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七喜。
最近债券波动大,有哥们浮亏,很焦虑,我给他做了心里按摩,简单聊几句。
首先,前狼后虎的撸债焦虑。
不买长期国债:
赚不到资本利得,担心被投资人骂。
买了长期国债:
趋势方向却做反了,担心被央妈打。
方向做对了也赚钱了:
担心秋后算账,做空经济,不讲政治。
总结一下:
不买呢,担心违背经济规律。
买了呢,担心违背政治规律。
其次,非此即彼的线性逻辑。
大家留意下央妈的报告和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有一条非此即彼的线性逻辑。
①关于手工补息。
存在手工补息,企业拿资金套利,而不是投入实体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之中。
消灭手工补息,企业不再拿资金套利,而是投入到实体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之中。
不评价这个非此即彼的线性逻辑的对错,但这个逻辑又递推到了长期国债上。
②关于长期国债。
长期国债单边超涨,企业拿资金套利,而不是投入实体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之中。
回归合理区间,企业不再拿资金套利,而是投入到实体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之中。
这个逻辑很难证伪,而且政治正确。
注意:不管是手工补息,还是长期国债单边超涨,都和“实体经济”进行了挂钩。
大家都很清楚:
实体经济是金融政策的一道红线。
谁破坏实体经济的大局就要弄死谁。
③经济增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总量增长。
各行业的数据都在蒸蒸日上。
第二个阶段是高质量增长。
增长变缓调结构,冷热不均。
第三个阶段是通缩型增长。
总量下降,居民获得感却提高了。
(注:这部分不公开讨论)
第三,政策和市场的博弈。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自信自立和增长预期。
没有自信自立,就会畏难躺平。
没有增长预期,就会通缩螺旋。
不搞股市而是搞长债,就是畏难躺平。
只搞长债不投资实业,就会通缩螺旋。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叫:
悲观预期的自我实现。
思想上悲观,行动上就会躺平。
现实情况和客观规律,大家都懂。
但是站在央妈的立场上,她能咋办?
基于此,政策和市场就出现了博弈。
如果你是做配置的:
你就先出来,观望下再说。
双方决出胜负,方向确定后,
你再进也不迟,何必冒险呢?
如果你是做交易的:
高波动是最好的交易窗口期。
虽然票面低,但做对的资本利得高。
我身边有些哥们,今年收益10%以上。
最后,啰嗦几句话。
为什么聊债券的文章变少了?
日常的研究和交易反而在增多,
只是越来越不喜欢公开讨论了。
当大家公开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
①要么是因为不懂。
不懂就需要广泛的讨论。
②要么是获得利益。
用专业去吸引关注并变现。
③要么是扩大影响。
在同业圈乃至监管圈有声音。
逐项分析一下。
①圈内私下交流就好了。
十几年下来,该懂的都懂了。
②已经减量发展3年多了。
不需要凸显专业来扩募了,
反而要最终压降掉60%的规模。
③邀名卖直要看周期。
市场好做的时候,你说什么都行。
反之,在市场那啥的时候:
你说假话违背本心,说真话得罪人。
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何必招惹因果。
简单说:
没有公开发表债券观点的动机了,
但有不公开发表债券观点的动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聊中东?
因为中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要想不继续内卷,就要金融随着产业走出去。
而我们在这个领域懂的还远远不够。
熟人不好意思挑你刺,陌生人才怼你,你能从某些有理有据的开怼中得到提高。
简单说:
不熟的领域要公开交流学习,
熟悉的领域要埋头闷声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