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邪是人生 | 3月书评

文摘   历史   2024-04-02 15:04   北京  

图/2024.3 满眼尽是春


3月份,读完了5本书,分别为:


《霜冷长河》(3小时59分)

《黄金时代》(6小时23分)

《大唐兴亡三百年(第二三四册)》(15小时)



《霜冷长河》是继我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笛声何处》之后的第四本书。


我对余秋雨最初的印象停留在几个地方:


首先,是《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道士塔》入选课本,当时通过余秋雨想象与历史结合的描写,对那个无知的王道士恨得咬牙切齿,祖宗的瑰宝大量贱卖,流入异国他乡,要不是通过后来敦煌研究者的努力赢回声誉,稍赎其罪,他就真的是彻底无法翻身了。


当然后来有一些学者出来替王道士翻案,在那个混乱的世道,政府形同虚设,如此一个无知无畏的道士,发现藏经洞后,其实是做了个人努力的,不断向上报告,知县、番台、布政司来来去去,但是这些大人物却无甚反应,并且还顺带手捎走了一些文物,面对高额的转运费,谁也不吭声,清政府也是自顾不暇,那还管得着远在千里的小小藏经洞,这也难怪王道士了,于是他就认为这些绝世珍宝就是几张废纸,拿来烧了当符水喝也是价值之一,更何况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那就卖了这些“没用”的东西吧,然后用这些钱修修洞、建建楼,也是“功德”。


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苛责他,实在是对他要求过高了。


不过余秋雨通过散文去叹息,去讨伐,也没有问题,王道士不是一个人,而是那个社会的代表,讨伐王道士,也是在讨伐当时整个社会,去质问那些尸位素餐的人,祖宗的无价之宝怎么就在你们手里搞丢了?




其次,是余秋雨大火之后,市场上出现过很多给他书籍纠错的文章和书籍,甚至一直有人盯着他的一些文史错误没完没了,也多少给大师伟岸的形象蒙上了几份阴影。


最后,就是他的婚姻,与前妻离婚后,余秋雨与“唐僧”的母亲扮演者马兰结婚,而马兰也是中国黄梅戏明珠似的人物,导致大量的评论抨击余秋雨抛弃糟糠之妻,迎娶美人,喜新厌旧。


殊不知余秋雨对于戏曲的研究在先,因此成名,而之后再写散文,已是后话了,这也可能导致他对于从事戏曲表演的马兰情有独钟,无可厚非。


总之,余秋雨的成名之路,始终伴随着杂音,似乎毁誉参半,我们作为社会小个体,当然无法去定论他,但是仍然不妨碍我们指点江山。


我要旗帜鲜明地表达我的观点,至少我对余秋雨是高度认同的。


对于一些批评和杂音,我始终认识是瑕不掩瑜的,至于他的婚姻,我想外人更是无权评论,“此为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勣,回答唐高宗李治废王皇后立武则天的询问),何况当事人都未发一言,外人却急着定罪,可笑至极。


关于他文章的一些文史错误,那就更正常不过了,那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在维持笔耕不辍的前提下,很多文字纯靠记忆完成已经非常不容易,有一些个小差错,即不影响阅读,也不影响理解,有什么大不了的,纯属鸡蛋里挑骨头。


对此,余秋雨似乎有意无意地在《霜冷长河》中对一些匪夷所思的“批评”进行了侧面回复,他定义这些批评叫“技术性的文化细节”,并且认为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对文化整体发展并无大的意义。


他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年,我们聘请几个退休教授,对目前正在开课的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分。没想到几轮下来,评分结果和我们平日了解的情况正恰相反,于是便急急调查。通过调查终于明白,原来有两位退休教授把青年教师讲课时对某些词语读音的标准与否,当作了评分的主要标准。评分表后面加了一份长长的附录,全是一个个发音的正误对比。然而问题是,发音很标准的几位青年教师,讲课质量之差,几乎已到了要被勒令停讲的边缘,这次却得了高分;相反,几位公认的优秀青年教师,由于普通话不太标准,评分极惨。


这不是一个很滑稽的事情么?


