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时光的书页,我们和读者朋友共同书写了属于《亮报》的2024年的精彩故事。
读者评报
《亮报》是一份图文并茂、好看耐看的报纸,值得细品慢读。读报读故事知天下,学报学思想观世界。多读多学习,坚持会进步。这期报纸用心用情,暖心安心;一起节电,迎峰度冬;这个冬天,看《亮报》读诗经。亮报有文化、有热点、有故事、有品位,让人爱不释手。为《亮报》点赞。
@北京市读者 茉莉花
《亮报》是智慧、知识、专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是电网与社会沟通的一道亮丽的彩虹!《亮报》越来越有品位,办出了品质,形成了品牌,视野很宽,站位很高,又满足不同层面的阅读需求,大家喜闻乐见,普适性、可读性很强。内行敬佩、外行喜欢!
@北京市读者 木之
河北保定供电公司员工在工作间隙阅读《亮报》。沈佳明 摄
翻开《亮报》,我从中感受到电力行业的发展脉搏。期待《亮报》守住深度报道、专业解读的优势阵地,同时敞开怀抱、融合潮流,成为连接电网与大众的“彩虹桥”,持续“闪亮”。
@河北省石家庄市读者 周艺选
我常读《亮报》,深切感受到电与生活的紧密交织,增进了大众对电力知识的认知,也让我们明白节约用电、低碳出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亮报》点亮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江苏省盐城市读者 肖兵
《亮报》内容丰富,各个版面都很接地气,我每每一口气读完后还要回味良久。2025年,我也会继续关注《亮报》,祝《亮报》越办越好,光芒四射!
@河北省沧州市读者 昝秀昌
作为一名乡镇供电所员工,我每周三必看《亮报》,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在各项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图文并茂、知识丰富、信息面广、阅读性强,是我对《亮报》的印象。新的一年,祝《亮报》越办越好。
@湖北省襄阳市读者 郭峰
我非常喜欢《亮报》,可以说是“铁粉”。《亮报》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专业的电力知识、精美的图片、富有哲理的文章,还有各种生活讯息,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
@辽宁省朝阳市读者 陈阳
每周三我都会读新鲜“出炉”的《亮报》,有时还会反复翻看收藏的往期报纸,在与《亮报》互相陪伴的过程中,我突破了不少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也收获了许多人生启示。
@河南省焦作市读者 崔红玲
小编日常
记录伟大时代、传播电力文明、书写国网故事是《亮报》每一位编辑的初心与热爱。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我们与电力事业发展的共鸣,与读者的对话。
我们的变与不变
本报记者 孟冉冉
人生中,有多少闪光岁月可以构成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点开《亮报》数字报,我才发现入职8年来,自己手中的笔在不知不觉间记录下了许多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从搜集线索策划选题、提笔在采访本上写下第一个字,到一篇完整的新闻通讯出炉,再到最后的审校刊登,每一步都要精心琢磨、谨慎细致。
202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编辑部多次召开会议,展开“头脑风暴”,策划75周年专题报道,最后将主题定为75年来电力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搜集线索、采访补充、拟写标题……我们一字一句打磨,最终创作出《75年,电让生活更美好!》这篇文章,系统梳理了75年来电力服务的发展变迁,在“闪亮播报”微信公众号上同步发布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随后,这篇文章被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选中并且转发,标题随刊物目录登上了《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8日第11版。
这无疑是对《亮报》内容质量的高度认可。我对此深感自豪的同时,产生了更多关于原创选题策划与报道的思考。
回顾过往,《亮报》有着诸多坚守。我们积极落实英大传媒集团党委提出的“《亮报》要有亮点”的工作要求,持续深耕“第一选题”,在重大主题传播方面加强选题策划。从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布局的宏观解读,到供电所日常运维的微观呈现,采访团队的小伙伴们深入一线,用文字生动展现国家电网人的使命与担当,让读者知晓万家灯火背后的默默守护从未改变。
在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国家战略共振之中,我们积极探索,原创选题策划和报道也不断求新求变。2024年,从德胜村到民主村,从中部崛起到西部大开发,我们拓展选题内容的广度深度,走进城市乡村,访街巷看变化,与读者共同见证各地电网发展的万千气象;从新能源汽车超充站建设破局,到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突破,我们更加注重实地调研、挖掘一手资料,通过政府、企业、专家多方视角,展现能源转型发展的最新样本;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清洁取暖工程,我们重点挖掘普通人的新故事,展现国家电网推动供电服务品质升级、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的系列举措。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记者的我们有变化,但也有不变。变化的是紧跟时代、创新求进的步伐,不变的是对电力新闻报道的一腔热血。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对电力行业的热爱与担当,以炽热的情感、真挚的笔触记录伟大时代,以永恒的初心、创新的激情讲好国网故事。
《亮报》原创文章《75年,电让生活更美好!》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刊发。
好图片讲好故事
本报记者 杨印
《亮报》记者杨印(左)在辽宁大连恒流储能电站采访。陈晨 摄
