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再造魅力故乡——荷兰自然景观用地整理(Jan van Rheenen)

学术   社会   2024-05-29 17:45   北京  

* 内容和素材整理自第二届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再造魅力故乡论坛主讲嘉宾Jan van Rheenen先生“Land Consolidation for Nature and Landscape”演讲

Jan van Rheenen

(2018年论坛主讲嘉宾):荷兰土地整治和农村发展国家项目经理,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废弃土地、环境变化、参与式方法等农村环境问题方面的工作。




荷兰基本情况简介

荷兰有一半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因此频繁遭受洪灾。大部分地区每年都会受到洪水侵袭,这就导致食品供应十分有限,农民的收入也相对较低。二战后,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人民的基本温饱,不再挨饿。但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荷兰的农村地区仍然贫困,农业用地被农民们分成一块块非常小且形状不佳的土地,农业机械化几乎无法实现。

蓝色:荷兰位于海平面以下的部分
绿色:海平面以上的部分


二战后,荷兰的城市和农村都经历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发展。其中,农村的重建是战后荷兰恢复国家和经济的主要挑战之一,也是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地方。工商业的发展、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土地整理项目的推进,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荷兰的景观面貌。


农村地区土地整理法

荷兰的第一部农村土地整理法(Land Consolidation (LC) for the rural area)诞生于1924年。该法每20年修订一次,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07年。现在,农村土地整理法被纳入了新颁布的《荷兰规划与环境法》(Dutch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ct)中,并于2024年1月开始生效。

农村土地整理法的颁布主要是为了改善以下四点问题。首先,当时的荷兰土地所有权结构复杂,存在大量面积过小的农地,这些地块太小以至于无法使用拖拉机或者马匹进行耕作,需要优化土地划分。其次,在当时的荷兰,运河驳船是许多村落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但水利管理非常落后,农村可达性不佳,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管理。第三,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国家越来越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休闲活动的发展,在土地整理法后续的修订中,除了继续推动农业发展外,也在园艺、林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旨在使农村地区的产业业态更加多元化。该法与此后陆续出台的几部法律在产业发展、生态和景观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构成了荷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法律体系。

尽管经过多次修订,但农村土地整理法的核心原则始终未变:一是在未事先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不允许对各个地块的属性和用途进行更改;二是在每个项目中,最多5%的土地可以被划为公共用地,用于建设道路、水道、自然保护以及娱乐设施;三是一旦项目规划获得批准,施工可以立即开始。


土地整理项目 Het GROOTSLAG 1969

在二战之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生产,荷兰进行了全面的土地整理,许多地区被重新规划和整理,有些地区甚至经历了2-3次土地整理,这期间不仅调整了农场的数量,还开展了许多方面的研究。

土地整理前的荷兰农村风貌


土地整理项目Het GROOTSLAG 1969位于荷兰北部,项目总面积6115公顷。以其中的两个农场为例,这两个农场原先都由很多非常小块的土地组成,虽然看起来美丽,但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不高。现在地块整理之后,两个农场的土地都被整合到了一处,提高了效率和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项目Het GROOTSLAG 1969 整体范围及区位示意

改造前的两个农场(左);改造后的两个农场(右)


为了争取公众的支持,我们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以方便我们更好的同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常规的规划方式往往包含长时间的讨论、大量的会议和枯燥乏味的报告,而交互式规划正巧相反。我们认为,图像比文字的作用更大,可以通过图像来讲述故事,激发人们的创作欲望,让规划过程变得更有趣且更有创意。


我们将所有利益相关者集中起来,组建小型工作组,让人们画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会肯定他们的想法并提出专业建议,绘制草图,最后向其他组展示结果,并在下一轮讨论中继续改进方案。之后,通过SWOT法分析方案中的主要问题,一起讨论解决策略,并把它们画在地图上,向其他小组介绍。交互式规划的实践促进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跨学科的、参与式的、自下而上的规划方式使得规划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当地资源,使人们都能自豪地、积极地参与这些工作。居民不仅成为了乡村建设的主力,还成为了景观的塑造者、环境的保护者、利益的共享者。

小型工作组正在讨论方案


经过调整,农场数量从1172个降低到520个,地块数量从4138块降低到701块,平均每个农场的地块数量从3.5块降低到1.3块,平均每个地块面积从1.3公顷增加到5.6公顷。

规划设计图

实际效果



生态网络发展历史

在荷兰,我们可以将对待自然和景观的态度划分为四个时期:
  • 1900-1940年:大自然被视为随处可见的荒野;人们认为自然应该为农业(食品)、生活和工业发展服务;自然和景观几乎没有得到保护。
  • 1940-1970年:保护意识迅速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自然、风景和历史;政府开始制定政策、调拨预算,利用科学的工具和法律手段保护自然人文景观。
  • 1970年至今:社会开始对乡村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感到不安,对保护自然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人们开始着手恢复自然生态;荷兰成立了多种类的环保组织,引入了国家生态主体结构(现在的国家自然网络)的概念,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自然和半自然区域与周边农用地通过生态廊道进行有效连接,形成了生态保护网络化管理模式。
  • 2000年至今: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自然和景观的目标相结合,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荷兰生态网络构建


河道的治理

河流在遍布荷兰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网络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因为它们能够将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有些国家的河流可能有非常深的沟渠,但荷兰的河道设计的浅而宽,这样可以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

河流深度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水体的不同深度层次各自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属性,因此在进行河流管理时需要精细操作。在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历史文脉,这可以为开发新的功能区提供灵感。从以往项目中我们也能吸取一些教训:比如荷兰曾计划打造一条类似运河的水道,但最终因为其过于狭窄、缺乏生态价值且无法将水排入大海而作罢,最后决定放弃人工渠道,转而利用自然形成的河流。在另一个案例中,新开发的运河保留了旧有的河道,尽管这条主流河道多年前就已断流,目前正对其进行修复。虽然看似是一项新工程,但实际上是对既有河流的重新疏通。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经验,也不能只着眼于现状,应具备面向未来、长远的思维视角。例如,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建筑项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12年。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个项目中的农田功能依然运作良好,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案例。我们希望今日所建设的工程,在未来50年、100年后,依然能成为人们引以为豪的地标。




未来的挑战

荷兰有一半的领土位于海平面以下,这导致许多沼泽地区湿度极高,土壤中含有大量泥炭,这些泥炭给荷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荷兰北部的某些地方,泥炭的深度足以没过膝盖,有时甚至会对居民构成危险。而泥炭一旦暴露就会迅速消失,它与空气接触后便会快速氧化,同时还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这也加剧了温室效应的影响。更糟糕的是,这些富含泥炭的土壤每年还在持续下沉。荷兰南部的城市Gouda每年地面平均下沉3毫米,有些地方甚至会下沉10毫米。地面沉降导致一些建筑物的外墙和大门发生倾斜,墙体出现裂缝,下水管道也受到影响。不幸的是,沉降问题目前既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也没有单一的解决措施。但我们绝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必须找到办法,想到新的途径来对抗海平面上升以及气侯变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地面下陷造成的影响



 “再造魅力故乡”专栏旨在分享和传播与会(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再造魅力故乡国际论坛)各国专家、学者和地方管理者在落实SDG11、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搭建交流平台。

      


Special Committee for Human Settlements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SSD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
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CSSD)的分支机构,以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追踪国内外学术动态、分享实践经验,推进相关领域科技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