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的耳机图标🎧,即可收听全文内容
24岁,青春正盛,许多人刚刚完成学业步入社会,还在求职的迷茫中徘徊。然而,对魏康来说,他已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
在武汉文理学院的课堂上,面对专升本毕业班的学生,魏康的年龄几乎与他们相差无几。作为一名00后,他如何用自己的努力突破重重关卡?他的人生选择,又蕴含了怎样的意义?
从“小镇做题家”到高校讲台:
求平静与自由的心灵归宿
当被问到自己的成长经历,魏康只是谦虚的自诩为“小镇做题家”。“虽然来自农村,但这给我了更多成长的空间。我绝对不是什么‘超级人类’,我只是无数普通平凡小镇青年中执着努力且比较幸运的一个罢了。”他笑着说道。
本科就读于某二本高校的魏康,并未因为学校名气的限制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硕士阶段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通过不断的自我突破,在竞赛与研究中展现了自己的潜力。
2019年,他成为“我爱竞赛网”千校计划的优秀校园大使;2023年获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湖北省复赛银奖,并连续两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除此之外,还拥有两段科研经历,两年期间发表了一篇国家级期刊和一篇AM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2020年参与了新华社湖北分社策划的武汉城市宣传纪录片《武汉,可约!》,全网共收获165.1万播放量。(视频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642780?channel=weixin )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他的铺垫。“我的内心始终向往自由和平静,而高校教师的职业让我觉得它正是一个能够让我内外平衡的职业。”
在投递简历和筛选offer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校,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背景在这个领域中并不占优势。他说:“过去在互联网公司实习时,快节奏的工作让我感到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模糊而高校环境则让我有机会追逐学术的最前沿,同时拥有寒暑假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也许是因为我所有的美好记忆都在校园里,这种情感依赖使我希望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它。”他说这句话时,目光闪烁着光芒,仿佛回到了那些在校园里度过的青葱岁月。
从“意外”到改变人生:
本科的专业选择与性格转变
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并非魏康的初衷。高考时,他本是理科生,志愿填报的是计算机专业,却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文学类专业——网络与新媒体。当时的他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有些抗拒。然而,这次调剂却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新媒体专业的学习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媒体运营的乐趣。”他说。大一时,他进入学校宣传部担任部员,起初十分内向的他甚至害怕与人交流,更别提采访和管理团队。
但一位宣传部老师看到了他的潜力,让他担任宣传中心副主任。从此,他开始管理一个超过50人的团队,甚至能够自如地采访企业家和专家教授。
“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新闻传媒和写作领域的潜力,也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具领导力的人。”魏康感慨道,“如果没有这次任职,我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可以在公共表达和团队管理中有所成就。”
24岁,站在讲台上的魏康比他的部分学生仅年长一两岁。这种“师生近龄”的局面并未让他感到尴尬,反而成为一种天然的优势。
“作为高校老师,我希望像过去那些指导我的老师一样,用一阵风推动另一阵风,用一个灵魂激励另一个灵魂。”
在他的眼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生活智慧的引导者。“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书外还有更大的世界。”他说,“我希望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索,无论是哲学的深度还是生活的广度。”
初入职场,魏康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巨大转变。为了弥补自己经验上的不足,他主动请教年长的同事,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善自己的课堂设计。
他坦言:“高校给了我一个更高的平台,但这绝不是终点。我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一段新的开始。”
从理论到实践:
一场难忘的硕士实习经历
魏康的硕士生涯同样充满了实践与挑战。一次难忘的经历是他在毕业实习期间,被派驻到武汉某街道办事处,参与了一项投入19.5万政府经费的党建社区治理项目。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魏康回忆道,“当时我需要完成三次调研、两次指标体系初评,还要撰写《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指标体系初评报告》等多份调研报告。”他还策划并开展了14场社区活动,这些活动由党媒产出了十余篇报道。
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行政能力,也让他学会了如何与政府公职人员打交道,以及如何在基层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我意识到,理论的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而实践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工作的深层意义。”他说。
武汉,高校云集,竞争激烈。作为一名双非文科硕士,魏康在求职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很多高校因为我的本硕专业不一致,直接把我筛选掉。”他坦言道。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跨学科的背景让我能够将社会学知识与新闻传播学结合起来。”他说,“此外,我持有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和社会工作师证书,这些专业资质得到了院系领导的认可。”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在毕业前拿到了高校教师的offer,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魏康相信,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我和学生之间只差一两岁,因此能更容易与他们建立信任和亲和力。”他在课堂上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时,也会时常运用表情包、热梗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增加互动。
“比如在讲解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时,我结合学生专升本的过程进行举例,学生听完后纷纷表示恍然大悟。”他说,这样的教学不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深奥的哲学观念。
在魏康看来,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视角的不同。“年轻教师更注重互动和启发,而年长教师则依靠经验教学。”他说,“我希望将这两者结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爱上学习,同时传递系统化的知识。”
谦卑与自信:
年轻高校教师的生存之道
“在高校中,谦卑与自信是年轻教师的两大核心素质。”魏康这样总结道。面对硕士、博士、教授云集的学术环境,他深知知识的深邃与自身的不足。因此,他保持谦卑,积极请教同事,虚心学习新的教学与科研方法。
然而,在课堂和竞赛中,他始终以自信的姿态面对学生和评委。“自信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学生需要从你的言行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他说。
尽管入职时间不长,魏康已经在校园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下课后有学生跟我说‘再见’,路上碰到学生会主动跟我打招呼,这些小细节让我感到无比幸福。”他说,“漫步在校园里,和学生们一起感受青春的气息,这就是我追求的平静与自由。”
谈到未来,魏康希望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不忘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他说。
魏康是00后新生代教师的缩影,也是无数青年在职业选择中的思考与努力的写照。在校园里,他不仅传递知识,更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人生没有既定的道路,只有不断的探索与成长。
对于他来说,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他的信念与努力,注定会让未来更加光明。
APPLY NOW!
更多项目申请及奖学金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https://tiltingfutures.org/program/
项目申请链接
https://apply.tiltingfutures.org/apply/
Tilting Futures 翘动未来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于青年领导力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目前开放申请的行动实验室(Take Action Lab)项目,旨在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行动实验室项目周期为四个月,通过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当地组织和社区的实地实习与实践,系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Tilting Futures 与上百家慈善基金会及组织和个人保持紧密合作,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
点击查看更多项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