融媒体时代,纸质媒体既要有热度和深度,还要有颜值和新意。为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讲好国网故事,《亮报》视觉版紧扣时代脉搏,生动直观地展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场景与感人瞬间,彰显国家电网“大国重器”与央企“顶梁柱”的责任担当。
2024年,《亮报》视觉版共刊发43期。版面内容涵盖重大工程建设、电网一线抢修、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展现了国家电网守护万家灯火、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读图”时代,如何更好用图片打动人?这是我作为视觉版面的编辑,常常思考的问题。
选题是成功的关键。视觉版积极落实“第一选题”,加强选题策划,跟踪社会最新热点,结合国家电网各单位的实际工作,深挖具有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选题。
选择有可读性、故事性的图片也很重要。视觉版将新闻信息融进图片里,把国家电网员工的具体工作体现在图片中。2024年9月4日视觉版《第一时间恢复供电》组图生动展现了2024年8月18日至8月22日,辽宁省发生的洪涝灾害。国网辽宁电力员工第一时间抢修复电、帮助群众转移的现场实景照片,新闻性强、现场感强。该组图中,电网员工在洪水中将小女孩抱在肩膀上紧急转移的照片打动了很多人。
会“说话”的版面,能让图片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视觉版从版面布局、版面设计等方面提升版面视觉效果和传播效果。视觉版刊登的图片一般在6~8张,采取“1张大图+若干小图”的方式进行设计,力求通过不同场景、多元角度展现主题。对于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图片,我在版式设计上也会进行特别的设计,突出图片的感染力。
离基层越近,离好图片越近。基层通讯员是离新闻最近的人,可以第一时间拍到现场的好照片。2024年,《亮报》视觉版持续建设通讯员联络队伍,广泛征集能充分反映基层一线工作的优秀图片,调动通讯员投稿积极性。
2024年,视觉版作品《壁立千仞 塔走云端》入选中国新闻奖摄影类初评,获得中国行业报协会行业好新闻大赛摄影类一等奖,《翻山越岭去送电》获得中国行业报协会行业好新闻大赛摄影类三等奖。拥抱2025,我将继续努力,精益求精,打造高品质的精品内容,让好图片讲好故事,争取更上一层楼!
在实践中成长
本报记者 刘以为
《亮报》记者刘以为(右)在湖北宜都市采访港口供电情况。 刘欣然 摄
转眼又到新年,距离我入职《亮报》编辑中心已一年有余。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帮助与指导下,我在学习实践中成长,逐渐学会如何做一名成熟的编辑、记者。
目前,我主要负责《亮报》7版科普版面和8版电网服务版面的编辑工作。入职不久,我便开始接触电力科普工作,参与科普版面的编辑。科普版面在文稿编辑和内容呈现形式上与其他版面有很大不同,且要求编辑掌握大量电力知识。一开始,我这个新人编辑、电网新人急得手忙脚乱。但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不断摸索,一年多来,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电力知识往往专业性较强,晦涩难懂,不易被大众理解。要做好电力科普,实现向大众科普电力知识的目标,选题策划、内容编写、版面设计、媒体融合缺一不可。首先,科普选题包括大国重器类、超级工程类、能源电力类、社会热点类、生活类等多方面,力求做到选题有广度。其次,在科普文章编写过程中,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系统性,编辑需要广泛查阅参考专业素材、相关图书、媒体报道,并联系行业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求证。为了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专业技术知识,部分文字内容还需要以图表、漫画等形式呈现,让内容更生动、可读性更强。
“虽然你对电力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但这也是你的优势,能让你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思考。你想了解的,就是读者想了解的;你看得懂,读者才看得懂。”资深编辑潘宏娟对我说。我边干边学,努力读完了《中国电力工业史》《配电网规划1000问》等电力行业著作。渐渐地,我的工位上摆满了专业书籍。
要想扩大电力科普作品的传播范围,光靠纸质媒体还远远不够,坚持媒体融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媒体传播形式是关键。在参与编辑“闪亮播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以来,我与同事们以公众号为平台,以科普素材为支撑,创新推出科普长图、AI制图、科普短视频等有趣内容,尝试通过多种传播形式持续增强科普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我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了更快地提升自我,我开始尝试原创新闻通讯的写作。2024年12月,我前往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采访,围绕该实验室防冰融冰技术撰写通讯稿。出发前,我担心此次采访涉及的技术内容专业性较强,我听不明白,更写不明白。于是,我查找了该实验室以往的相关报道,提前学习防冰融冰创新技术,并记录下我看不懂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到达实验室后,我采访了两个技术团队的专家,有了之前的学习铺垫,采访过程十分顺利,专家也将专业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在面对面采访、实地参观实验室后,我才感受到记者一定要走出去,在一线见人见事,才能感受更多、学习更多、收获更多。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已懂得如何更有效地与作者、同事沟通,如何更准确地把握工作要点,如何在紧张的工作中保持清醒与专注。作为一名青年编辑,我希望创作出更多有价值、有吸引力的作品,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电力传播者。
刘以为与《亮报》编辑中心同事共同制作《绿电来了》视频,获首届生态文明科普短视频征集二等奖。
编辑|李雪娇
审核|王远
监制|葛慧 陶思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