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花园小区门口合影留念(前排左起杨新民、果掁黎、杜延芹老师、杨尔平、王宝珊,后排左起王志明、齐成智、宋贺成、李长生)
他们是谁?和小区的老人是什么关系呢?咱们从头说起。
1960年7月,22岁的杜延芹从昌黎师范学校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了昌黎城关三街小学,任一年级一班的老师。
那个时候老师一般是随着班级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杜老师和这个班的学生们朝夕相处,而且是一位班主任老师身兼多门课程。由于杜老师年轻有活力,教学严谨、性格温婉,把这个班带的是风生水起,连续几年都是年级的优秀班集体。这样,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杜老师就像是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带领着一帮小弟弟小妹妹快乐成长。
视频(1):原昌黎三小师生聚会片断
据杨新民同学回忆,那时教室冬天要生火炉子取暖。每逢入冬前,学校就会组织各班(由班主任带队),去地里刨茬头,准备过冬生炉子的引柴。一路上杜老师总是不停的帮身体弱小的同学拿工具揹茬头,还要照顾同学队伍不能走散了。而王宝珊同学清楚记得,她的手特别爱冻,一到冬天就冻得像小包子似的。为了防止她的手被冻得更厉害,在排座位时,杜老师就安排她坐在炉子旁边的座位上。
自左至右为杨尔平、果振黎和王宝珊同学
然而,就在杜老师与我们这些学生关系密切之时,1964年夏天,一纸调令把杜老师派往其它学校支教,从此师生天各一方渺无音讯。
自左至右为齐成智、杨新民、杜老师和宋贺成
特别是经历了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等大的时代背景,昌黎三小这个班的同学们也是东奔西走,各自发展。由于年少时和老师结下的这份情缘,他们心中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思念——我们小学时期的杜老师现在在哪里,她还好吗?偶尔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说起杜老师来,尽管多方打听也总是没有消息,让大家感到非常遗憾和无奈。
自左至右为王宝珊、杜老师、果振黎和杨尔平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24年11月下旬。当时在班里曾任班干部的王志明,退休后在昌黎老年开放大学办了一个声乐班。其中有一个同学叫刘自安,闲谈中说到他的姐姐刘来凤曾经是王志明小学同学。王志明与刘来凤通了话,听说她和几个老同学有联系,在和曾任班干部的杜新英、李长生等商议后,准备在手机上建一个“三小同学群”。
12月5号,共有22名同学的微信群正式建起来了,这些当年的老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在同学群里讲述着这些年来的各自经历,诉说着相互的思念之情。
王宝珊同学与杜老师
讲着讲着大家不约而同的谈到:我们的杜老师在哪里,她现在怎么样了啊。说到这个话题,大家又都沉默了。
杜延芹老师(2)
班里同学中,有几位曾经在本县的教育系统工作过,但一直也没有联系上老师呀。只能在群里约定:同学们都行动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共同寻找我们亲爱的杜老师!
自左至右为杜老师、果振黎、王宝珊和李长生
王志明曾在县文化局任职,教育系统仍然有几位在职的好朋友,就托付朋友们帮忙寻找。由于杜老师1964年调离昌黎三小后,可能一两年内就调往了别处的学校,且杜老师现在年事已高,朋友们查找了两天也没有结果。
杨尔平同学与杜老师
这时曾在本县教育系统工作过的杨尔平同学提到新的线索,她说当年听说杜老师后来可能调到了抚宁县的留守营一带。
王志明同学与杜老师
按照新的线索,经过教育系统朋友的不懈努力,两天后终于查找到了老师的电话号码,王志明和杜老师通了电话,然后迅速把消息告知了群里的同学们,大家纷纷和老师取得了联系,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样,看望老师的先遣小组顺势成立,并于12月18日上午在昌黎大清花饺子城召开了预备会,商定看望老师的各项具体工作和细节,并定于12月20日上午九点半出发。参与的同学有:李长生、齐成智、杨新民、杨尔平、王宝珊、刘来凤、王志明。
视频(2):原昌黎三小师生聚会片断
按照分工,大家都进行了积极的准备。果振黎同学曾事先表示,如果去看望老师,她马上从北京返回昌黎,和同学代表一同前往。宋贺成同学因事未能参加预备会,这次也是积极踊跃。刘来凤出发当天身体不适未能成行。这样,由八名同学代表组成的探望老师小组20日上午,准时从昌黎乘车出发,一路向东奔赴海港区珠江花园小区,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本文照片和视频均由杨新民提供)
文章作者简介
王志明,1952年生于昌黎, 1969届昌黎一中毕业生,作过知青,当过兵,自70年代末起,先后在昌黎县商业局、总工会、文化局、乡镇企业局和工商联工作并任职,退休前为昌黎县工商联副主席。
照片和视频提供者简介
杨新民,昌黎人,1952年出生,1970届昌黎镇中毕业生,1971年入职迁安首钢水场铁矿,先后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退休前任车间内燃设备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