的泥塑为他守陵(史称“太昊陵”),这就是“泥泥狗”,也被称为“陵狗”、“灵狗”。
传承千年的泥泥狗深受香客游人的青睐,尤其是在淮阳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之间的太昊陵庙会上,
几乎赶庙会的人都会带一两个回家给孩子当玩具,或当作礼物送人。
但“狗”在“泥泥狗”形象中并不是唯一,甚至算不上主角。
人面猴、草帽虎、混沌……数百种形态,从天上的飞禽到地上的走兽无奇不有,作为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4年,淮阳泥泥狗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月初,我们去往河南进行手艺调研,拜访泥泥狗国家级传承人许述章老爷爷。
四、五岁就玩泥巴的他,十二岁就可以自己独立创作,一捏就是50年。
许爷爷的家,从地上到架上,展示着他捏制的百余种泥泥狗,如数家珍。
泥泥狗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怪诞夸张,颜色夺目。
它的纹样、造型、线条都与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祈福避邪有关,有着繁衍生息的寓意,也有纳福的作用。
在形态多样的泥泥狗塑品上,所绘的纹样大多是生殖崇拜中的象征符号,例如女阴纹、太阳纹、花杂纹等。
这些传统纹饰图案代代传承而来,每一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不能随意更改。
时至今日,与生殖有关的话题和风俗依然在淮阳市井中广为流传。
在伏羲太昊陵显仁殿的东北角,一块青石上有一个醒目的黑漆漆的圆孔,俗称“摸儿洞”,或“子孙窑”,是用来求子的。
来赶庙会的男男女女走到这儿,都要争先恐后地用手摸一摸这个黑圆孔,期盼能生得龙子凤女。
泥泥狗的世界,只有五种颜色,即黑、红、黄、蓝(青)、白,这几种颜色,古代称为“正色”,是吉利祥瑞的象征。
在这五色之中,又以黑色为贵。
相传,天地初开时一片混沌,黑色代表了万物的本源状态。
伏羲氏所绘的八卦图中,也正是以黑与白、阴与阳互补互渗,象征宇宙的规律。
在古代典籍中也可见当地人尚黑的传统,如《礼记·檀弓上》中的“夏后氏尚黑”、《尔雅·释畜·郝疏》中的祭祀“牲用玄(黑)”等,如今乡间老人还爱穿一身黑,留存着“尚黑”的遗风。
泥泥狗的制作,从选泥到捏制,都遵循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
许爷爷所用的原材料是淮阳当地的黄胶泥,这种泥质细、孔隙少且又黏又硬,捏出的泥泥狗不裂不变形。
诚如当地一句俗语:“打好泥,泥打好,伏羲灵狗遍地跑!”
制坯最考验技艺,得“拿捏”好力道。
取潮湿的黄胶泥捶打,再反复抟揉成团,直至将不成型的泥变成形似“和好的面团”,没有一定的臂力和耐心,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捏塑与雕刻是对手艺人最严峻的考验,在没有模具和刻刀的情况,全靠手艺人一点点捏制,自制竹签作刻刀,通过压、刻、雕等手法修饰出细节,力求兼顾形似与神似。
雕刻后用签子扎挑出两个孔,使其内部交会连通。
这样制成后的泥泥狗,不仅能当作摆件装饰,还能当作玩具,对着泥哨口轻轻一吹,它还能发出高亢悠远的声音。
基本成型的泥泥狗,看似朴拙,但一上色就灵动了!
先熬煮调制出黏稠的黑色底料,再把制作好的泥坯放入锅内滚动煮染,此为过黑;
待泥坯晾干,传统的方式便是将高粱秆削成尖头作画笔,分别蘸上青、黄、红、白四色颜料,一画一蘸间,饰绘出纹样。
现在许爷爷改进了工艺,选用水粉颜料更环保;染色上色用的工具也换成了毛笔,这样染色的时候可以浸染,更显泥泥狗神态。
这种强烈色彩以及特殊纹饰的运用,使得每一个泥泥狗作品都热烈明快,艳而不俗,充满着一种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味和野性的芬芳。
人面猴,是泥泥狗当中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
似人非人、似猿非猿的图腾形象,从整体来看它的造型犹如一尊「神」,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庄重、神秘,绝非大自然中动物猴或者玩具猴的顽皮姿态。
祖辈的手艺人们,把它当作「祖神」来塑造、崇拜。
独特的纹样,是对女性生殖力的一种象征。
自带的哨口,轻轻一吹,声音嘹亮,每次吹响都是一次祈福。
十二生肖泥泥狗,是许爷爷的创新系列,融合泥泥狗中生殖符号及中国人对自己生肖的崇拜所创作,寓意多子多福。
此外在工艺上,运用到了中空工艺,减轻自身重量,拿起来更加轻松,但因是中空,所以失去了哨口的功能。
每一种泥泥狗形态的捏制,都是手艺人与千年泥泥狗的对话:既要保留传统的形态,又要增加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感谢许爷爷,让传承着原始图腾魅力、承载着千年活化石技艺的泥泥狗,陪伴无数人的童年。
聆听匠人分享更多手艺知识,人生故事
扫码get社群分享通道
提前占座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一键快转 「了不起的商城」
查看更多匠心好物
运营 | 匠匠
编辑 | 匠匠
如需转载请联系匠匠并注明媒体来源
-点击查看往期匠心好物-
☟点这里,清空你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