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π】 童汉奇:川大实验班直博,学术精英与幽默博主的融合,吸引力法则下的反差人生

文摘   2024-12-25 11:00   浙江  

点击标题下方的耳机图标🎧,即可收听全文内容




01

瓷都少年的成长与启蒙


童汉奇的家乡位于享有盛誉的江西省景德镇市,这座以盛产陶瓷闻名遐迩的城市,也被人们尊称为“瓷都”。


在这片充满陶瓷文化气息的土地上,童汉奇自幼便深受熏陶。身为独生子女的他,童年的娱乐方式虽不及现代丰富多样,但他总能在独自在家的时光里找到独特的乐趣。


他常常会收集别人废弃的瓷土,那柔软的质地在他眼中充满了神秘。小小的他心中怀揣着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这种软泥巴经过火烧后,就能变成光滑坚硬的陶瓷呢?


带着这份好奇,他开始用火柴或打火机尝试烧制瓷土,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成为了他最早接触化学的启蒙之一。


这种对事物背后原理的强烈好奇心,以及不断动手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逐渐塑造了他今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部分人格特质。


在景德镇的童年岁月里,瓷土与火焰的交融,不仅点燃了他对化学最初的热情,更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学术之路的偶然与坚守


童汉奇的学术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在选择专业时,他也曾经历了一番波折。化学并非他最初的首选专业,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不经意间悄然转动。高考成绩公布后,他因分数调剂而进入了化学专业。这一转折,起初让他感到些许迷茫,但也正是这份意外,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化学世界的全新大门。


进入大学后,学校组织的基础学科拔尖班选拔成为了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成功通过了选拔,进入了学院的拔尖班。这个拔尖班机制优厚,不仅提供全年奖学金,还拥有直接保研的机会。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童汉奇毅然决定在化学领域继续深耕,从此开启了他在化学领域的逐梦之旅。


本科阶段,当他初次踏入所在的化学实验室,迎接他的是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他接手的课题是全新的,在整个课题组都无人涉足过,其难度可想而知。


实验内容与聚酯合成相关,而他起初对这方面的实验操作几乎一无所知。那段时间,每天前往实验室对他来说仿佛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他甚至会因此而感到身心俱疲。


然而,童汉奇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他深知,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这片未知的领域中闯出一片天地。


于是,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那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逐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曾经看似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渐渐变得得心应手。


这一路走来,他深刻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真谛,也明白了在面对挑战时,坚持到底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03

成功的多元定义与个人成就


在童汉奇的眼中,成功并非单一维度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他认为,成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达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无论是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实现理想成绩,还是科学家凭借科研成果推动社会进步,只要是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前行并最终实现,都可称之为成功。


其二,是做对他人有积极影响的事情,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坚信,哪怕只是给他人带来短暂的快乐,能够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那也是一种成功的体现。


回顾自己的历程,童汉奇有着诸多令他引以为傲的成就。首先,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他得以进入一所优秀的高校深造,这为他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近期,他在小红书上创作的帖子获得了大量正面反馈,这让他深感满足。他以幽默风趣的笔触,记录自己的科研生活点滴,让许多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乐趣,也让更多人对化学专业的实验室日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看到自己的创作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和喜爱,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成功与成就,这也进一步激励着他在自媒体道路上不断前行。





04

科研与新媒体的交融


在繁忙的科研学习之余,童汉奇为何会踏入新媒体领域呢?他坦言,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科研生活逐渐让他感到些许乏味,他渴望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一直以来对自媒体的兴趣,促使他决定通过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像化学这类基础学科专业学生在实验室中的真实状态。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启了自己的新媒体之旅。


他的小红书账号内容幽默风趣,充满创意,那么他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思维的呢?童汉奇表示,很多时候,创作灵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瞬间。或许在做实验的间隙,或许在日常的琐碎小事中,突然一个有趣的想法就会闪现。


他深知,灵感如同灵动的精灵,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才能捕捉到它们的踪迹。相反,若一味地强迫自己去构思,往往会陷入思维的僵局。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让他的创作始终充满了活力与趣味。


在童汉奇看来,科研与新媒体并非相互割裂的两个领域,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方面,科研工作为他的新媒体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他能够将复杂的化学知识、严谨的科研过程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也为他提供了一个与外界交流互动的广阔空间。通过与读者的沟通反馈,他不仅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灵感,还结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这种跨领域的尝试,使他在科研与新媒体领域都能不断成长、进步,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多元拓展。




05

对化学行业发展的洞察


作为化学领域的深耕者,童汉奇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乐观地认为,化学这门基础学科正朝着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在全球资源短缺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化学学科无疑成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核心力量。


展望未来,他坚信绿色化、低碳化和环保化将成为化学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化学行业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这其中涵盖了推动低碳化、绿色化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加大对新能源化学品研发和可回收化学物材料研究的投入等诸多方面。例如,开发更加环保、高效的化学反应过程,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研究新型的电池材料,提高能源存储效率,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探索可回收材料的合成与应用,降低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此外,他还敏锐地察觉到,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所有学科发展的共同趋势,化学也不例外。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已初见端倪,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新型材料的官能团,预测其性能,包括阻燃防火性能、可回收性等。


