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与演绎的对撞,开启“第一性原理”思维
欢迎继续跟随我们探索《第一性原理》读书会第6天的精彩内容!今天的打卡,大家聚焦在“突破自明的假设”,以及如何像爱因斯坦那样用好奇心与想象力打破思维定势。以下精选了几位伙伴的可视化笔记、AI对话心得和真情实感的反思,让我们一同走进“万物至理”的思考之旅。
一、从何处出发: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老师在书中指出,“第一性原理”是一切问题的最基本要素,也可以视为“底层逻辑”。任何思考,都应该先回到问题的原点,去探寻事物最本质的构成,而不是只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或惯性思维里。
关键词:好奇心、想象力、打破“自以为理所当然”的隐藏假设。
二、优秀打卡分享集锦
【一】可视化表达:让抽象概念一目了然
几位伙伴通过思维导图、笔记整理等方式,形象地呈现了如何突破“自明问题”,让我们对“万物至理”有更直观的认识。
1.Serena.燕子:科学或哲学都源于对“自明问题”的追问,“顶级科学家从来都不缺少‘盘根问底’的好奇心”。
笔记内容:
今日感触 1: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问题的追问”。顶级科学家从来都不缺少“盘根问底”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基础假设,他们会进一步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奇心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好奇心,元起点的定位还要依靠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
要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保持问出为什么的能力,人越长大,越要装作什么都懂,越不敢问为什么,久而久之,自以为什么都知道了
2:从另外一个视角上看,打动我的,是科学与发佛法的相通之处
@文心 & @kora & @点点 & @夏墨秋触他们分别用小图表或知识卡片概括了“爱因斯坦如何通过思想实验打破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的矛盾”,呼应了对隐含假设的质疑。
2.文心:
笔记内容:
3.kora:
笔记内容:
4.点点:
笔记内容:
5.夏墨秋触:
笔记内容:
6.Chelsea:
笔记内容:
7.孙思:
笔记内容:
【二】技术辅助:与 AI 对话,碰撞新思维
在这一板块,伙伴们将“第一创新”或“万物至理”与AI大模型结合,挖掘了在商业与个人成长中的落地价值。
1.Vicky-维可:
她通过再次温习高中物理,体会到“想象力、好奇心和专注力三者结合,才能产生更多惊喜”。
笔记内容:
一、我的理解
1.今天在看书的过程中,又再次温习了高中物理,挺好。
2.伟人的思想、哲科思维令人叹服,不禁让我思考:如何找到定律中的定律,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书里面有几处细节很打动我“爱因斯坦也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思考,历经数年,无论学到什么学科或者看到什么书的时候,他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通过思想实验洞悉了伟大的原理,所以 他的家人都知道,如果他坐在某个地方发呆时,一定不能去打扰他。”,我突然明白,想象力、好奇心和专注力结合,才会生成更多惊喜。
二、我的应用
1.看到爱因斯坦,想到了他说过的好多名言“一切皆能量”,和“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水平去解决问题”,如何升维思考,当下能想到的做法就是冥想觉察。
2.这六天读书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质疑隐含假设,批判性思维的嵌入,不断问为什么,去找到问题的本质,找到新的正确的基石,通过逻辑推理,去构建系统。
2.木易:
木易在平台听书,并用AI出题功能做测验。
笔记内容:
今天换了种读法,在得到平台上听书,然后用了下AI出题功能。
@易红 & @Leo的长颈鹿 & @YL从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切入,与爱因斯坦质疑绝对时空观的思路对比,绘制了物理概念的分层图,凸显“逻辑失洽”就是创新的起点。
3.易红:
笔记内容:
牛顿力学体系
├── 三大定律
│ ├── 惯性定律
│ ├── 力的作用定律
│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 万有引力定律
│ ├── 两质点之间的相互引力
│ └── 引力大小与质量和距离有关
└── 运动方程 └── 描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质疑和批评
├── 绝对时空观
│ └── 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
├── 光速不变性
│ └── 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
├── 相对论效应忽略
│ └── 长度收缩、时间膨胀等
├── 引力概念问题
│ └── 引力不是作用力,而是时空弯曲
└── 适用范围有限 └── 无法解释微观世界和宇宙尺度现象
推导出
├── 狭义相对论
└── 广义相对论
4.Leo的长颈鹿:
笔记内容:
5.YL:
笔记内容:
【三】真情实感:从归纳到演绎,思维的触动与反省
此部分从个人或专业角度分享了对“万物至理”章节的心得,以及如何在现实中践行“突破自明问题”的方法。
1.十八公子:
对于社会学、艺术学这样的学科,第一性原理的构建和应用是不是和物理学截然不同?能否也使用同样“打破-重建”的范式?
