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存型居住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随南下的父母到了四川宣汉县。当时党的政策纪律是不能占用民房,于是队伍和家属把当地旧破庙宇稍加修整,加上门窗,就全部住进去了。当时没有厨房,好在有食堂,一家人吃饭倒也方便。当时只要有一个避风遮雨的地方就已经很好,就这样一直住到1954年父母工作调往达县地区。
随着父母调到达县地区工作,政府修建了机关的家属宿舍,仍然是庙宇或者祠堂改建的。我们一家人分到了一间房子,大概有20平方米,家具是公家分配的,三张床和一张桌子几个板凳,没有厨房,机关有食堂,修的公共厕所距离住处较远,晚上早上上厕所都十分不方便,所以家里面会放一个便盆晚上用。尽管这样,我们依然十分满足,因为那时候官兵平等,整个家属院无论官大官小分一样的房子(面积稍有区别)。当时家家的大门几乎没有安装锁,窗子也大开着,我们小孩儿们经常东家窜西家,西家闯东家,很是快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我度过儿童、少年时代,一直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1965年),父母弟妹们一直住到父亲调动工作(1974年)。
1970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大山里的三线建设厂,刚工作的时候住在单身宿舍,一个宿舍上下床共12个床位,还空下一些床用来放箱子,最后住了八九个人。同厂的职工结婚可分一间房,生了孩子的可分两间房。当时三线厂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房子修得简陋,大部分是干打垒,但已有独立厨房,厕所依旧是公共的。夫妻两地分居的女职工生了孩子的可以住到“妈妈宿舍”。“妈妈宿舍”有大约七八平方米,放了床和桌子,身子都转不过来,厕所依然是公共厕所,厨房就是用泥垺个炉子放在房间外面,或买个煤油炉。
身后的大山和妈妈宿舍
02
改革开放后的改善型居住
随着工作调动,我们到了航天部的三线厂,这里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房子里有两间卧室,最好的是家里面有了厨房和厕所,虽然很小,但感觉方便多了。三线建设的厂里,就像一个小社会,学校、食堂、澡堂、邮局、粮店、派出所等,基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在厂里都可以找到。
1979年以后,政府慢慢就开始注重老百姓个性化的生活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三线建设厂开始搬迁,我厂搬迁到成都龙泉。整个公司(机关和6个工厂)建设了航天城。当时我们集资(国家、厂里和私人共同集资)修建了住房。我分到一套四室一厅的房子,大概98平方米,有厨房、厕所、阳台,还有我向往已久的客厅。我们经过精心的装修,很是满意高兴,在那里住了十几年。当时的小区建设已经重视生产和生活的同步,统一规划兼顾环境,有自己独立完善的一套服务体系。航天城里修建了花园、运动场、游泳馆、公共活动场所等,还建设了航天小学、中学、技术学院以及医院等,不但小区环境变得优美了,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了,生活各方面都变得便捷了。
龙泉航天城花园小区
03
现代规划下的享受型居住
当发展到去选择享受生活的时候,我们开始了房屋的自主挑选和自由买卖。考虑到龙泉和子女相隔的太远,同时在龙泉一楼的房子潮湿。我们选择把龙泉的房子卖了,添些钱在成都市区买了天府新区的这套房子。吸引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和子女离得很近,生活方便、设施齐全,又有电梯,同时小区的开发商有了先把环境做好才开始建房子的理念,使得小区的绿化做得特别好,环境非常优美。特别是设立天府新区后,周边的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地铁站点及公共交通线路四通八达、高中低商业网点很方便,以及陆续新建的小区,让这里热闹非凡。我们现在两个老人住,考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住得舒服,这里的方方面面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现在购房首先看环境,这些因素在六七十年代是根本不可能考虑的。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自然也就变了。
天府新区小区
04
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我们很满意目前的居住环境,但作为老年人,还感觉有诸多不便。比如现在都在提的居家养老,我身边更多的老人希望是这种方式,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最熟悉的。我们希望小区里最好可以有社区食堂,解决老年人一日三餐吃饭问题,也希望有医疗水平较高的社区医院,卫生管理系统分层次、分功能,来满足老年人日常的治疗需求。
另外,在住宅建设上,希望可以是高质量、定制化的全装修交房,避免住户重复装修造成对房屋结构的破坏,同时也希望可以开发生产出轻便、结实、美观的装修材料,可以不用那么大动干戈就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还存在小区管理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统一的问题,解决比如摩托车开上楼、养狗不拴等等现象,不过这些已经在慢慢得到重视。未来的人居环境在建设的基础上,应更注意功能区统一规划,注重适老性设计和人性化设计,同时注重设计和管理同步进行,才会真正提升人们居住体验的品质。
一直以来,人居环境都是跟随着时代需求,有着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特色。我们经历了逐步变好的过程,也仍在不断提出更多的要求,我们一直期待着未来越来越好的居住环境。
* 本文选自《中国人居印象70年》,受访者:张明旦 *
“中国人居印象”专栏通过多样化的个体视角鲜活地展示中国人居环境变迁的细节,旨在总结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成就和教训,为未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欢 迎 关 注
Special Committee for Human Settlements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