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年龄最大的考生,73岁中进士,凭一首诗传诵千古,写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文化   2024-09-26 18:38   湖北  

从古至今,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读书往往被视为唯一的出路。


在古代,科举及第是无上荣耀,多少人为此耗尽一生心血。


在现代,考上大学也成为众多学子出人头地的梦想。


比如近几年热门的唐尚珺,16 次参加高考,只为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唐朝时期的 “五老榜”,那些年逾花甲的考生们,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坚持不懈地踏上科举之路。


在唐代,进士及第之人能够免除个人以及全家的徭役,然而中进士的难度堪称巨大。


尤其是在开元、天宝年间,每次有一千七八百名考生参与考试,可最终能够中进士的仅仅二十人左右。


那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由此可见唐代考取进士、登龙门是何等艰难。



参加进士科考的举子们,有的连续考了二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其中不乏皓首穷经之人,而最终能够考中的实在是万幸之事。


温宪作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之子,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可不幸的是次年就离世了。


更为悲催的当属孟浩然,一生都未能考取进士,始终是一介布衣。


一旦考中进士,那便是个人前途无量且能光耀门庭的天大喜事,正如李白在《上韩荆州书》中所写:“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在整个唐代,年龄最老的中进士者是晚唐的曹松,他在光化四年(901 年)中进士时,已经七十三岁高龄。


与他同榜的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也都年逾花甲,所以被称为“五老榜”。


曹松,舒州人,是唐代晚期诗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使得他不得不四处躲避战乱,居无定所。


后来他依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他又失去依靠,开始了流落江湖的生活。


曹松一生都在梦想通过科举应试出人头地,整整参加了半个多世纪的科举考试,然而可悲的是,他属于不幸的那批人之一,却一直名落孙山。


晚唐时期,唐王朝国力日趋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各种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使得本已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更加摇摇欲坠。


公元 878 年,唐僖宗为了镇压在江南地区活动的起义军,任命高骈为镇海节度,前往淮南平叛起义。


高骈在镇压黄巢的农民起义中因杀人众多获得封赏,被封为镇海节度使。


曹松想到在战争中死去的无辜百姓与士兵,以及那些凭借杀戮获得功名的将军,内心悲愤不已,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经典之作,以表达内心的悲愤。


《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一生钟情于写诗,现存于世的有一百四十六首。然而,绝大部分诗都是鲜为人知,只有这首诗流传天下,广为人知。



这首诗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历经千百年依旧被广泛传诵,几乎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


在那个动荡的晚唐时期,一次又一次地踏上科考之路,尽管困难重重,却从不放弃。


面对一次次的落榜,他没有气馁,依旧执着前行。他不畏艰难,不向命运低头,在漫长的岁月里坚持自己的梦想。


即使年逾古稀,仍不辍科考,这种精神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推荐阅读:

5首流传千古经典禅诗,启迪我们的心灵,指引人生的方向
白居易一首五言律诗,情溢于景,动人心扉
一首宋代禅诗,人生短暂,把握当下,不负韶华
李白5首经典咏流传古诗词,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7首青云之志古诗词,不负青春,不负自己

别忘了点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哦!

古韵诗词史话
穿梭于时光的长河,探寻诗词的深邃与历史的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