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护航,筑梦未来

文摘   2024-09-27 17:40   江苏  

微光  |  民生群像

第11期


关键词:民生故事;微光;文学


前言:我们的身边总有这么一道道微光,彼此温暖着,充满着力量,更唤醒着希望。《微光》栏目所刊发的,正是这种温暖、力量和希望。同时,也希望这些微光,为凤凰的社会民生,照亮前行的路,带动更多的人,汇聚成我们的灿烂星空。


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张家港凤凰镇在我心中,有桃花林的灼灼芳华,永庆寺内的暮鼓晨钟,河阳山歌的余音缭绕,流淌着唯美,庄严与传统的情愫。得知受访对象徐佳慧所住的凤凰花苑属于桃源社区,更令我增添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关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想象。


七月,暑气至浓,车子驶入凤凰花苑,杨树上的蝉鸣声不绝于耳。小区住宅楼的外立面略显陈旧,乘电梯到达四楼,见门上贴着红彤彤的对联:“年年如意全家福,岁岁平安满堂春。”进到屋内,看到了17周岁的受访对象徐佳慧,圆脸,长发,戴黑框眼镜,穿着印有草莓与粉格子的家居服,她的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手机,深蓝上衣搭配黑色运动长裤,看起来比想象中年轻。


从访谈中得知,徐佳慧的父母兼因2周岁时的一次高烧,使原本正常的听说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逐渐丧失了听力与语言能力。此后,他们上过专业聋哑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自食其力,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徐佳慧幼年时,主要由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悉心照顾,及至上小学五年级时,她和父母一起搬到凤凰花苑入住。佳慧母亲的工作单位在常熟,因工作原因,有时需住在厂区宿舍,在常熟与张家港凤凰两地奔波的状态,已然成为了她的生活常态。佳慧的父亲在工作之外,承担起买菜、煮饭、收拾等大部分的家务活。灯火阑珊处,一家三口能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用餐,使所有的辛劳都有了价值。


除了父母不能正常听说,在我看来,徐佳慧的成长环境与普通家庭并没有什么不同。平时一家三口的交流,主要以手语、在纸上写字、或在手机上打字进行沟通。我不免有些好奇,问徐佳慧,你觉得表达上有些困难的父母,会不会给予你更多自我成长的空间?比较那些因不理解子女而横加干涉、出言不逊的父母,会更好些吗?徐佳慧会心一笑,推了一下眼镜,有些委屈道,当家人意见不合时,也会吵得很凶,因为沟通的问题,她觉得父母在争吵时会很急躁,有些不太理智。有一次,佳慧的母亲喊她吃饭,她没有及时回应,母亲就急了,把筷子都扔了;还有一次,父母在大群里直接发同学信息,让他们不要影响徐佳慧的学习,这给佳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人际交往的阻碍。他们仨的家庭微信群,有个特别的名字,叫作“宇宙大爆炸”。思想观念的冲突、待人处事的不同、交流表达的差异……凡此种种,都成为了小家庭一次次爆炸的核心。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珍视与坚守的原则,随着小冲突的一次次“升级”,扩大成了他们心中的“宇宙大爆炸”。


为人父母,由于沟通上的困难,佳慧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业、品德、就业等各类问题上,更希望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可时代的变化又令他们倍感困惑。女儿长大了,有她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与想法,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徐佳慧告诉我,现在还是会与父母偶尔发生争执,但她更懂得了尊重与包容,父母对她也有了更多理解,相信彼此之间的那份爱,会让曾经的不快烟消云散。


谈话间,徐佳慧的父亲走进厨房,忙碌地收拾起锅碗瓢盆,准备起晚餐的菜品。问及徐佳慧的爱好,她熟练打开手机APP,饶有兴致地让我欣赏她的配音片断,“在我贫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一束玫瑰”,“你不是枯枝败叶,你是我的春天……”甜美而娴静的声音,带着憧憬与希冀,不管是她配音的诗歌朗诵,还是中考寄语,都极具新鲜感与震撼力。玫瑰、春天,这些象征希冀的词汇,从她清脆的吐字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源于内心的富足与安宁。


在徐佳慧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爱心护航。在她幼年时,有着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上学时,她所就读的徐市小学、凤凰中学、二职中都给予她助学金;各级民政、残联部门给予她困境儿童相关补贴;逢年过节,桃源社区常有工作人员上门慰问。无数的涓涓细流,汇集成暖心的江河,滋养着她的内心,守护着她平凡的梦想。


澹如为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徐佳慧与家人的故事一天天发生着,每个人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相聚相守,三餐四季,生活于平淡中自有真味,时光会记得,且将它酿造成一坛好酒。

《微光》民生群像栏目联合发起单位:

凤凰镇人民政府 | 张家港市作家协会 | 凤凰镇慈善会



主办单位丨凤凰镇社会事业办公室
常务主编丨钱晓阳
策划编辑丨周八文艺 
文章来源 郭瑜
图片来源 季奕
常务审校丨徐月霞



*文章版权归凤凰镇社会事业办公室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生水起 我们一起
花,象征美好生活,让每个人拥抱美好生活,是民政工作之首务。河阳、桃花、青山、绿水,汇成一朵幸福之花、文明之花、荣誉之花。凤凰镇立足自身优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传播手段,助力民政民生事业朝着专业化、人文化、本土化的目标阔步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