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业遗产④ | 山西阳泉马家坪变电站

乐活   2025-01-24 18:12   江苏  

山西阳泉马家坪变电站是新中国首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自1955年投运以来,它一直承担着为山西阳泉地区供电的任务。2024年10月,110千伏马家坪变电站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01

流金岁月

山西省阳泉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1947年,它成为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泉工矿业发展迅速,阳泉发电厂出力不足,出现了缺电情况。当时,太原第一热电厂刚刚投产,阳泉煤矿生产建设也迫切需要稳定的电源支撑。建设一条从太原第一热电厂到阳泉马家坪的110千伏输电线路被提上日程。




1953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阳泉建设华北地区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马家坪变电站,同时建设110千伏太阳(太原至阳泉)输变电工程。1955年12月27日,马家坪变电站顺利投产,华北地区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正式建成。



20世纪80年代,马家坪变电站运维人员操作站内设备。

  

马家坪变电站是苏联援助新中国“156项工程”中太原第一热电厂配套工程。该电站助力阳泉电网与太原电网相连,结束了太原、阳泉电网孤网运行的局面,有效缓解了电力紧张状况,增强了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
自投运之时,马家坪变电站就肩负起晋东区域的供电任务。它的建成标志着山西电网正式起步、阳泉高压电网正式形成。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70年来,马家坪变电站安全可靠供电,为“阳煤”“阳钢”等重要客户提供电力支撑,推动阳泉市煤炭、钢铁等产业发展,阳泉成为全国最大无烟煤生产基地、最大锰钢生产基地,极大促进了山西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发展。1949年至1990年,阳泉地区原煤产量以年均10.95%的速度递增,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了动能。


02

技术更迭

马家坪变电站从建站初期到后期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马家坪变电站开工时,国内尚没有厂家生产110千伏设备,建站时站内主要设备和技术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一系列新设备和新技术考验着建设人员。
建设者们安装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内设110千伏单母线、10千伏单母线分段,为九回出线,与电厂二回出线并列供电。20世纪70年代,该电站在国内较早应用了第二代晶体管保护装置。



马家坪变电站原主控室。


马家坪变电站内设备几经更迭,不仅全部实现国产化替代,还应用了多种先进技术。1997年,阳泉供电公司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马家坪变电站成为当地第一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1998年,110千伏马家坪、西峪、白羊墅变电站完成改造,具备无人值守条件,成为山西省首批无人值守变电站。




2023年,马家坪变电站出线建成全国首例10/6千伏跨电压柔性直流互联系统,为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联络提供了示范样板。
2024年4月,该站主供线路通过跨电压柔直技术实现不同电压等级间成功转供,标志着全国首例跨电压柔性直流互联技术的正式生产应用。目前,以马家坪变电站为核心的马家坪综合园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正在建设中。


03

老站新生

2019年,马家坪电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经过5年的修复改造,今年6月,马家坪变电站电力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建成。该基地以变电站原主控楼为核心部分,另建设电力博物馆、专业历史展示馆、供电设备、文化廊道、专业实训、零碳示范、新能源服务7个功能区,是集生产、服务、文化、培训等于一体的极具行业特色的综合园区。



马家坪变电站原主控楼外景。


其中,电力博物馆依托马家坪变电站原主控楼建设,馆内集中陈列了300余件老设备、老物件。阳泉供电公司为这些陈列展品建档造册,还综合应用声、光、电技术,还原几十年前变电站的工作场景。专业历史展示馆墙上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老一辈电力人讲述参与马家坪变电站建设、运维的经历,重现那段奋斗岁月。


马家坪变电站电力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电力博物馆。


依托马家坪变电站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阳泉供电公司在线上建立电力历史学习圈,线下组织实景课堂、专题培训、访谈宣讲等活动,发挥工业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截至目前,马家坪变电站电力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已接待70批1500人次参观交流,并与阳泉市国资委党委等4个党组织签署共享共建协议,致力将该站打造为红色教育阵地。


来源|《亮报》2025年1月22日7版

编辑|刘以为

审核|潘宏娟 王远
监制|葛慧 陶思遥

100000+人已关注,长按二维码加入我们
       
       
《亮报》官微“闪亮播报” ID gjdwlb | 有趣有用 

闪亮播报
这里是国家电网公司主管的《亮报》微平台,与你分享原创精品——权威的能源信息,深度的电力资讯,实用的用电常识,有趣的科普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