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掉滤镜之后

财富   2024-09-07 13:37   北京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我在2年前领读德国记者瓦尔特·伍伦韦伯的《反社会的人》,扒掉了德国的滤镜。


重新截取一下当时的书中片段,再读一遍,唏嘘不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


德国贫富差距悬殊:


最富有5%,掌握全德75%财富。


为什么没人议论德国的贫富差距呢?


财富阶层控制了媒体,


他们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德国的确没有穷人,


但财政养了一群吃福利的巨婴。


承担支出的主力是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缴纳着45%的最高税负:


工作绩效被财富阶层剥削,


税收则用于养育躺平的巨婴。


这就是德国社会的残酷真相。


注:德国个税45%,企业税22%,

德国富人的税率比个人低50%以上。


(二)


在国内的学校里苦苦学习的中产阶层后代,明显高估了教育能够带来的机遇:


他们在学生时代勤奋好学,


选择法律或金融这类热门专业,


取得高学历之后进入知名企业,


废寝忘食工作,注重人脉培养,


他们既有创意又具备执行能力,


让周围的人感受到自己积极的一面...


他们还要注意生活节俭,


他们购买各种保险产品,


签订住房互助储金合同,


最终获得公司股份激励...


而财富阶层的后代却知道:


人们永远不会通过这条途径变得富有。


有些高级中产的生活看着丰富多彩:


保时捷,跑车,香槟酒,大庄园,高尔夫俱乐部,私人游泳池,劳力士手表,周游世界,邮轮旅行,丹麦音响,享受专家治疗的私人医疗保险,高斯巴雪茄,等等。


财富阶层的后代却知道:


这些只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真正的财富绝非这些东西所能代表。


瑞士联合银行的招聘代表说:


说老实话,


我从来不看学生成绩单,


最重要的是他们上班第1天,


就非常清楚该如何和客户交流。


一位处于变声期的少年和该代表搭话:


请原谅,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的父亲。


(三)


在吃福利阶层的家庭里:


能发现很多新潮的电子产品,


但是却从来不见书籍的影子。


在我坐落于他们巨大的沙发组合时,


不会有人哪怕将电视音量调低一点。


大部分这样的家庭至少养了一只宠物。


这些在我看来极其无助的人:


他们在后代教育、个人经济、时间支配、健康以及X行为等问题上,失去了控制。


为大规模失业做配套的财政支出,


是一座巨大金矿,淘金潮随之而来。


再就业措施、二次职业培训、1欧元工作,所有这些决策在社会政治的语境中被称为积极劳动市场政策。


自1991年到现在,联邦政府和联邦劳动局在此类政策上花费了5000亿欧元,平均每年240亿欧元左右。


大约有200万人从事社会救助产业,


数量几乎是德国本土汽车工人的三倍。


社会救助产业已是德国最庞大的产业,


该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财政支出。


(四)


德国的城市和乡镇在大量负债。


像凯泽斯劳滕、路德维希港或者奥博豪森这样的城市,达到了人均1万欧元的负债水平,有些地方的负债率已经接近希腊。

和希腊一样,一些地方的信用等级不断下降,银行不再向这些地区发放贷款。


(五)


2年前发布读书笔记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分享两条评论区的高赞留言给大家:


【留言①】


如果底层几乎没有改变的机会,但是底层也远远超过生存的标准,甚至达到世俗的幸福,那改变的动力在哪里?


隐藏的的财富阶层精准控制手里流出来的财富,通过中产来维系社会的这种平衡。


注:操纵是双向的。财富阶层一方面从工作榨取中产的剩余价值,一方面通过理财产品把自己的风险转嫁给中产。


【留言②】


德国的中场很惨,但我想大多数人都想去德国做个中下层。


现在是世界普遍的阶层固化,在哪里要进入上流社会都遥不可及,可以依靠教育来提高或保持社会地位已经很不错了。


富人闷声发大财也是好事,好过一天天的招摇过市,侮辱大家的智商。不同阶层本来就是各过各的。

政信三公子
高低都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