笔记内容:
本章读后启发:
1.不把寻常当寻常。
2.保持好奇心,可能需要刻意关注。
本章读后疑惑:
主要基于物理学领域探讨,未充分考量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艺术学)中,第一性原理的构建与应用差异。在社会科学领域,能套用打破假设、建立新假设的模式吗?
下图是燕子老师给出的答案:
2.。之梦。。:
对爱因斯坦“凭借想象中的飞跃,而非对实验数据的归纳”的思考深有感触。知识很重要,但想象力往往能带来更大的突破。
笔记内容:
《第一性原理》第六章 万物至理:宇宙的终极密码
金句
① 德国的传记作家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Albrecht Foelsing)在《爱因斯坦传》中,用一句非常有趣的话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方法:“凭借想象中的飞跃,而不是基于对实验数据的归纳。”
② 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问题的追问”。
③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知识是给定的内容,而想象力是突破已知的重要力量。所以,伟大的科学家从来都不会是所谓的“书呆子”。
心得:
本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方法、哲学的追问精神以及想象力与知识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科学探索的深层次逻辑。强调想象力和哲学思考在科学突破中的关键作用,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满足于现有的认知框架,而应勇于质疑、大胆想象,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未来的学术道路,愿能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哲学的深度和广度,去追寻宇宙的终极密码。
@丫头 & @武雨佳 & @fang & @风清 他们均提到爱因斯坦如何透过不断质疑“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这些已被人们接受的概念,进而发现了新的理论根基。
3.丫头:
笔记内容:
本章讨论了“万物至理”这一科学原理,探讨了如何通过第一性原理来理解宇宙的基本规律。爱因斯坦采用两种主要方法论来寻找公理:定律中的定律和思想实验。他认为,所有物理学定律都必须满足一些根本的对称性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和最小作用量原理,这些是构建万物至理的基础。思想实验,即在脑中进行逻辑推演,是爱因斯坦发现万物至理的核心方法。例如,他通过设想“追逐光速”的情境来重新审视经典力学和电磁学中的矛盾,最终推动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
4.武雨佳:
笔记内容:
启示:
对现有理论系统的深入理解
掌握理论细节:要像爱因斯坦熟悉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一样,对所涉及的现有理论进行全面、细致的学习。这包括了解理论的基本假设、核心方程、应用范围以及各种衍生结论。只有深入理解现有理论体系的全貌,才能为发现潜在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梳理理论脉络:明确理论的发展历程和逻辑架构。知道理论是如何建立的,在哪些情况下得到验证,以及它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例如,爱因斯坦清楚牛顿力学如何统一天上和地上的引力,麦克斯韦方程组怎样统一电力、磁力和光,以及这两个理论在当时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寻找逻辑失洽之处
检查理论内部一致性:审视理论内部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这可能体现在不同部分的假设相互冲突,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理论的预测与其他部分的结论无法协调。比如爱因斯坦发现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在描述物体追赶光的情景时,出现了不符合逻辑的情况,即经典力学中物体与光同速时相对静止,但电动力学中光速不变,这是明显的逻辑失洽。
验证理论与现实匹配度: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现象和实验结果,看是否存在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或者与实际观测相违背的预测。如果一个理论在某些实际场景下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这可能是理论存在问题的信号。
突破常规认知局限
摆脱既定观念束缚:不轻易接受现有理论中的隐含假设,尤其是那些被广泛接受、很少被质疑的观念。要像爱因斯坦一样,对牛顿力学中绝对时间的观念提出挑战,敢于思考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是否真的正确。这需要保持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所左右。
