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快布局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工作要求,通过铸优势、搭平台、聚人才、合资源,加快推动海洋能产业立体式布局,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快打通海洋能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到产业的创新链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双碳”目标实践征程中扛起大型央企责任担当,推动我国海洋能产业跨越式发展。
铸造硬核优势
打造海洋能开发高地
中交集团持续加强和优化海洋能方向布局,以昂扬姿态铸造海洋能领域高端技术优势、装备优势和工程优势。一是持续巩固核心技术优势。在波浪能领域,牵头开展包括波浪能捕能式防波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融合波浪能发电装置和养殖网箱的大型浮式平台水动力特性研究等科研项目28项。在潮流能领域,开展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基础结构型式及施工技术、新型VIVACE海流能利用装置关键技术等10余项研究,自主研发了全潮位自稳型海上作业平台、立式调试工装系统和潮流发电机组整体安装内置式软着陆装置,实现了大型集成式潮流发电机组一次性安装就位。二是持续打造核心装备优势。作为海洋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主要海洋工程全产业链施工技术及装备,自主研发、升级了超大型施工装备,包括世界最大打桩船——“一航津桩”、世界首制沉管运安一体船——“一航津安1”、世界最大最先进自升平台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2”等为代表的外海沉管隧道核心装备群,亚洲最大自升自航式智能海洋结构安装平台——海峰1001和国内唯一适合深远海结构吊装作业的浮式起重船——“振华30”等众多重型船基设备,拥有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海洋能源领域全部的施工装备,解决了深远海大功率风电机组的安装技术、抗台风设计等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海上风电建设的效率和可靠性。三是持续深化工程落地优势。承建了国内95%以上的涉海工程,包括国内首个潮流能试验场项目——浙江舟山潮流能发电示范工程、首个波浪能开发利用与应用示范项目——大万山岛波浪能发电示范工程、首个“国字号”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建设项目,参加英国天鹅湾潮汐电站项目设计工作,为我国发展规模化海洋能发电场奠定基础。在海上风电领域,承建了国内沿海的6省份超过85%的海上风电项目。以打造高水平示范项目和承担海洋能工程项目为抓手,形成海洋能捕获、转换、运输、储存的核心技术,打造海洋能装置装备和设施平台设计建造、施工运维的企业优势,形成集海洋能设计研发、装备制造、电力运营、养殖文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能全产业链,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交模式。
搭建创新平台
引领海洋能技术发展
中交集团围绕大交通、大城市、江河湖海及海外业务等主业领域,在公路、水运、海洋、市政、房建、信息等产业布局建设“三级四类”创新平台共177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部级127个、集团级34个。中交集团坚持发挥创新平台在海洋能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以前瞻性战略布局引领产业、高水平技术研究支撑产业、深层次技术储备服务产业、多元化创新集群赋能产业,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于一体的、涵盖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平台集群。一是打造海洋战略创新高地。以中交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鸣及其领衔的中交集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团队聚焦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海洋能方向进行了战略布局的开发与利用,打造了“漂浮风电研究”“海洋清洁能源产业研究”“大规模深远海养殖装备与系统研发”等创新团队,提升中交集团在海洋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引领海洋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核心研发创新主体。深远海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是中交集团深远海海洋工程前沿技术研究的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了各有关单位海洋工程优势领域科技力量,加快拓展公司深远海海洋工程业务领域,补齐短板弱项。研发中心承担了国家、行业以及企业重大研发项目,聚焦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海洋牧场开发、深远海大型装备等方向,促进深远海海洋工程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中交集团海洋工程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打造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中交集团海岸工程水动力重点实验室作为公司海洋工程水动力应用基础研究主要阵地,聚焦海洋水动力和海洋能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突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布局。目前已经取得海上风、光、波、渔等平台的水动力分析方法、海洋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俘能转换机理及应用技术、海上储能集成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突破,为海上风-光-波-渔协同开发、海洋能高效高可靠俘、海上可再生能源装备安装与运维、海上制氢装置及储运等一系列工程应用提供高层次、多维度的技术储备与创新源泉。四是打造产业链条创新集群。在国资委统一领导下,由中交集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等12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民营龙头企业,成立以海洋工程优势央企为核心的新型科研联合组织——海洋工程创新联合体。联合体聚焦海洋交通基础设海洋风电光伏建设与运维这一海上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海洋能全产业链,加速打造世界级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力争实现海洋能未来产业和重大原创技术的重要突破。
坚持人才驱动
凝聚海洋能智慧合力
中交集团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形成以高端人才队伍为核心的创新合力,以高质量人才队伍支撑海洋能创新发展走深走实。一是打造产业链战略性人才队伍。拥有多个由院士领衔、博士为主体的高端科研团队,覆盖水动力学、能源转换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等多个领域,为海洋能项目提供技术智力支持。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二是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引育。近5年,通过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合作,引进了近百余名高水平人才,增强了中交集团在海洋能领域的研发实力。三是形成产学研人才研发合力。凭借产业链整合能力,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目前已与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海洋工程领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深化海洋工程、海洋能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研发多功能波浪能发电装置和高效波能转换系统,实现了波浪能发电与港口防护功能的融合;在“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直接制氢”技术领域,与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紧密合作,探索风电、光伏、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海水直接制氢的深度融合路径;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研发适用于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高效捕获和转换装置,推动绿色能源的规模化应用;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聚焦波浪能开发与模块化集成结构研发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将波浪能捕获、消波功能与养殖设施相结合。中交集团以产业引领为核心,构建了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为亮点的研究组织体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海洋能产业中的引领地位。
强化资源配置
支撑海洋能发展格局
中交集团作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军者和国际化发展的代表企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具备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和海洋能领域资源配置优势,拥有全球化业务布局和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坚实资源支撑海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资金资源优势。作为特大型央企,具有稳定的资金支持能力,能够为海洋能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项目及产业化提供长期、充裕的资金保障。每年在海洋能领域投入专项科研基金5亿元,建立10亿元双创基金,用于海洋能前沿技术开发及试验样机开发,确保了资源配置向创新性和战略性领域倾斜。另外,通过投资和融资模式创新,灵活配置资金资源,为海洋能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融资解决方案。二是产业资源优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在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承建了“一带一路”国家50%以上防波堤、港口、码头及海洋工程施工,在越南、泰国等国家建设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在港口建设、海上风电、深海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所形成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海洋能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提供全流程服务;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海上风电场等标志性项目中获得的工程经验,为海洋能建造提供了一流施工装备和技术力量,能够快速推动海洋能项目实施。中交集团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产业为海洋能开发的资源调配、市场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降低俘能多功能基础设施平台成本,开发应用市场,促进全球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三是国际化布局优势。充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以海洋能技术“走出去”为目标,积极面向沿线国家和区域推广波浪能发电等核心技术和装备,助力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清洁能源转型。通过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全球视野的市场开拓,加速推动我国海洋能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清洁能源领域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全产业链协同优势。凭借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平台、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核心装备技术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化布局,打造覆盖海洋能全产业链的企业布局,致力于打造覆盖海洋能俘获、转化、运输、存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凝聚科研、设计、生产制造、施工安装、材料设备、监测检测、能源供给保障等上下游合力,推动中国海洋能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技术输出和产业化扩展。
来源
科学技术与数字化部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