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饿狗读书会”之“玩命读书深度思考群”活动| Day1 打卡精选

文摘   2025-01-16 23:59   北京  

归纳与演绎的对撞,开启“第一性原理”思维 

活动提醒:《第一性原理》读书会正式开读的第一天,我们一起翻开了李善友老师的著作。短短几页文字,却让很多读者对“第一性原理”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思考。以下整理了群内几位同学的精彩打卡内容,与你分享。每天一小步,我们一起将阅读变为思维蜕变的起点。 


一、从何处出发: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老师在书中指出,“第一性原理”是一切问题的最基本要素,也可以视为“底层逻辑”。任何思考,都应该先回到问题的原点,去探寻事物最本质的构成,而不是只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或惯性思维里。 


 

 

 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敢于突破常规,从根源处寻找答案。 


二、优秀打卡分享集锦

【一】可视化表达:让抽象概念一目了然

1. IRIS:读书+可视化,轻松理解概念

2.Enjoy:思维导图全景式剖析

 


3. 谭大喜

通过添加可视化注释,不仅让复盘更加便捷,也便于后续知识的沉淀与分享。 

 

 

4. 慧慧:
5.ZXY

6. 卓Julie:

 

小贴士:可视化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整理方式。无论是思维导图、流程图,还是知识卡片,都能帮助我们“看见”逻辑,迅速抓住重点。 


【二】技术辅助:与 AI 对话,碰撞新思维


1.小豆芽:AI 协作+自我收获双结合

小豆芽先用 AI 大模型总结第一章的核心概念,比如“你必须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且武断地接受下来”“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等。 

具体分享:


原文 1:你必须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且武断地接受下来 

收获 1:这就像学术写作看文献,对已有结论我们必须先接受,再“接着说”。如果不接受,写作永远无法开始。同时,也启发我不要像刷视频一样,总觉得后面还有更好的文献。对文献的索取需要有一种“武断接受”的勇气和能力。 

原文 2:当人们把小样本的天鹅,归纳为一个规律,这里固然有损失性,但是可以得 到一个暂时正确的结论。 

收获 2:这就是学术研究的价值,尽管我的结论可能是相对的正确,但至少可以给探索这一问题的人一些答案或者说思考的角度。 

原文 3: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 

收获 3: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书籍是作家智慧的归纳,不一定是真理,但是能让我们在最小成本下,例如用我的 1 小时换作家的无数个小时,来获取相对正确的认知。 

引人思考:她借助 AI 快速抓住核心脉络后,又融入自己的实践感悟,让分析更落地、更真实。 

 

2.YL :“搜索素养”思考
  • 简要介绍:@YL 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探讨了“搜索素养”的本质。她认为:“在 AI 时代,最重要的是打破经验的连续性假设,善于从元起点推演问题,而不仅仅依赖工具给出的答案。”

  • 具体分享:

问题:当前各种 AI 工具似乎能达到所谓快速高效搜索、整理信息的效果,在这种情景下,人的搜索素养到底是什么?这种素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提升个人的搜索素养的实践路径有哪些?从《第一性原理》第一章的核心观点出发,我对这个问题有如下思考: 

1.搜索素养的本质定位

  • 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能力,而是一种思维能力

  • 是从"系统之外"看问题的能力,而非系统内的经验积累

  • 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演绎思维,而非单纯的归纳总结

2.搜索素养的具体表现

  • 能跳出"连续性假设"的局限,不被经验思维束缚

  • 善于识别信息背后的"第一性原理",而非停留在表象

  • 具备从元起点进行逻辑推导的能力

  • 能够辨识系统的边界,突破认知局限

3.提升路径

  • 培养演绎思维:不是简单积累经验,而是寻找问题的"元起点"

  • 建立系统思维:理解不同层级系统间的关系,找到更高维的视角

  • 突破经验局限:摆脱"过去都是这么做的"的思维定式

  • 强化逻辑推理:从基础概念出发建立自己的逻辑链条

4.与 AI 工具的关系

  • AI 是工具,搜索素养是思维

  • AI 提供便捷,但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 真正的搜索素养是在使用工具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启示:在 AI 时代,提升搜索素养的核心不是掌握更多工具,而是培养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这种能力才是突破认知边界、实现创新的根本。 

  • 关键点:真正的创新源于回到系统之外的底层逻辑,AI 也无法替代我们对假设本身的检验。

思考延伸:新科技并不会代替“第一性思考”,而是放大了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的优势。你如何在 AI 时代保持对“真问题”的敏感度? 


