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62年结婚,我爱人单位分配的房是筒子楼,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只有一间面积约18平方米的房间,单面走道,厨房、厕所都是公共的。以后没多久,住房调到西城区花园村小区,有五十几平方米,不过是两家合住。后来有了孩子,赶上文革,爱人总出差,我就带着孩子住到了学校的学生集体宿舍,在食堂吃饭。集体宿舍是两人一间,当时带着两个孩子和另一位老师一起住,周末时孩子才回城里的家,这样过了好几年。1978年,我大病了一场,文革后新派到清华的刘达校长亲自到集体宿舍探望我,了解我的困难,特别批了一间合住房,我这才在清华有了家。到了1981、1982年,才分配到一套标准50平方米的两居室独户住房,那年我46岁。1992年,我搬到了校内89平方米的小户型三室一厅,厕所对着内天井,厨房朝北,中间的厅有高窗,间接采光,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我买了现在住的集资房,学校出一半,自己出一半,按5000元/平方米,大概出了三十几万。户型是板楼,7层,有电梯,一梯两户,每户127平方米,居室最小13平方米,最大16平方米,厅24平方米,呈长条状,中段是一个房间和餐厅,比较通透。2007年,我所在的小区获得“明星小区”称号,居于北京市前10名。小区相对比较安静,但交通不是很方便,要走300~400米才能到有公交车站的路上,早晨打出租车也很困难,黑车比较多。总的来说生活很方便,有商店,清华也有食堂,沃尔玛、华联、易初立莲花等超市都有班车往返于小区,购物也方便。小区对汽车出行有了管理,给各户都配了磁感应钥匙,出入很方便。居住条件每十年一进步,现在比较满意。
买别墅的事儿,有钱也不敢买,老了和年轻时的想法不一样,我们现在考虑优先的就是医疗条件,要看病方便。我们小区都是清华的老师,大环境还不错,比较安静。
下面回顾一下我本人从事住宅照明的一些研究经历,真切地感受我国住房建设的变迁,包括住宅照明水平的日渐提高。
1986年,在普遍住50平方米的住房时,我们作过国内100户的住宅照明调查,目的是了解住宅照明用电量和照明节能的潜力;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能带来怎样的效益。10年后的1996年,建设部启动了小康住宅项目,我们再次作了200户住宅照明入户调查,平均每户面积是86平方米,包括测试照度。前后对比发现有很大的变化,照明的用电量从每户每年177千瓦时增加到506千瓦时,灯头的数目也从每户6.5个增加到14个,住宅的照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小康住宅的项目当时经费很少,后来松下电工支持这个项目,合作开发住宅用的系列荧光灯节能灯具,还根据调查结果对国内住宅照明用电量进行预测。1997年,研究成果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届亚太地区照明学术会上发表后,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
之后,我们与松下公司还作过住宅照明光色爱好的研究,比如在客厅里是喜欢暖色调的还是冷色调的,还是中间色调的灯光?我们建了一间模拟客厅,可以随机变换光色和照度,请许多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来进行评价,然后分析研究。住宅中灯光的颜色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觉心理问题,比如LED,现在室外用得很多,但用在室内照明总是觉得光色不太好。现在要废除白炽灯,但是还是觉得它的光色和显色效果让人感觉很舒服。LED在室内用还得有段时间,光色不行,对光色的心理承受程度应该注意。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住宅的面积大了,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多了,样式也多了。文革以前流行一个白炽灯泡40瓦,一个黄灯罩的台灯,现在台灯式样可多了,像护眼灯等,居民对照明越来越重视,包括公共建筑也是,照度也高了。现在我们新修订的标准,照明要求基本与国际接轨。为了节能,用高效率节能灯具,公共建筑(7类)都有强制性单位面积照明容量标准,例如办公室照明要求300勒克斯照度,但照明设备容量不得超过11瓦/平方米。就是对住宅没有单位面积照明容量标准,因为不好控制,每家都凭个人爱好去设置,国外也是,家庭主妇的各种要求不同,差别比较大。
在住宅采光方面做过节能的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前住宅的窗户都是木质的,窗棂一横两竖或一竖对开的标准木窗,窗缝大而长,冬天通过窗缝散出很多热量,密闭性差。我作了一些分析,收录在《住宅节能设计》这本书里。现在窗户开得比较大,没考虑热工的节能。现在采光设计用窗地比来估算,在图纸上看不出来,但实际上有遮挡和朝向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其实有时候达不到采光的要求。
还有平均天空的研究项目。采光设计一般是以阴天的天空亮度作采光计算,这个叫最不利条件的考虑。实际上一个地区不光是阴天,也许会以晴天为主。英国和日本研究平均天空,是根据一个地区实际的光气候情况提出它的平均天空亮度分布模型进行采光设计;完全用阴天来做不合理,用平均天空计算采光,窗户可以相对开小一些,也是综合考虑节能效益。我们借鉴英国的方法得出了北京地区的平均天空亮度分布。
* 本文选自《中国住房60年》,作者:詹庆旋 *
“中国人居印象”专栏通过多样化的个体视角鲜活地展示中国人居环境变迁的细节,旨在总结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成就和教训,为未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欢 迎 关 注
Special Committee for Human Settlements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