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永远的好朋友

文摘   2024-11-12 20:48   河北  

作者郭守恭

前言

今天11月7日,是董宝瑞先生逝世六周年的纪念日。时间过得真快,宝瑞走了有六年了。现将我于五年前的11月7日写的一篇纪念宝瑞逝世一周年的文章发在这里。(该文当时发在我的《和讯博客》上,去年6月不知何故《和讯博客》关闭而打不开,当时也没留底稿。因为和讯博客的关闭,所以就很少去和讯网了。今年6月,我想博客都关了近一年了,会不会有什么说法。上了和讯网,才见到和讯网通知可以将发在博客上的文章数据一次性下载,这才又找回这篇文章,只好发在《美篇》这个平台做为纪念)

心香一瓣

今天是宝瑞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时间过的真快,宝瑞走了竟有一年了。

想写点什么,但不知从何处写起。

我俩相识已有五十余载,应该说是非常知己的朋友了。1962年我们同时考上初中进入昌黎一中读书,那时我俩虽然不是一个班的,但因为都是走校生,家也都在城关一街居住,放学回家时经常顺路,这样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三年后的1965年,我们又同时考入昌黎一中高中,虽然还不是同一个班,但开学后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术兴趣小组。因为同样的兴趣爱好,我俩的关系就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密切了。一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初期,与大多数的青年学生一样,我们刚刚满17周岁就被裹挟进这场伟大领袖发动的所谓“史无前例”的运动之中,我们曾经狂热过,也迷茫过。但是,残酷的现实让我们终于明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再也不相信什么大救星,一切都得靠自己自强、努力,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一边疑惑着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一边抓住一切机会,像“一块海绵”那样吸吮着知识。在厌倦、冷漠的思索中,我们逐渐地成熟起来。就这样,我们在一起经风经雨,画画读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终成几十年的莫逆之交。文革后期,上山下乡的大潮,一下子就把我们卷到了社会的最底层,赤裸裸地把生活的艰难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宝瑞先行我一步,高中毕业12天就当了“农民”,我是比他晚一个多月下的乡。虽然我俩插队的村子分别在两个不同工委的两个公社,但相距却不是很远,仅仅12华里,来往还是很方便的。在那苦涩的日子里,我们继续读书,尝试写文章,经常交流心得。因为我们都明白,宝瑞的家庭出身不好,我从小就没有父母,我们非常清醒,象我俩这样的人不经过自己的奋斗,就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我们除了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学会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再用那种漂浮的心态看待人生和世界。繁重的劳动之余,我们没有星期日,也不分黑天白日地啃书本,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淘到的雨果、罗曼罗兰、托尔斯泰、高尔基以及曹雪芹、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文学作品,尽管这些书籍大都还属于禁书之列。对在农村那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像高尔基那样将它视作“我的大学”,感受着人间的疾苦,熏陶着高尚的情操。当时宝瑞下乡的村子有学生在我所在的公社上高中,他就找了一个信得过的学生当我们之间的信使,为我俩传递能够寻摸到的书以及交换心得的讯息。大量的阅读让我们见识了世界上高贵的灵魂,深邃的思想,复杂的人性,优美的文字,迷人的风景,精彩的人生,曲折的生活。

发表在《河北日报》上的我们合作的美术作品(1)

发表在《河北日报》上的我们合作的美术作品(2)