【三】真情实感:从归纳到演绎,思维的触动与反省

1.茶壶:《第一性原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分享要点:“第一性原理提醒我: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元起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与创新思维,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挑战。” 

具体分享:

《第一性原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在《第一性原理:任何理性系统的根基性命题》这一章节中,对归纳法与演绎法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展开了深度剖析。归纳法乃是基于具体经验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而演绎法则是由一般原则推导出具体结论。然而,归纳法存在一定局限,例如空间性归纳和时间性归纳,因其建立在连续性假设之上,而现实世界并非全然连续,所以可能得出错误结论。演绎法虽能保证结论的真实性,但前提的准确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且其前提又常源于归纳法,这便导致演绎法的结论也存在不确定性。第一性原理作为理性系统的基石,是演绎推理的起始点,它独立于系统之外,是自行确定的元起点。 


从职业教育教师的视角审视,该章节着重凸显了逻辑思维在教育领域以及学生职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法有助于学生从实际操作里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认知,这对提升技能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大有裨益。不过,也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归纳法的局限性,防止因过度依赖经验而致使思维固化。演绎法能够引导学生从理论着手,推导出具体解决方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意义重大。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则警示我们,任何知识体系皆有其基础与前提,唯有理解这些,方能实现深入学习与创新突破。 


身为职业教育教师,这一章节内容带来诸多深刻启示。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技能传授与思维培养并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归纳总结,构建自身的经验体系,同时教授他们如何运用演绎法,从理论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其二,第一性原理提醒我们,每个专业领域都存在核心知识与理念,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内容。在教学中,应助力学生搭建起这些核心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拓展。其三,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局限性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勇于质疑和探索,以此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综上所述,该章节内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逻辑思维的理论根基,还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些理论,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其职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2. adahou 闪闪发光:工科女老师的“意外之喜”:从“不感兴趣”到“不可思议”

分享要点:“书里提到的‘前提不对,一切都不成立’,令我反思:我在日常教学或工作中,是否认真审视了自己的大前提?只有明晰‘我的一’,我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具体分享:

总结前要说的话:我是一名工科的女老师,要不是有这个群,我平时肯定不会看这本书的。一个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第二:也不是我的感兴趣点。今天早上 5:30 就起来读这本书了,一直到现在第一章才认真读完,目前的状态居然是很感兴趣!,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只能说这本书写的真的很好,能够看懂。结合网上找的别人的思维导图,我的读书笔记如下: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就是一件事情成立的前提,如果前提都不对,那么基于这个前提的任何结论或者推测,都是不成立的。那前提怎么得到的呢?通过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只能证伪,不能证明;演绎法可以保真。演绎法三段论:三段论,顾名思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成立。 

 

演绎法的逻辑原点是前提和大前提,但是前提和大前提一定是正确的吗?不一定,因为前提和大前提来自于归纳法。 

所以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基石假设,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最重要的就是:问问自己的“一”是什么?只有找到并践行属于自己的“一”,我们才能很幸福、很笃定、很踏实地生活和工作。 

 

3.Andy:归纳法的陷阱 & 演绎法的力量

分享要点:黑天鹅的例子提醒我们,归纳法的结论随时可能被推翻,而演绎法只要起点正确,就能推导出稳固的结论。 

具体分享:

阅读《第一性原理》的第一章,让我对人类思维方式以及第一性原理有了深刻且全新的认识。


这一章着重介绍了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人类基于基因的思维定式,我们常常从日常的具体经验中总结出抽象知识,将其当作“经验”。但它存在局限性,由于并非所有事物都具备连续性,若过度依赖固有思维进行归纳,就容易陷入“归纳法谬误” 。比如过去人们长期观察到天鹅是白色的,便归纳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然而黑天鹅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认知,这便是归纳法的漏洞。


而演绎法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它基于一个元起点,通过逻辑自证,一步步推演出后续的结论。只要元起点正确,推导过程符合逻辑,那么结论就具有可靠性。这两种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


理解这两种思维方式,是深入理解第一性原理的基础。第一性原理强调要找到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如同大厦的基石,支撑起整个理性系统。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第一性原理能帮助我们打破由归纳法形成的认知边界。很多时候,我们因过往经验的束缚,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掌握第一性原理,有助于我们跳脱出经验的局限,寻找创新的可能,实现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的跨越。


这一章为我打开了思维的新大门,引导我反思过往的思维方式,激励我在未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运用第一性原理,突破常规,探寻更本质的解决方案。

  • 个人感受:从过往工作中,Andy 更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总被“经验”带着走,一旦环境变化,就会措手不及。要想真正创新,需要在正确的第一性前提下进行推演。

 

4.Vicky:从“理科思维”到“第一性原理”

分享要点:Vicky 结合自己工科博士的背景,发现演绎法的“前提”往往源自归纳的结果,这就提醒我们:  

归纳与演绎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 

具体分享:

【金句摘抄】: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而非单纯传授知识。

演绎法需有一个来自系统外且逻辑自洽的元起点即第一性原理。

推翻结论要从隐含假设入手而非结论本身。

大系统的中心思想可为小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有层级之分。

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明,其结论是等待被推翻的假说。


【我的理解】:

本章核心思想:第一性原理是“第一假设”,是西方的“上帝”,是东方的“道”。第一性原理也分层级和系统。

本章还区分了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保真,但好处在于可以很快用上可以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比较贴近实际情况,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应用。

演绎法需要基于正确的大前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新的结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必然性。但缺点是正确的大前提难以寻找。


【我的应用】:

我本人是工科博士,在我的课题里经常涉及机理研究、实验测试这启发我在做实验和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追溯第一性原理,刚刚利用AI帮我分析里机理方面的第一性原理,打开很多思路。另外,也启发我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即在读文献的时候,有意识辨别隐含假设是否正确。


应用场景:她表示在做实验、读文献时,会更关注研究背后的“隐含假设”是否牢靠,这能让她的研究更有深度,也能启发更多想象空间。 


5.筱路:哲学思辨与黑天鹅

分享内容:从“圣诞节的火鸡”到“黑天鹅”,看似笑谈,实则说明归纳结论经常失灵。

具体分享:

第一章心得 

最开始对于归纳和演绎的认知是这样的。归纳是从生活中归纳出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归纳创造新的知识但不能确定其正确性。演绎是不创造新的知识,它的结论是暗含在前提之中的。同时演绎的起点是归纳出的一般性的规律。 

 

对于两者的不同,曾读到过“圣诞节的火鸡”即主人每天给火鸡喂食玉米,到了圣诞节那天,火鸡以为主人是要给它玉米,但主人其实想用它来丰富圣诞节晚餐。亦如书中说到的“未来的世界未必与过去或者现在的世界相同”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换一个时间或者是地点都有可能不同,简单的说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依稀记得这样的问题在当时是康德作出了回应或者说进行修补。“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为知识划清了边界,“先天综合判断”尝试在经验和理性归纳和演绎之间找到平衡。对于火鸡它仅仅是依据经验表面现象进行归纳而不涉及人类心灵的先天认知结构因而不能全面的理解自己的处境。 

 

关于黑天鹅的归纳错误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假如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只天鹅,每一只都调查到或者说调查的样本足够大,那么黑天鹅被忽略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书中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演绎中的三段论,所有的 a 都是 b,c 是 a,显然易见 c 是 b。它只有在大前天正确的情况下结论才为真,但在生活中更常见的是省略大前提的演绎,就像书中的那句话可以改成“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最后回到书中的第一性原理像是在建筑房屋时需要打下一个坚实的地基,之后的建筑稳不稳定都取决这个“一”。创新的一也许在于从众多的表象中找到那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起点。 

  • 反思:康德曾说“人是有限理性存在者”。我们必须承认归纳法的局限,也要理解它“在资源有限时快速获取相对正确知识”的实际价值。

  • 落地:真正要迈向创新,“大前提”必须随时校正。在企业或个人转型中,“打破旧假设 + 正确的前提 + 逻辑推演”三者缺一不可。

温馨提示:每个人的思维体悟都不同,有人喜欢哲学反思,有人关注实际应用,都很好。关键是不断追问“我这样想的前提是什么?是否经得起推敲?” 

 


三、Day1 小结:回到原点,拆解思维

  • 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所有的创见,都是从“拆解”和“重构”开始。我们只有先对既有假设保持警觉,才能走向真正的创新。

  • 归纳和演绎并非对立,而是思维的两个基础面向。想要让演绎法生效,必须确保其“元起点”——也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正确性;而归纳法虽然随时会被“黑天鹅”推翻,却依然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与研究中最常用、也最实用的工具。

  • 书中强调:企业想从第一曲线迈向第二曲线,需要借助演绎思维,从系统之外找到那个本质原点,再重新设计流程和组织。


明天,我们将继续阅读下一章,探讨如何在商业与个人成长中真正应用“第一性原理”。问题如: 

  • 如何打破过往积累的思维路径?

  • 面对“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时,第一性原理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特别提醒:读书会的“生存法则”依然是:不打卡就会被踢。不要因为害怕“发表不够好”而退缩,做中学、错中改,才能真正领会李善友老师反复强调的“从底层逻辑到落地实践”的内涵! 

让我们一起继续前行,守住“第一性原理”的初心。 

 



🌟可扫下方二维码

加入"AI笔记交流群"

获取:AI辅助笔记最新资讯


来源:饿狗读书会

排版:唐雨曹


AI陪跑
分享AI知识管理、AI视觉笔记、AI知识可视化等干货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