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与演绎的对撞,开启“第一性原理”思维
活动提醒:《第一性原理》读书会正式开读的第一天,我们一起翻开了李善友老师的著作。短短几页文字,却让很多读者对“第一性原理”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思考。以下整理了群内几位同学的精彩打卡内容,与你分享。每天一小步,我们一起将阅读变为思维蜕变的起点。
一、从何处出发: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老师在书中指出,“第一性原理”是一切问题的最基本要素,也可以视为“底层逻辑”。任何思考,都应该先回到问题的原点,去探寻事物最本质的构成,而不是只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或惯性思维里。
要敢于突破常规,从根源处寻找答案。
二、优秀打卡分享集锦
【一】可视化表达:让抽象概念一目了然
Serena.燕子:
今天最有感触的文字: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基石的第一性原理 击碎。创新“不破不立”,“破”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性原 理,“立”的是新的第一性原理,这个方法就是破界创新。
突破对世界的执着,进入一个新的认知层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圆融境界。
科研的视角上,科学研究常常需要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最根本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对基础假设的重新思考
第二个点:破界创新三部曲:破立见,今天李善友老师的直播将“见”确定为了五步,三是只讲了四步,,也可能是自己没有get到正确的点,大致的感触是,四步(五步)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的商业实践(建模型——找定位——产品化——单点解决)
远洋谢船长:
第三章 破界创新心得
第三章《破界创新:打破基石,边界外延》强调了一种超越常规边界的创新路径,即通过质疑系统的隐合假设,击碎第一性原理,构建全新的基石假设,从而推动系统扩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破”旧逻辑,继而“立”新逻辑,实现从根本上的系统性创新。
破界创新三部曲
破界创新以质疑隐含假设为核心,分三步展开:
1."破"隐含假设
找出系统的隐含假设,即第一性原理背后的元起点。
方法: 用哲学思维跳出现有框架,质疑群体信念或"常识”。
案例:欧氏几何以"平直空间”为假设,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打破这一假设,创建非欧几何。
2."立''基石假设
在打破旧系统后,重构新的第一性原理,需更深层次且更普适。
案例: IBM打破”计算机仅用于科研”的假设,提出商用市场的新逻辑,推动计算机普及。
3."见"全新系统
通过新假设推演出完整系统,扩展边界,形成新的应用场景。
案例:苹果以"每个家庭都需要电脑”的逻辑,构建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新生态。
飘浮的小白:
点点:
风清:
su:
乐乐:
【二】技术辅助:与 AI 对话,碰撞新思维
杉杉:
模块1:核心主题识别
核心主题:破界创新
主要贡献:本书围绕“破界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方法论,即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击碎原有系统的基石假设——第一性原理,来构筑新的系统,实现从内而外的颠覆式创新。作者详细阐述了破界创新的三部曲,即“破”隐含假设、“立”基石假设、“见”全新系统,并结合科学领域及商业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一创新方法的实践路径与价值,为个人成长、组织变革以及科学进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
模块2:逻辑链条分析
逻辑链条
首先指出理性思维既助力人类认知世界,又禁锢人类于一定边界内,要实现破界创新需打破认知边界。
提出破界创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新方式,关键在于打破系统的基石假设——第一性原理。
详细阐述破界创新三部曲:“破”隐含假设、“立”基石假设、“见”全新系统,形成完整的创新逻辑链条。
以科学领域(几何学、天文学)和商业案例(IBM、苹果公司等)为依据,验证破界创新方法的有效性。
逻辑支撑点
哲学思维是跳出系统、发现并打破隐含假设的关键工具,因为哲学研究第一性原理,能帮助我们从外部审视系统。
基石假设的重构必须层次更深、强度更大,且通常源于基础学科,这决定了新系统的边界和强度。
群体信念作为最常见的隐含假设,是破界创新的主要障碍,其根源在于人类的从众心理和心理结构。
潜在漏洞
对于如何确保找到并打破的是正确的隐含假设,书中未给出明确的判断标准和方法,可能存在误破其他非关键假设的风险。
在重构基石假设时,如何保证新假设的层次更深、强度更大,且能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书中缺乏具体的指导和案例分析。
破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来自既有利益者、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巨大阻力,书中对如何克服这些阻力的探讨不够深入。
模块3:验证与应用
支持与反例
支持:书中以欧氏几何到非欧几何的发展、托勒密天文学到开普勒天文学的演进,以及IBM从科研市场到商用市场的转型、苹果公司从商业计算机到个人计算机的跨越等案例,充分证明了破界创新方法在推动科学进步和企业成长方面的有效性。这些案例都遵循了破界创新三部曲的逻辑,通过打破旧有的第一性原理,构建了新的系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反例:书中未明确提及破界创新失败的案例,但从逻辑上讲,如果在实践中未能准确识别隐含假设,或者重构的基石假设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或者在推广新系统时遭遇不可逾越的障碍,都可能导致破界创新的失败。
实际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破界创新鼓励科学家质疑现有理论的基础假设,勇于探索新的概念和模型,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如非欧几何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工具,拓展了人类对空间的认知。