至此,我引出今天本篇书评的主题,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亦正亦“”。


评价一个人,还是要看大部分的正面,不能以小遮大,毛主席如此丰功伟绩的人物,晚年照样犯下大错,但仍然不妨碍我们将他视为伟人;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主,一样性格猜忌多疑,晚年立太孙造成子孙相残;曹操文武双全,却依然犯下了自大骄傲的人性毛病,甚至错杀好友之后,还坚持认为只能他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他;秦始皇扫平六国,称为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是依然逃不掉暴虐,秦朝二世而亡......


这些大是大非都不能影响最终积极正面的评价,何况人家家事和个把文史小错误,拿出来批评人家,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我们看《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一生荒唐,在当时宗法社会背景下,几乎就是离经叛道之人,到了最后彻悟,觉得自己总是要还了这一身的债,于是就去考了个科举,一朝成名,就再也没人说他的不正经了,这也是好笑。


也许有人会说,贾宝玉的言行在现在看来一点毛病没有,可是我们如何能跳脱出历史环境看人物?这岂不是不伦不类,我们看人物总是要顾念他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不能站在现在的上帝视角,你要是王道士,也许表现还不如他呢?所以贾宝玉在那个社会下简直就是一个怪物,最后却因为做了一件当时最让人认可的事情,所以他所有的错误也就被一朝原谅了。


而我们现在却去苛责一个总是做正确的事,偶尔犯点“小错误”的人,实在是求全责备,也着实双标。


其实人生偶尔开开小差,没什么问题,一本正经的路上,偶尔挥洒一下,只要不偏离太远,又有什么要紧的。


想喝酒,那就去醉一场,想唱歌,那就吼几嗓子,想家了,逃离水泥城市,隐入红尘也是可以的,面对办公室斗争,适当还击,面对霸凌,用魔法打败魔法,面对谩骂,操它几句娘,都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



王小波是一个死后封神的作家,生前基本不入主流,死后作品被疯炒。


我们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看他的作品。


首先,他的作品让人读起来很爽,也许他是那个时代爽文的代表者,然后叠加文革和性,充满了荒诞和神经,天马行空,喋喋不休,围绕一个人、一件事反反复复着墨,在简单的情节里将禁忌和荒诞反复融合其中,翻来覆去,这也许就是他“高明”的地方。


相反,也恰恰是这些荒诞和反复,让人觉得无聊,没有太多的处理手法,围绕着一个事件、一个人,无数次地反复,从不同视角反复,作为我们这样的小白,却也没看到多大趣味,反而只是期待下一场性在哪儿。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里面写到:


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




是的,他就是在写很普通的生活,只是这个生活不是可以放到阳光底下的生活,而是阴暗里的生活,荒诞中的想象,近似无聊的反复揉搓,再加上90年代文禁渐开,可以将笔触伸向文革,可以去描写那个荒诞年代的生活,让人觉得很新鲜。


这是我读完王小波第一部作品之后的感受,不全面,姑妄听之。


当然,王二这个人真的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这真的就像我们每个普通的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之外,心里也有阴暗的一面,也有男男女女的渴望,也有离经叛道的念头,同样亦正亦邪,这其实也是大多数的我们普通人的一面。


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那是戏文里的美好,真实的世界让我们绝望,猛然睡醒,我们年纪已大,父母已老,一事无成,每天干着无聊的重复的工作,是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它总是这样的,不变,我们唯有适应。



在看完普通人普通的生活后,我依然游荡在《大唐兴亡三百年》,不过已经从耀眼的太宗时代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女权盛行、牝鸡司晨的时代。


自从太宗时代结束,高宗李治开始统治,在经历了短暂的永徽之治后,他就始终处于武后的阴影之下。


一方面李治是哥几个不给力被废掉后,让舅舅长孙无忌推上来的“替罪羊”,即不长,也不贤,唯独占了长孙皇后子嗣一个嫡,另一方面,武后太强,李治身体又时常病恹恹,给了武后机会。


就这样,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女权时代轰然而至。


武则天(永徽六年655年被册立为皇后)、韦后(唐中宗皇后,武则天儿媳妇)、安乐公主(中宗和韦后幼女,武则天孙女)、太平公主(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女,中宗和睿总妹妹)先后登上帝国权利巅峰,一直到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713年,唐玄宗受禅1年后)斩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整整58年,帝国的权力巅峰始终活跃着女性,或者权力被女性把持,也是一个难得的奇观。


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很有点意思,作者的手法也很灵活,各种事件穿插,俨然一本故事书。


