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岁月 光彩记忆
李彦宏
和我一样见老的几位老友围坐吃酒的时候,我常常打趣地说:“从前过去老早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就不要提咧。”弄得个别好提“当年勇”的朋友往往有些不快,但都能原谅我这个所谓的“好汉”。其实我也明白,我们都是俗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干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难道连自己曾经亲历过的还值得回味值得炫耀甚至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之事都不能提吗?往事历历,难以忘却,除非不堪回首。忆往昔并非意味着身心老去,对每一个人来说,它是生命的年轮,精神的营养,终生的财富!
让我至今铭心的是四十多年前成为中国第一批公社电影放映员那段难忘的光影岁月。
1974年年底,我从合阳中学毕业后,作为回乡“知识青年”回村参加劳动。几个月后,全县成立公社电影放映队,我很幸运,和我的高中同学秦积发搭档光荣地成为平政公社电影放映员。
原平政公社电影队放映员李彦宏(右)
当时的放映员,不是铁饭碗,还是农民身份,除了拿高工分,还有钱粮补贴,有手套,有肥皂……我们知道,那时(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还很贫穷,一部分人甚至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走到哪却还能吃上鸡蛋,见到白面,且一顿饭只需掏一毛钱四两粮票(当时因公到农村吃派饭的规定),有时甚至还有茶有酒招待,感觉生活很奢侈、很美好。当然我心里也清楚,我们之所以受欢迎、受宠爱、受追捧,就像今天的电影明星一样,拥有一大批“追影粉丝”,只是因为我们能放电影给村民看。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农村还很落后,犁地靠牛,点灯靠油(煤油灯),娱乐靠斗;一家老小好几口,一年到头几两油,平时吃着梦里肉,除夕等着啃骨头,白天忙活挣工分,晚上谝闲解烦闷,想喝两口没有钱,想看风景没地转;文化生活也很贫乏,八部样板戏,没有自留地,有个电影看,好像吃席面,同样一部影片,人们不惜步行十数里夜夜追随,场场不拉,百看不厌;隔三差五地就能看个热闹岔个心慌,已经觉得很“幸福”了。
据说电影传入合阳至今已有90余年了,但真正让合阳乡下人不出村还能看到电影,是新中国建立20多年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实现了,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创举!印象中我最早知道并看到白布上的人影竟能动起来是在我八九岁(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记得当时是在平政公社龙王庙戏台挂着的银幕上看到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场面(当时也看不懂什么,只觉得人很多,很奇怪、很新鲜),很是稀罕。一晃10年过后,我居然荣幸地成为一名公社电影放映员。因“工作”性质原因,短短几年,我经历的事不少,接触的人也不少,“享受”着父老乡亲丰厚的优待和养育的同时,我心里常常有一种不安的愧疚感,至今一直还在延续敲打着我的内心。我在想,那几年我时时处处都沐浴着家乡的恩泽,收获满满却无以回报。如果说还干了点正事,无非就是经我手放映的电影给当时“无聊”的农村生活增添了一点“丰富”内容,给处于“贫穷”时节的人们带来些许精神食粮,其实我和他们一样,从中受益,得到快乐,而我并没有付出什么。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县电影院的诸位同仁。是他们把我们这些对电影这玩意一无所知的农村“知识青年”领进了门,并悉心培养领上了道。除了陪伴我数年面授机宜的杨新民师傅,还有沉稳寡言的杨照中院长、帅气十足的曹增义师兄等一批令人尊敬的长者、“同道”,他们让我学会了放映技术,学会了打快板,学会了制作幻灯片,学会了写字,懂得敬业,知道追求,见了些世面,得到了成长。毋庸讳言,这对我后来的人生征途产生了积极而有益的影响。我感谢你们!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的老搭档──秦积发,他既是我的中学同学,又是我的好朋友。几年的放映生活,我们俩同吃同住同劳动,像亲兄弟一样几乎形影不离。在那段难忘的“光影”生活中,他给予我很多帮助和关照,我忘不了他。分别后,与他得以电话联通或偶尔见面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我深感愧疚。记得第一次前去拜访他,正是他病后恢复之时。他对我的到来,诧异中透出高兴,没说话,转身从他似乎藏宝的地方很小心地取出一张报纸来,脚步迟缓地走到我面前,也没说什么,只是用手指了指报纸上面显眼位置印刷的一张照片,我扫了一眼,原来是《虹媒资讯》介绍我的专版。此时的我也说不出话来,只觉得浑身不由自主地难受,我极力控制着,不让他看出来。随之,我好像用很关心的口吻问到他现在的生活,他只是用两个字“都好”来回答,直到我脚步沉重地离开他家,心里一直感觉很痛。原来的秦积发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他机敏灵巧,为人实诚,有时还有点小幽默、小可爱。与他共事,有他陪伴,我很轻松,心里也特别踏实,不怕放映机、发电机发生任何故障,因为我知道,他是行家、专家,任何问题在他手里都会迎刃而解,我很敬佩他!多年未见,他如今的生活看来似乎不堪言语,身体也不大好……