运用思想实验辅助思考:通过在大脑中构建假设情景和逻辑推理,来探索现有理论的边界和可能存在的漏洞。思想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受实际实验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深入思考理论的本质。例如爱因斯坦通过设想追赶光的情景,发现了牛顿和麦克斯韦理论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建立跨学科视野
借鉴其他学科思路: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中获取灵感,寻找可能用于质疑现有理论的新视角。不同学科可能有不同的假设和研究方法,这些差异有时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整合多元知识体系: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看是否能发现现有理论在跨学科背景下的不合理之处。例如,在物理学研究中,结合数学的严谨逻辑和哲学的思辨方法,有助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物理理论的基础。
5.fang:
笔记内容:
鼓励基础研究:对学科基础的第一性原理的深入研究,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值得投入更多资源。
• 培养创新思维:借鉴爱因斯坦的思维模式,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敢于质疑传统认知,进行思想实验,以实现商业和科学领域的创新突破。
• 跨学科融合:爱因斯坦的理论融合了物理学多个分支的知识,启示我们在现代复杂问题的解决中,需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6.风清:
笔记内容:
一方面,打破认知边界,爱因斯坦通过质疑现有的物理学系统,发现逻辑失洽,提出了新的基石假设,推导出新的理论。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只有打破现有的认知边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育认知边界,重新审视和质疑现有的教育模式,发现新的第一性原理。另一方面,升维思维,爱因斯坦通过升维思维,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统一为新的概念,解决了现有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科学领域有效,也可以应用于商业和其他领域。通过升维思维,从知识传授升维到能力培养,从单一学科升维到跨学科,实现教育的全面创新。
7.大卢:
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了伪装“无所不知”,结果反而渐渐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笔记内容:
哲学,往往发端于对那些看似不证自明事物的深度追问。就像顶级科学家们,他们始终怀揣着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的基础假设,在他们眼中,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从这个层面来说,好奇心堪称一个人最珍贵的财富。它能引领我们突破认知的局限,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而除了好奇心之外,在探寻事物元起点的过程中,想象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 。”知识固然不可或缺,但想象力却能让我们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去构想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可能。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渐渐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人越长大,越倾向于伪装成无所不知的样子,内心深处却越发不敢去问“为什么”。长此以往,我们便在自我营造的幻象中,误以为自己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设限。我们应当重新唤醒好奇心与想象力,勇敢地去质疑、去发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挖掘自身的潜力。
三、Day6小结:好奇心与想象力,打破自明的假设
不把寻常当寻常
顶级科学家或思想家,往往会对“人人都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追根究底。正是这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儿,让他们寻到新的突破点。
想象力 + 好奇心 + 专注力
爱因斯坦“能坐在那里发呆却无人敢打扰”,告诉我们想象力并非无根之木,而是需要深入思考、演绎推理和足够的专注来支撑。
升维思维:超越原有框架
不同学科、不同系统或许都有各自的第一性原理。如果我们能调动跨领域的思维模型,就可能升维看待问题,发现更广阔的创新机遇。
四、明日预告:理性与想象的交融,继续挖掘第一性原理的无限可能
明天,我们将继续阅读并探讨后续章节中的更多案例,看看在商业、教育、个人成长等领域,理性思维如何与想象力交融,从而孕育出让人惊艳的变革与飞跃。
🌟可扫下方二维码
加入"AI笔记交流群"
获取:AI辅助笔记最新资讯
来源:饿狗读书会
排版:唐雨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