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离开家乡的日子

文摘   2024-11-08 09:19   天津  


人生的历史中,总会有那么几段旅程让人难以忘怀。而对于我来说,由民转兵,穿上军装扛起抢,走入军营保家卫国,是一生的荣光和辉煌。二十八年的军旅生涯,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伟大的国防事业。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渤海湾,全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记事起,父母亲扛着锄头迎着太阳出发,顶着月亮和星星回家,他们辛苦耕种,他们淳朴善良,那片土地养育了我们一家人。他们总是教育我,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个时候,我大伯是部队的一个营级干部。每次看到大伯回家,他穿着绿色军装,威武霸气的样子,让我非常崇拜。特别是大伯给我讲他在参加革命战争时,他和战友们面对敌人英勇作战,弹尽粮绝时,又绝处逢生的景象,真的让我佩服不已。我向大伯发誓:长大后,我也要去当兵。

1982年,十六岁的我,终于等来了当兵的机会。那一天,我正在与一个农民老伯在地里除草,突然间,我听到大队的广播里号召适龄青年当兵。于是,中午休息时间,我跑到大队去报了名。
10月25日,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激动。手捧录取通知书,我仿佛看到自己如大伯一样,驰骋在沙场上,大伯保家卫国的精神,在我这里得到了传承。
两节闷罐车里,装了我们昌黎七十五名有志青年。闷罐车开的很慢,每个编组站都要停一下。现在开车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硬是从下午一点,走到了半夜十一点。在锦西(现葫芦岛市)火车站下了火车,又转乘敞篷大解放车。一路上,我看着星星点点的灯火,离我们远去。走到一个山脚下,汽车停下,我们被各自班长喊着,到宿舍放背包。
到军营的第一顿饭,是吃汤面。上车饺子下车面,部队领导也懂这样的道理。
我们在部队学会的第一首军歌是《战士的第二个故乡》。湖南的老班长儿化音的教唱,让我们感觉到热血沸腾,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歌曲里唱的一样,军营在大海边,海水绕着海礁跑。

当我领到红色的五角星和红色的领章时,我心潮澎湃,自己终于实现了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的愿望。我给父母写的第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亲爱的父母,我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学习和训练,争取留在部队转志愿兵或者考军校。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你有什么样的愿望,你就要去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

在部队,我学会了与战友和平相处,学会了孤独中努力学习,懂得了五湖四海皆兄弟的道理,学会了为了祖国安宁无私奉献。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一次次的失败中站起,一次次的队列训练,一次次的站岗放哨,都让我对“保家卫国”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战士,在军营里默默奉献,才能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平安幸福,才能让我们的祖国安宁祥和。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肩上都有一份责任,那就是守护好我的国我的家!
被部队院校录取的那一天,我的理想得到了升华。我知道,进了军校,我就将成为一名共和国军官,将会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奉献给我热爱的军营,我热爱的国防事业。

          1985年在解放军郑州测绘学院

2010年,我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了天津滨海新区工作。虽然我对军营有着太深厚的感情,但在退休和转业这两个现实摆在眼前时,我觉得我还年轻,还应该有精力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所以,当有人问我,是否后悔转业地方时,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到地方后,我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眼界开阔了,思路也打开了。原来在部队是为国防事业服务,现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的性质变了,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弹指一挥间,我离开家乡已经四十三年了。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由民转兵的过程,又经历了由兵转民的过程。我见证了祖国建设的高速发展,从文化大革命,到“三自一包”,再到包产到户。从改革开放,到小康社会的实现。从高质量发展,再到国家经济转型。我见证了国家由贫穷走向富强的全过程,我见证了中国人民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步伐是那么的坚定。
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将退休了,回忆四十多年走过的道路,有过辉煌有过平淡,但部队给我的帮助和教育,让我终生难忘。今后,我要享受每一天的工作过程,我要把自己的丰富的工作经验留给身边的同事,我要珍惜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重逢的战友们

四十三年的历程,让我明白,生命短暂,时光飞逝,属于我的日子越来越少。所以,每天都要拥抱阳光,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身边人和身边事,让无私无畏的军人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黎中7072
我们是昌黎人,是同学是老乡,大家可以在这里回忆往事、畅叙友情、分享快乐生活、展示各类才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