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可以运用破界创新思维,打破行业常规和自身固有的认知局限,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和商业模式,如IBM进军商用机市场、苹果公司推出个人计算机和iPhone,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增长和行业的变革。
在个人成长方面,个人可以通过破界创新的方式,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和价值提升,例如学习新的技能、跨领域发展等。
边界条件
破界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只有对现有系统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发现并打破其隐含假设。
在一些高度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领域,如医学、法律等,破界创新可能受到严格的监管和行业标准的限制,需要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
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也会影响破界创新的实施,某些创新可能在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更容易被接受,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遭遇抵触。
模块4:核心思想提炼
核心思想:破界创新是一种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击碎原有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新的基石假设,进而构筑全新系统的颠覆式创新方法。它强调从哲学思维出发,识别并超越群体信念等隐含假设,以实现个人、组织和科学领域的突破与发展。这一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新视角,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要勇于质疑、敢于突破,从更深层次的结构上寻求解决方案,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自然:李善友对第一性原理解读,五步法,建模型一一找定位(市场与技术价值)一一产品化一一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单点(当下最有价值的卡点)
graph TD
A[第三章 破界创新] --> B[破界创新的概念]
B --> B1[定义]
B1 --> B1a[通过打破现有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建立新的第一性原理,实现创新]
B1 --> B1b[由内而外的创新方式,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引起外在现实变化]
B --> B2[难点]
B2 --> B2a[识别并打破隐含假设]
B2 --> B2b[隐含假设通常是群体信念,深植于我们的认知中,难以察觉]
A --> C[破界创新三部曲]
C --> C1[第一步:破隐含假设]
C1 --> C1a[通过哲学思维跳出现有系统,识别并打破束缚系统的隐含假设]
C1 --> C1b[隐含假设通常是群体信念,需要通过质疑和反思来识别]
C --> C2[第二步:立基石假设]
C2 --> C2a[在打破原有第一性原理后,重新定义系统的“基石假设”]
C2 --> C2b[新的基石假设应比原有假设层次更深、强度更大,以构建更强大的系统]
C --> C3[第三步:见全新系统]
C3 --> C3a[在新的基石假设基础上,通过公理化方法演绎出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C3 --> C3b[从而生成新系统的边界]
A --> D[科学领域的破界创新]
D --> D1[几何学]
D1 --> D1a[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通过打破欧几里得几何的平直空间假设,分别创立了双曲几何和椭圆几何]
D1 --> D1b[推动了几何学的发展]
D --> D2[天文学]
D2 --> D2a[托勒密天文学基于地心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普勒进一步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D2 --> D2b[逐步推动了天文学的革命]
A --> E[企业界的破界创新]
E --> E1[IBM]
E1 --> E1a[最初将计算机视为科研工具,后来打破这一隐含假设,将计算机引入商业领域]
E1 --> E1b[实现了从科研市场到商用市场的跨越]
E --> E2[DEC]
E2 --> E2a[打破IBM的隐含假设,将计算机引入小型商用机市场]
E2 --> E2b[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E --> E3[苹果公司]
E3 --> E3a[乔布斯打破计算机仅用于商业的隐含假设,将计算机引入个人市场]
E3 --> E3b[推出了Apple-1,开启了个人计算机的时代]
A --> F[产品层面的破界创新]
F --> F1[iPod Shuffle]
F1 --> F1a[乔布斯通过去掉屏幕,重构了音乐播放器的使用习惯]
F1 --> F1b[实现了产品的破界创新]
F --> F2[iPhone]
F2 --> F2a[乔布斯通过去掉固定键盘,引入触摸屏]
F2 --> F2b[重构了手机的使用习惯,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
John:
破界创新 │ ├── 核⼼概念 │ ├── 破界创新:打破第⼀性原理的边界,重建系统 │ └── 创新哲学:超越认知的边界,进⼊更⼤真理时空 │ ├── 理论基础 │ ├── 第⼀性原理 │ │ ├── 系统的基⽯ │ │ ├── 限制和⽀撑系统 │ │ └── 打破原理破界创新 │ └── 认知边界的限制 │ ├── 理性认知的囚徒 │ └── 需要跳出框架才能突破 │ ├── 破界创新三部曲 │ ├── 第⼀步:破隐含假设 │ │ └── 通过哲学思维跳出系统 │ ├── 第⼆步:⽴基⽯假设 │ │ └── 定义新的强假设,来⾃基础学科 │ └── 第三步:⻅全新系统 │ └── 通过公理化演绎新系统 │ ├── 难点与挑战 │ ├── 隐含假设的发现 │ │ └── 群体信念的束缚 │ ├── 从众⼼理 │ └── 虚构故事的⼒量:赫拉利的看法 │ ├── 科学领域的破界创新 │ ├── 数学:欧⽒⼏何与⾮欧⼏何 │ │ ├── 罗巴切夫斯基与黎曼的突破 │ │ └── 四维空间的想象困难 │ └── 天⽂学: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 ├── 托勒密:地球中⼼论 │ └── 开普勒:椭圆轨道的理论突破 │ └── 案例分析 ├── IBM的隐含假设:计算机仅为科研⼯具 └── 乔布斯的创新:计算机的普及与功能重新定义