我们俩以笔名“国斌,东燕”合作创作的小说发表在1972年4月14日《唐山劳动日报》刚刚复刊的副刊版

我们俩以笔名“国斌,东燕”合作创作的美术作品发表在《唐山劳动日报》上

渐渐地我们在县里有了小小的名气,曾经一起到县里参加过美术展览,也一起合作进行文学创作,还共同署名发表过小说和诗歌。到1973年,已分别在《唐山劳动日报》与《河北日报》发表了多件美术和文学作品。1973年夏天,大学开始通过考试招生,我俩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幸运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我俩虽然从事了不同的工作,自此天各一方,但联系与来往却依然非常密切。自从有了网络以后,联系就更加方便了,使用MSN、用QQ或是电子邮件,后来又都在和讯建立了各自的博客。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相互砥砺与支撑,不仅惺惺相惜、也总有机会酣畅,总之,几十年间的友谊用一句两句话是说不完的。每一次我回北方探亲或是出差路过昌黎,都会第一时间去他单位或家中找到他,互述友情。因此,现在每一回想起与宝瑞在一起的场景,我內心满满都是伤疼,同时有一种惆怅,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董宝瑞的遗作《李大钊评传》
去年的11月8日早晨,当我接到宝瑞夫人突然打来的电话,得知宝瑞去世的那一瞬间,感觉就是懵了,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我再三问了几遍,一种无可言喻的荒涼感,带着悲伤,席捲而來。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啊,一下子就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这个消息来的实在是太突然,就在当年的7月中旬,我回北方探亲,路过北京,第二天就到北京六铺炕他女儿家中去看望他。那时见他情况应该说还挺好,在我俩交谈中他还对我说想回昌黎,惦记着答应出版社《李大钊评传》的稿约还没有完成。我说在京也可以写啊,他说许多资料大都存在家中电脑里呢,看他的样子肯定是非要回昌黎写稿不可,劝也无用。我俩分别时,他还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他多年研究碣石的专著《碣石纵横谈》,在扉页依然笔走龙蛇地写上两行字送给我留念。

2014年7月16日宝瑞送给我的他多年研究碣石山的专著《碣石纵横谈》

7月底我刚刚从秦皇岛回到武汉,就接到宝瑞给我打的电话,告诉我他93岁的母亲去世的噩耗。他告诉我他母亲的遗体是7月24日上午在秦皇岛殡仪馆火化的,7月27日在昌黎晾甲山东麓颐安园与他父亲的骨灰合葬。其实,那时候我正好在秦皇岛休假,可我却一点音信都没有。我埋怨他明知道我回秦皇岛了,怎么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告诉我肯定会去祭拜一下他家老太太的。然后,在10月31日我给他打电话询问他的病情,他告诉我,刚刚从医院回家,正在恢复之中。没有想到,我俩通过电话刚过一周的时间,他竟这样匆匆而别了!从此为我留下无限的遗憾,在这世上我就再也没有像他这样的知己了。

2015年10月7日在宝瑞的墓前我献上一束鲜花

今年10月,我又探亲到秦皇岛,我与妻子专门抽出时间去昌黎,到晾甲山东麓的颐安园文星苑找到了宝瑞的墓,献上一束鲜花,了却了对好朋友的思念。同去的还有老同学李滨、赵岐、蒋淑霞,那一天是10月7日,距宝瑞逝世一周年还有整一个月!

在这里匆匆写下以上几行文字,权作一瓣心香,愿宝瑞兄一路走好!在此安息吧,守护着碣石山。

2015年11月7日

董宝瑞的部分相关照片:

2003年9月我与宝瑞在碣石山下小憩

1968年7月在唐山凤凰山公园

1968年11月高中毕业离校前

1971年10月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美术创作班

在1971年10月美术创作班上董宝瑞创作的作

参加1971年10月美术创作班时杨万富大姐为我俩拍的照片

 1973年9月在北京香山公园合影

1974年7月在北京颐和园合影

1989年12月董宝瑞发表的一篇有关纪念李大钊的文章

董宝瑞根据我们两人1971年10月参加县美术创作班留下的一张照片写的一篇回忆文章

2003年9月于黄金海岸

2007年7月于黄金海岸翡翠岛

2007年7月于华夏长城葡萄酒厂

2007年7月于昌黎五峰山

2007年7月于乐亭李大钊故居与两任馆长


2008年8月于黄金海(1)

2008年8月于黄金海岸(2)

-完-

本文曾于2020年11月7日发表于《美篇》

作者系列文章:

1、想起少年时从那口老井挑水吃的日子(上)
2、想起少年时从那口老井挑水吃的日子(下)
3、我的生物老师
4、一个院子的三户人
5、走玩昌黎葡萄沟
6、参观华夏长城葡萄酒庄
7、怀念家乡的雪
8、回忆一位初中的同学
9、走访耿学刚的家庭酒堡
10、记“葡萄沟”里的赵家老宅
11、登五峰山 怀李大钊
12、下乡五十五年纪念
13、感吟乡愁
14、柳永体:望海潮·登五峰怀大钊
15、回忆昌黎一中校园(诗五首)

16、水龙吟·家乡秋韵(苏轼体)

17、声声慢·怀念好友董宝瑞逝世十周年


黎中7072
我们是昌黎人,是同学是老乡,大家可以在这里回忆往事、畅叙友情、分享快乐生活、展示各类才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