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中国人居印象— —浅谈住宅开发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毛钺)

学术   其他   2024-08-21 17:00   北京  


受访者:毛钺
男,出生于河南省,祖籍河北省。曾任北京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建筑师,时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健康住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本文选自《中国住房60年》,采编于2009年)



影响我国住宅设计和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新中国的第一个30年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经济发展也大起大落,在此期间,住宅设计的理论发展及其建设也有波动。北京由于首都功能的定位及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城郊建设了许多居住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尽管住宅面积及设备标准低,但住宅建筑的设计一直在为能多住人,住得舒适而努力。为了在分户的同时有独立的厨、卫,还能节约土地、造价低廉,产生了一梯三户五开间的经典户型,成为以后20年经久不衰的主导产品。其他也有带过厅的、一梯两户的、有小天井的,都是为减少辅助面积,增加卧室面积、提高合理性而做的一些探索。

 

第二个30年,从文革以后到现在,是我国城市建设和住宅大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住宅建设逐步由分散建设过渡到统一开发建设。由于土地紧张,出现了许多类型的节地住宅方案,如大(小)天井、大进深、高层板塔等方案。住宅设计理论也有更深的发展,提出公与私、动与静、洁与污要合理分区,提出大厅小室,厨卫面积适当加大,设备完善,这些理论使住宅的功能更加合理,私密性、舒适性都得到很大提高。这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好的方案,如一梯两户三开间住宅方案取代了一梯三户五开间的主导地位,成为基本类型。另一个是清华大学吕俊华教授所作的台阶式花园住宅,将小面积(40~60平方米)用很规范的开间模数,做层层跌落的与室外环境有机结合的住宅,改善了生活环境与小区面貌。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建筑师遵循国情,在面积不大的情况下作出了具有人性化的设计。

 

20世纪90年代后期,住房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住宅实行了商品化。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增强,人民也富裕起来,带来了住宅建设的又一个高潮。商品化住宅使住宅类型多样,注重环境、生态、节能环保,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大片开发的商品住宅区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风貌和品质,对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开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并解决:


(1)注意城市交通问题。出于封闭管理的需要,将城市道路改成内部道路,造成城市交通不便,有的不顾街道性质,街即开店,对交通造成干扰。


(2)注意集中公共绿地的设置。在有些住区建设中,以集中绿地不方便、不能就近享受为理由,而将绿地分散在楼间距中。实际上,楼间距并未明显加大,集中绿地反而被取消了。用绿地率取代了集中绿地的指标,这是不合适的。集中绿地具有生态、观、游憩的功能,是人们交流的场所,也是小区面貌和品质的主要表现之一。现在不重视集中公共绿地的设置,将来就会发现空闲场地少了,那时就难以补救了。


(3)要节约用地。现在有些豪宅面积过大,又采用多种手法加大体积,使用了很多土地资源,造成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国情的。应该看到我国地少人多,经济上并不是从根本上富裕了,要合理控制建筑面积。房子买适当面积的就够用,况家庭人口都在变少。要确保18亿基本农田不能被占用,那是我们的生命线,还要维护生态,给子孙留有发展余地。因此要节约用地,要延长住宅寿命,要把住宅的功能和安全性做好,不因它们出问题而将其拆掉。延长住宅寿命就是保护社会财富,是节约资源、维护环境、保护生态最有力的措施。让我们共同努力,使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得到认真贯彻。




* 本文选自《中国住房60年》,受访者:毛钺 *


“中国人居印象”专栏通过多样化的个体视角鲜活地展示中国人居环境变迁的细节,旨在总结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成就和教训,为未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Special Committee for Human Settlements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SSD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
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CSSD)的分支机构,以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追踪国内外学术动态、分享实践经验,推进相关领域科技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