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句我们天天说的俗语,却被国人误读了几千年!我们竟然都不知道

文化   2024-10-17 18:38   湖北  

俗语,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以其通俗化、简单易懂的特质,成为大众口口相传的智慧结晶。


它如同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蕴含着无尽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


然而,历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部分俗语的文字发生了变化。有些是因谐音误传,虽说说法有所变化,但所传达的道理从未改变,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对于婚姻感情我们常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原句应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说,女子一旦出嫁,无论丈夫是贫穷的乞丐还是年老之人,都要跟随相伴。


在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婚姻往往不能自主,这句俗语反映的正是这种无奈与顺从。


随着时间推移,口口相传中发生了讹变。这种变化体现了语言在民间传播的随意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对俗语的理解和再创造。


在工作中我们常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来表达人多力量大,实际上这句应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强调众人智慧的汇聚可与足智多谋之人相媲美。


然而在传播中,“裨将”变成了“皮匠”,可能是因为读音相近,且皮匠这一职业在民间更为常见,百姓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但这一误传却也让俗语在民间更具亲和力,传播更为广泛。


社会上常用“无奸不商”来表达商人的奸诈,其原意为“无尖不商”。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会把斗里的米堆得尖尖的,以让利给顾客,吸引回头客。


这是一种商业经营的智慧和善意。后来演变成“无奸不商”,反映出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不良商人欺诈的现象,社会对商人的评价也逐渐发生变化,而俗语也随之被扭曲,成为对商人带有偏见的一种表述。


我们常用“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表示要获得必先付出,这句话的原说法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在一些方言中,“鞋子”发音类似“孩子”。在过去,人们要追捕狼,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很费鞋子。


这体现了想要达成目标就需要付出代价的道理。但误传后的俗语,却让人产生误解,甚至觉得荒诞。


王八蛋”这三个字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它原本是“忘八端”。


“八端”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极为重视的道德准则。


说人“忘八端”就是指责其道德败坏。但在流传中逐渐变成了“王八蛋”这种较为粗俗的说法,其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我们常用“有眼不识金镶玉”来形容眼掘,它本应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山是古代产玉之地,荆山玉名贵且难得。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口口相传中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金镶玉”更符合大众对珍贵物品的想象,更通俗易懂,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误传。


无毒不丈夫”原句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强调的是一个人要有度量、有胸怀。


但后来被误传为“无毒不丈夫”,使含义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倡导大度变为一种极端、狠辣的观念。


如果不去深究,我们还真不知道这些俗语原来的样子,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有的只改了一二个字,意思就面目全非了。


推荐阅读:
他是大清第一才子,写下一首奇诗,南方人读不顺口,乾隆听了当场笑翻
俗话说:“喂狗别喂饱”,下半句鲜为人知,却道出了人性大智慧
他是明末神童,民族英雄,临刑前写下一首绝命诗,传诵千古,入选语文课本
吕布被活捉后,曹操本想放他一马,只因他说了一句话,结果命丧黄泉

别忘了点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哦!

古韵诗词史话
穿梭于时光的长河,探寻诗词的深邃与历史的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