尽管目前相关大数据的数据库尚有待完善,但童汉奇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必将在化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化学合成路线,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化学反应的产物和反应条件,减少实验摸索的时间和成本等。


这一系列的发展趋势不仅将推动化学学科本身的进步,还将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06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之道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童汉奇是如何找到平衡的呢?他深刻地认识到,许多人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休息羞耻”心理,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尤为常见。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着“抓紧时间”“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等观念,导致我们在休息时也难以真正放松,生怕落后于人。


然而,童汉奇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在该休息的时候就应该坦然休息。当状态不佳时,不妨停下脚步,调整心态。因为很多时候,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可能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童汉奇作为一个习惯提前规划的人,深知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他会在做事情之前,制定详细的计划,为各项任务预留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科研项目中,他会提前规划实验步骤、安排数据分析时间,确保整个研究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他也会将这种规划意识运用到生活中,合理分配工作与休闲时间。


他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让自己在面对各种事务时更加从容自信,从而更好实现工作生活平衡。





07

未来规划与多元发展


谈及未来规划,童汉奇表示,近期他的主要精力将集中在科研工作上。他希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深入研究课题,争取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自己的博士学位积累坚实的成果,顺利完成博士学业。这不仅是对他多年学术努力的检验,也是他在化学领域进一步深耕的关键一步。


在长远规划方面,他立志成为一名更优秀、更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化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为此,他在科研之余,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积极自学自媒体相关技能。他努力学习视频拍摄手法,力求用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画面展现科研生活;钻研剪辑技巧,精心打磨每一个视频片段,提升作品的观赏性;深入学习 PS 等软件的运用,为自己的创作增添更多创意元素。


同时,他不断搜集各种灵感,从日常生活、科研经历、社会热点等多方面汲取营养,致力于创作出更多高质量、富有创意的作品,在自媒体领域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除了化学和自媒体领域,童汉奇还对其他行业充满兴趣。他表示,如果有机会尝试其他领域,他希望涉足自媒体或广告传播行业。


他认为,这些领域充满了创新与活力,能够为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知识、传递价值,实现个人价值的多元化拓展。





08

对就业形势的独到见解


对于化学行业的就业形势,童汉奇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从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化学专业相对较为容易找到工作。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工、材料、医药、环保等行业,对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存在。


然而,他也指出,就业的薪资待遇和工作辛苦程度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化学相关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工作环境可能较为复杂,一些岗位的薪资水平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


放眼整体就业市场,童汉奇认为当前各行各业的就业形势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总体来说并不乐观。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求职者不仅要面对众多同行的竞争,还要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然而,他也乐观地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业形势正在逐步改善。尤其是对于基础学科人才的需求,在未来有望持续增长。


他鼓励年轻人在就业过程中,不要仅仅局限于薪资待遇,更要关注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在工资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难以实现,也要努力寻找自己不讨厌的工作,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实现自身价值。




09

对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自身的学习经历,童汉奇对当前的教育体系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目前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这种“强塞式”的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传授效率,但却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


他举例说,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学科本身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度的灌输可能会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针对这些问题,童汉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教育应该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


例如,在初高中阶段,可以进一步推广自由选课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教育者应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方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教育。


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阶段、教育资源分配等多种因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培养出更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10

给年轻人的建议与寄语


对于正在探索人生道路、追求事业成就的青年人,童汉奇给出了真诚的建议。他强调,大家最重要的是要勇于尝试不同的事物,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所在。


他深知,很多人往往害怕失败,不敢轻易迈出尝试的脚步。然而,他鼓励大家要放下顾虑,因为只有通过尝试,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喜好,明确自己的方向。他说:“趁现在年轻,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要多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心之所向。”


同时,童汉奇也提醒大家,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必过于焦虑速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花朵绽放有早有晚一样,不必因为他人的步伐而乱了自己的节奏。


他鼓励大家在找到正确方向后,坚定地迈出每一步,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累了就停下来休息调整,积蓄力量后再继续前行。


他坚信,只要坚持走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终有一天,每个人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丽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童汉奇分享了自己一直坚信的“吸引力法则”,他认为自信是实现梦想的关键。他鼓励年轻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他说:“你相信自己,你就可以。”


童汉奇的经历是坚持、创新与多元发展的生动诠释。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坚韧、在不同领域的积极探索勇气,为我们树立榜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坚持不懈,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运,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光芒,在追求梦想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 | 姜欣怡

编辑 | 杨雁晴



APPLY   NOW!

更多项目申请及奖学金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https://tiltingfutures.org/program/


项目申请链接  

https://apply.tiltingfutures.org/apply/

Tilting Futures 翘动未来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于青年领导力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目前开放申请的行动实验室(Take Action Lab)项目,旨在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行动实验室项目周期为四个月,通过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当地组织和社区的实地实习与实践,系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Tilting Futures 与上百家慈善基金会及组织和个人保持紧密合作,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

点击查看更多项目信息

Tilting Futures
Tilting Futures(原Global Citizen Year)是一家专注青年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其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全球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