Enjoy:
ChelseaCh:
【三】真情实感:从归纳到演绎,思维的触动与反省
A豆荚:
《第三章 破解创新:打破基石、边界外延》阅读心得 对创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章不仅揭示了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不是在内容上做功,而是在结构上做功,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做功),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实现真正的突破。 破界创新三部曲:破隐含假设(破“一”:原有的第一性原理,第一章中提到,归纳法的隐含假设:认知的连续性,演绎法的隐含假设:前提的准确性。)、立基石假设(重构基石假设:层次更深、强度更大)、见全新系统(公理化方法演绎)。这一过程要求我们首先识别并质疑那些隐藏在思维深处的隐含假设(群体性的共识、群体信念),它们常常是我们认知的盲点(王东岳: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世界中。),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决策。一旦打破这些隐含假设,我们便能够重新审视并确立新的基石假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更具创新性的系统。 破界创新要求我们从系统内部跳脱出来,从外部审视并打破原有的第一性原理。这种跳出框架的思考方式,让我联想到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所局限,而多元思维模型鼓励我们跨越学科边界,汲取不同领域的大道理,形成更加全面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后面又提到了企业在创新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颠覆式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或产品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破界创新通过打破内在认知的边界,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以计算机行业为例,用户边界不断外延:科学研究、商业市场(大型商用机、小型商用机、)、个人市场(个人计算机)。破界创新并没有解决原有系统的极限问题,但是让原有系统的极限点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启发:跳出舒适区,探索新的可能性,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海琴:
创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认知,是在系统之外的东西,需要静下来,独立思考。破界创新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发现和打破隐含假设。与禅修非常类似,当看到“隐含假设”时,我们就“开始”打破它了。通常,最常见的隐含假设就是群体信念,它包含你与周围人的共识,也有行业的常规,它们往往构成我们认知的隐含假设,而你身处群体信念之内,却难以察觉。当人们根本不会去质疑它甚至是忘了质疑它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这个群体信念禁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实中,人很容易会被群体信念禁锢。如何能够认识到这种禁锢并且能够跳脱出这种禁锢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阅读应该是一种可以识别禁锢的方法,努力打破信息茧房的壁垒,找到自己的思考的边界并不断向外推演。但是,苏格拉底说,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老子也教育我们知,不知。乃圣人。
小锤:
第三章 破界创新康德说:“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我们所谓自明的东西的追问”。如果想要突破原有模式的局限,可以从问题存在的“隐含假设”入手。当我们难以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想想造成这个问题背后的“隐含假设”。例如,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如果“课时有限”的问题无法更改,那可否从支撑这个问题的“隐含条件”入手。“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背后应该有个这样几个“隐含假设”。
1.学生的成绩水平和课时多少是正相关关系。2.要达到预期水平需要有一定量的课时。3.如果课时没有达到量,学生就无法达到预期水平。
试着推想一下这几个假设真的成立吗?学生的水平和课时多少真的成正相关吗?一定要用这么多课时学生才能达到预期水平吗?课时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就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吗?显然不是。那既然隐含假设并不成立,那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其他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并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或许,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家庭背景、教师的教学质量等因素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课时更为关键。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如何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小组合作等,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总之,通过挑战隐含假设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突破原有模式的局限,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秋日私语:
读完《第一性原理》第三章,对破界创新有了深刻的认识。
破界创新如同打破认知的枷锁,关键在于击碎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书中科学和企业的案例令人深思,如几何学从欧氏几何到非欧几何的突破,企业界 IBM、苹果的变革等,都展现了这一思维的巨大威力。在实际中,我们常被固有思维束缚,而破界创新提醒我们要勇敢质疑和打破常规。它教会我在面对困境时,要跳出原有的框架,寻找新的基石假设,从而开拓全新的局面,实现个人与组织的成长与突破。
。之梦。。:
《第一性原理》第三章 金句: ① 创新 “不破不立” , “破” 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性原理 ,“立” 的是新的第一性原理 ,这个方法就是破界创新 。 ② 所以,我们必须从系统中跳脱出来,从外部发现第一性原理,然后合理地打破它,塑造新的第一性原理,去构筑新的系统。 ③ 破界创新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发现和打破隐含假设。 心得:第三章的核心内容是“破界创新:打破基石,边界外延”,主要探讨了破界创新的概念、三部曲、难点以及在科学领域和企业中的应用案例。破界创新是一种通过打破现有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基石假设),建立新的第一性原理,从而实现从现有边界向更广阔领域拓展的创新方式。 在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往往基于一定的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类似于第一性原理)。 破界创新鼓励职业教育突破这些既定框架,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
Queen:
前两章都是用几何作为例子,相对来说对于不擅长数学的人来说比较难懂。第三章主要用了一些现代科技,比如计算机来举例子比较容易阅读一些。从本章可以发现,创新是很重要的,要打破原有事物的基石,用隐形假设建立一个新的基石并且由此发展。无数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用了这个原理来打破自己,乔布斯确实伟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进入一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
adahou闪闪发光:
第三章节读完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好难!破解创新的3个步骤,目前在我看来,好难完成,我真的就像在井里观察影子的人,始终没有办法跳出自己的思维,有一句话:人们是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的。所以怎么破呢?期待后面的章节。 重要内容:破界创新的三步骤 ①、破“隐含假设”:对既有的系统,人们通常会忘记隐含的基石假设,因此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这个隐含假设。 如何跳出?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从现有系统跳出,找到并打破束缚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②、立基石假设 找到原有隐含假设的漏洞,用这个漏洞构建新的基石假设。构建的基石假设一定要比之前的层次更深、强度更大。 ③、建全新系统 在新的基石假设之上,通过公理化方法演绎出新的理性系统。
haile::
第三章读后体会:1.“不破不立”:“破”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 性原理,破隐含假设;在新的“基石假设”之上,通过公理化 方法演绎出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称之为“立”,这个方法论就叫作破界创 新。2.隐含假设是周围人的群体信念,因我们在既 定的系统中生活、工作时,久而久之就会忘记系统的下面是有基石假 设的,那个你根本没有意识到、默认的元起点就是“隐含假设”。启发:打破认知边界从更高维度建立更庞大系统。如,乔布斯没有解决功能手机问题,但把功能手机问题变得可有可无;马斯克没有解决传统汽车问题,但他让传统汽车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fang:
阅读《第一性原理》第三章,让我深刻认识到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传统的经验和直觉往往具有局限性。第一性原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范式,它要求我们摒弃表象的干扰,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受限于专业领域的边界,缺乏跨领域的思考和知识融合。通过本章的学习,我意识到要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的思维习惯。同时,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以往容易陷入细节的纠缠,忽视了对问题整体结构和基础真理单元的把握。今后,我将尝试运用问题拆解技巧,从宏观角度审视问题,找到关键的真理单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解决方案。此外,书中提到的批判性思维也让我深受启发,在面对权威观点和传统经验时,要敢于质疑,通过深入分析找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为创新提供空间。
明天,我们将继续阅读下一章,探讨如何在商业与个人成长中真正应用“第一性原理”。问题如:
如何打破过往积累的思维路径?
面对“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时,第一性原理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可扫下方二维码
加入"AI笔记交流群"
获取:AI辅助笔记最新资讯
来源:饿狗读书会
排版:唐雨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