当然中间也会有不少评论,或者辨析和推理,比如,在论及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储、李渊避暑于长安以北宜君县境内山中行宫时(624年),突然发生了“太子谋反”事件,太子李建成本来形势一片大好,政治上大有打败李世民的态势,但是却在老爹离开长安避暑的时候,突然被定义谋反,案情扑朔迷离,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对于李建成会不会谋反,作者就做了一次合乎逻辑的推理(《大唐兴亡三百年第二册、第二章 政变的开端、太子李建成“谋反”》),并且给出了很多推理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件事就是李世民作为幕后黑手导演的一处把戏,为得就是要把太子李建成搞下台。


太宗晚年开始,帝国政治斗争加剧,一直到唐玄宗,上层建筑的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各种政变接踵而至,但是好在并未过多波及普通老百姓,也使得大唐国力未经过多损耗,从而为一个伟大的盛世做好了完全准备,开元盛世就在眼前。



阅微草堂笔记》摘录分享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鸿儒纪昀(纪晓岚)的扛鼎之作,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1798年),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纪晓岚本长文笔,多见秘籍,文襟怀旷达,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在清朝文字狱大行其道,纪昀又是官方鸿儒,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自然不适合写纪实类的文字针砭时弊,所以就由实向虚,“琐记搜罗鬼一车”,写了近1200则小故事,由此借古讽今,借鬼讽人,行劝诫之举,播因果轮回之道,加之我本身特别喜欢鬼怪恐怖故事,所以看起来趣味盎然。


后面每次读书笔记,我都按照书中的顺序,选一则或者多则我认为有意思的小故事附上,以供诸君消受。


卷一《滦阳消夏录一


沧州城南上河涯,有无赖吕四,凶横无所不为,人畏如狼虎。


一日薄暮,与诸恶少村外纳凉,忽隐隐闻雷声,风雨且至。遥见似一少妇,避入河干古庙中。吕语诸恶少曰:“彼可淫也。”时已入夜,阴云黯黑。吕突入,掩其口,众共褫衣沓嬲。俄电光穿牖,见状貌似是其妻,急释手问之,果不谬。吕大恚,欲提妻掷河中。妻大号曰:“汝欲淫人,致人淫我,天理昭然,汝尚欲杀我耶?”吕语塞,急觅衣裤,已随风吹入河流矣。旁皇无计,乃自负裸妇归。云散月明,满村哗笑,争前问状。吕无可置对,竟自投于河。


盖其妻归宁,约一月方归。不虞母家遘回禄,无屋可栖,乃先期返。吕不知,而搆此难。


后妻梦吕来曰:“我业重,当永堕泥犁。缘生前事母尚尽孝,冥官检籍,得受蛇身,今往生矣。汝后夫不久至,善事新姑嫜;阴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镬也。”


至妻再醮日,屋角有赤练蛇垂首下视,意似眷眷。妻忆前梦,方举首问之,俄闻门外鼓乐声,蛇于屋上跳掷数四,奋然去。


这个故事在现实世界里真的发生过,中国法院网2004年披露过一个案例:


李某于1998年9月14日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2002年刑满释放。2004年6月7日,李某趁其妻上夜班之机,乔装打扮后外出作案。当李某来到一昏暗僻静之处,见前面有一妇女,便尾随其后乘机将其击倒并实施奸淫。奸毕又强抢该妇女的挎包一只(内有现金230余元),然后逃离现场。被害妇女连夜到公安机关报案。当被害妇女报案后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挎包已在家中桌上,方知是自己的丈夫所为,遂与丈夫发生争吵。李某发现自己所奸之人系自己的妻子,所抢之物为家中财物,以为无事,第二天便偕同妻子,前往公安机关说明情况并主动交待前一晚上所做之事。公安机关依此逮捕了李某。不久,检察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要求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


可笑不可笑?


还有之前发生的“龙哥反杀案”,想要搞别人,最后被别人搞死,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最后纪昀还来了一波劝孝的正能量,表示不孝顺是阴司最重的罪孽,做人要孝为先,不然连投胎往生都没机会。


这也许就是“历史总是现实”最好的写照!


Best


推荐12万字 | 让能力追上梦想:管窥蠡测话投资(自序)


前期书评:
一年又一年:读书暖人(2023年书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1月书评
旧时王谢堂前燕 | 2月书评

罗水笔记
医疗投资,CPA,前四大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