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
十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强化区域电力通道和电网建设,推动电能替代和绿电消费,创新服务举措,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01
建强输电通道
区域发展动能足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2019年1月18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面对齐聚一堂的京津冀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深刻阐明三地关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区域,近年来用电负荷持续增长。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是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终点变电站,地处京津冀负荷中心,雄安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投运可大幅提升新区绿电供应规模和供电可靠性。
“随着供暖季来临,雄安变电站扩建工程投运后,站内的受电量与日俱增,设备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在保障雄安新区建设用电的同时,新区群众温暖度冬有了更可靠的电力供应,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有了更牢固的基础。”国网河北超高压公司雄安站站长祖树涛说。
10月31日,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实现京津冀特高压环网成环。紧随其后,11月19日,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扩建工程投运。11月25日,冀北电网500千伏牌楼输变电工程投运。这些工程的投运不仅为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京津冀居民温暖过冬提供了可靠保障。
多项电网重点工程接续投运,这是十年来京津冀地区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下的新常态。
牌楼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半截塔镇半截塔村,是国家电网公司“大型新能源基地交流汇集”示范工程,也是冀北电网“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该工程投运后,可汇集承德地区447万千瓦清洁能源,输送至京津冀负荷中心,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
“承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随着牌楼输变电工程的建成,承德地区的清洁能源将更加高效地输送至京津冀负荷中心,为实现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国网冀北工程管理公司业主项目经理段春明介绍说。
自2020年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投运以来,“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由畅想变为现实。通过张北柔直工程,每年输入北京地区的清洁电能,约占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从坝上草原到燕山深处,从京畿腹地到渤海之滨,三地共谋一张电网发展蓝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蓄力赋能。
02
推广电能替代
能源消费更清洁
“自从用上电采暖,供电员工经常来帮我们检查线路。他们看到我老伴儿腿脚不方便,还特意给装了遥控小夜灯,真是太贴心了!”11月28日,北京门头沟区永定镇王坡村村民王永明老人说。
据了解,北京地区今年新增“煤改电”用户约2万户。在门头沟区今年新增的“煤改电”村,门头沟供电公司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助力村民乐享“绿色”暖冬。
协同发展十年来,京津冀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三大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三地的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三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均好于规划预期。2024年前三季度,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5.0%,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
蓝天白云常在的背后,有电力的一份助力。国家电网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截至目前,北京“煤改电”用户已超过137万户,预计采暖季期间可减少散煤燃烧521.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56.8万吨、二氧化硫12.52万吨。天津“煤改电”用户达到45.57万户,河北南部地区“煤改电”用户达111.35万,河北北部(冀北)地区“煤改电”用户已超过63万户。
绿色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色。今年3月,京津冀三地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的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提出到2025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合作、协同保障的区域能源体系,为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坚实可靠能源保障。
据测算,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京津冀三地携手向绿,积极在工业、建筑、交通、生活消费等领域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促进终端能源消费清洁化。
经济环保的用能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改变。
如今,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走高,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的新选择;越来越多餐厅安装了全电厨房,油烟少、易操作;工厂里的生产线实现电气化,推动工业生产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电动农机具走进农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低碳的用能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积极推动电能替代的同时,增加绿电在电力消费中的比例,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2020年,为进一步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国家能源局华北监管局印发了《京津冀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及配套优先调度实施细则。
为扩大华北电网绿色电力交易规模,国网华北分部推广绿电交易机制,推动锡盟二期市场化交易规则出台,组织开展全国首个跨区跨省的“沙戈荒”大基地项目绿电交易;服务新投项目入市,以承诺制方式推动年中投产的点对网“沙戈荒”大基地项目提前参与年度交易,首次开展多年期交易,为市场主体提前锁定绿电供需;扩大外调绿电规模,华北电网今年累计从西北、东北地区引入优质绿电资源7.5亿千瓦时,实现西北绿电首次进京。
“下一步,在市场化机制的推动下,华北电网绿色电力交易将继续发挥其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交易二部市场交易处处长喻乐说。
03
推行跨域办电
异地受理零跑动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持续推动充电设施全覆盖,三地联动修建的充电桩让车主们可以放心畅游。电动汽车充电的同城化趋势,也让三地企业的异地报装业务不断增长。
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东路的海淀供电公司客服中心营业厅内,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孙承达收到从天津寄来的新能源充电桩用电项目供电方案。这是京津冀地区首个电动汽车充电桩“跨域办”业务。
“我们北京的公司在天津拓展电动汽车公共充电项目,现在不用京津两地往返就能办理用电业务,太方便了!”孙承达开心地说。
据了解,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跨区域开展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在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附近启动公共充电桩项目建设。该项目计划部署13个快充充电桩、26个可充电停车位,可为天津市用户提供电动汽车充电服务。
过去,跨区域办理新装、增容等业务要前往项目所在地线下提交资料,客户得多次往返异地,各地的业务办理标准也不统一。
为了进一步助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今年,国网北京、天津、河北、冀北电力等单位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跟用电客户异地办电需求,联合推行“跨域办”等卓越供电服务。
有了“跨域办”,孙承达在北京海淀供电公司客服中心营业厅通过线上申请了充电桩新装业务,北京海淀供电公司客服中心营业厅在申请当日便通过远程视频连线方式,第一时间与天津城东供电公司常州道营业厅共享信息,联合启动办电业务。
常州道营业厅业务人员与孙承达取得联系,为充电桩办理开启远程“云勘查”服务,并将拟定的1600千伏安高压新装供电方案通过网络回传至海淀供电公司客服中心营业厅。整个办理过程实现了“异地受理零跑动”。
11月8日,在地处京津冀三地交会处的北京市平谷区,北京平谷供电公司与天津蓟州供电公司、冀北廊坊供电公司签署供电服务“跨域办”合作协议。国家电网在京津冀地区的首个地市级供电服务“跨域办”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平谷区、蓟州区、廊坊市的重大项目、企业客户和居民客户用电业务办理,可享“跨省办、异地办、一窗办”服务。
增强区域一体化办电服务能力,是国家电网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已经与国网北京、河北、冀北电力配合建立起沟通对接机制,通过打通业务数据交互渠道,联通业务办理平台,及时解决难点问题。”国网天津电力营销部营商环境处专责孟繁松介绍。
围绕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京津冀三地电网企业初步完成了京津冀营销业务跨省受理、进度查询、增值税发票换取、办电指南公开信息查询等功能开发,为增强跨区域一体化办电服务组织与制度保障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坚强输电网为区域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相互融合、跨域办理的供电服务模式为用电客户带来更便捷的用电体验。国家电网以可靠电力和优质服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绿”而动、向新而行。
2024年12月18日《亮报》4~5版版面图
鸣谢 | 程伟、王建慧、金雍奥、李斌
编辑 | 田诺
审核 | 王远
监制 | 葛慧 陶思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