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刁宽 部分竹编作品
8个月大的时候,刁宽的右手被开水烫伤,落下严重残疾。
5根手指粘连,手腕关节严重变形、瘢痕一直延伸到小臂,可以说右手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但就是这样一只残疾的手,却编出了最精细的竹编艺术品。
“一开始没有人认为,我做竹编是可以的,但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的。”
面对他人“不可能”的声音,刁宽说:
“如果我生下来就跟别人不一样,那索性我就跟别人不一样好了。”
“我劈竹子就劈了两个月,从劈竹条到分层到编织成品,和工人坊里的工人一样,从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日日复始,每天一半以上时间都在编织中度过。”
师傅说,手艺人的时间就是金钱,做的久了才知道篾刀它进多少,退多少,才能把握好力度。
别人的两只手可以配合的很好,但我只用左手编织,师傅对我的要求会更严格,无论是编织速度还是破篾速度,要比其他人更快,还是需要勤能补拙吧。
90后竹编手艺人刁宽,立志传承老一辈的非遗竹编艺术。
即使被人说,像退有毛病非要学跑步,他也没有放弃,对于竹编,刁宽有自己的坚持。
和刁宽同期的师兄弟,至少有四五个人,每一个人的先天条件都要优于他。
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却只有刁宽一人。
刁宽:非遗 竹编手艺人
❝
破蔑、分层,把长竹分成能编制作品的细条,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靠的是一双巧手和耐得住寂寞的韧性。
“吐篾抽丝编入器,纤风细雨看犹浓”。
竹子枝干挺拔,坚韧长青。这种品质也许是竹子与刁宽的共性,让彼此惺惺相惜,相互成就。
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有了成为工匠的信心。
刁宽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并没有去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他心心念念的竹编,兴趣和钻研也一直没有停下来,他想着,还是得先尝试做做竹编。
竹编是非遗项目,听起来名头响,但光靠编竹子,赚不到什么钱。
在机器化生产遍布全球的今天,等待非遗竹编的,只能是被时代淘汰的残酷结局。
刁宽能想到的应对方法只有求变:传统非遗,要求新、求变。他做出的改变是,把竹编无限缩小。
在传统的竹编技艺的基础上,他创新出了一大批适合现代审美的竹编作品。
他做的竹编铃铛,制作时要把比头发丝稍粗的竹丝,穿梭固定在竹片中。
整个过程如同在编织一幅画,挑一压一编织,极其考验耐心与耐力。
制作好的竹编铃铛,小巧玲珑,取“竹报平安”之意,被Amber收藏喜爱。
竹编的发簪,不仅为这项古老的手艺平添了一抹“文人雅韵”,更化身成为点缀佳人耳畔的别致饰物。
穿不穿旗袍都可以佩戴,古典清雅的气质,绝对是新中式盘发的首选。
苏州园林花窗系列耳坠,窗内用榫卯工艺,将竹条一个一个镶嵌进去,古韵古香的窗格与竹编融合,在更小的空间里呈现东方雅致。
椭圆的外型给脸部增加柔和的曲线,上耳朵不会显得突兀,并且拍照很上镜,约会通勤百搭,中式的高级感。
一件竹工艺品的制作需要经过包含剖竹、抽丝、刮篾、编织、着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
经过十几道工序的竹编品,已经被小宽打磨得温和而又细腻,
在交错编织之间,创作新生活力,用传统的技艺,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思维。
从家乡安徽,到浙江乌镇再到东阳,刁宽一路北上拜师,从“恩师”钱继怀到“师傅”胡正仁,他们教会了刁宽做竹编最重要的理念。
“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做到极致”。
很朴素的道理,但是对于刁宽来说,需要付出一辈子才能达成。
刁宽与他的师父胡正仁
聆听匠人分享更多手艺知识,人生故事
扫码get社群分享通道
提前占座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一键快转 「了不起的商城」
查看更多匠心好物
运营 | 匠匠
编辑 | 匠匠
如需转载请联系匠匠并注明媒体来源
-点击查看往期匠心好物-
☟点这里,清空你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