我不知道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他献身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十数年,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地步。虽如此,我从秦积发坚韧的眼神里仍然看到了希望的“光影”和“光彩”。为此,我要向积发兄和所有曾经战斗在农村第一线的电影放映员们道一声“祝福”!
1977年11月,合阳县出席渭南地区电影系统先代会代表合影 (前排左一 为李彦宏)
放了几年电影,着实让我大开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原来比我们村可大太多了。记得人生第一次,我跟着领导和师傅上渭南,逛省城,坐火车,新媳妇坐轿头一遭,那感觉实在太美妙了!让我更无法理解的是,走出西安火车站一看,满到处都是人,还有数不清的五颜六色的灯光。我暗暗思忖着,合阳以外咋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想不通,实在想不通?!当然,我毕竟还是个高中毕业生,学过地理,学过历史,读过几年书,大概知道一些东西,也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这一切毕竟都是书上说的,不是说眼见为实吗?那时的我算是个幸运儿,还有机会走出合阳出了趟远门,看到了从来没看到过的“风景”,也相信了书上说的有些话。要知道,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还处于极其困难的特殊时期,居住在合阳偏远乡下的人,数年甚至一辈子都没条件没机会到小小的县城哪怕只是吃上一碗踅面、逛上一次庙会,凑个热闹,了个念想……
当放映员那几年,影片内容并不丰富,过来过去就那么几部,如京剧样板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以及许多新闻纪录片等,看了N次后,印象深刻,熟可成诵。虽如此,银幕上的经典形象、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故事、时代风貌,等等等等,无不令人精神振奋,感佩不已。尤其是在惊天动地的1976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三位伟人相继辞世,我多次放映了全国人民追悼毛主席、周总理的纪录片,也曾注意到当时现场氛围:无论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悲泣之中,观影场没有了以往的热闹场面,也没有人来回走动,夜晚的天色显得比往常暗了许多,连爱哭的小孩也噤声不哭了。我自然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注视着低声运转的放映机,默默祈祷着此时此刻千万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和问题,以免打扰了伟人的“休息”,破坏了群众的“告别”。这一“情景”直到今日一直在我眼前浮现,一直感动着我:伟人的爱、人民的爱,两者感情如此深厚,如此合缝,国家肯定有希望,民族肯定有希望!
回想起当中国第一批农村电影放映员的那段时光,难以忘却的人和事很多,点点滴滴都浸润着我的灵魂。它既是我一生值得回味和记忆的一段生活经历,也是中国社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即将进行伟大变革前夕的一片时代印记。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亲历了,我努力了,我光彩了,我也收获了许多。
1975年9月15日,合阳县电影管理站积极发展社办电影队举办的第一期电影放映员训练班。(前排左三为李彦宏)
本文及图片由《银幕上的足迹》一书编辑曹增义提供
作者简介:李彦宏 , 陕西秦岭书画院副院长、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 、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原合阳县平政公社电影队放映员 。
欢迎积极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将与本文一起刊登在近期的《虹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