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兵

文摘   2025-01-23 11:24   天津  

1982年11月1日,北方的天气已冷,七十五名昌黎县的热血青年,乘坐绿皮火车,一路向北,“叮叮当当”,晃悠晃悠,下午三点四十集合,五点十分从昌黎站出发,晚上八点四十左右到达锦西(现葫芦岛市)火车站。


在绿皮火车上,七十五名青年,划分两个阶层。城市来的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们说着对前途的憧憬。农村来的默不作声,眼睛朦胧,思考着如何才能当好一个兵。从上车以后,就看出,城市兵机灵,他们考虑长远,见过大世面。农村兵老实,看啥都觉得新鲜,对啥都懵懂。



下了绿皮火车,天已经黑了。叶连长让我们在站台上列队。随后,开始点名,九个人一班,或者八个人一班。每个班留一两个名额给天津兵或唐山兵。我们七十五人分乘两辆大客车。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因为看着不远处,灯火通明,显然那是一座大城市,在城市里当兵,我们都觉得挺满足。但是,卡车越过了这片灯的海洋,向着没有灯光的旷野里行进。城市兵又开始乱起来了,喊着:“这是把我们拉到哪里?”我们农村兵一声不吭,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失望。


到了兵营,已经是晚上九点十分左右。我们借着灯光,发现这里仅有三座瓦房,两座并排的瓦房是军营宿舍,那座独立的瓦房是食堂兼餐厅。我们被班长领着,走到自己的宿舍,城市兵放下行李,就抢着睡下铺,农村兵老老实实,觉得睡上铺也行。


海军38610部队(海军试验基地)大门


上车饺子下车面,我们在军营的第一顿饭是一大桶糗(qiu)了的面条,也就是面条放时间长了,都坨了。城市兵说:“面条烂乎乎的,太难吃,不吃了。”农村兵端着碗,不说话,只顾吃,吃了一碗又一碗,我在心里说:“能吃饱就行!”城市兵一连几天都不吃食堂的饭,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零食。等零食吃完,就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吃食堂的饭。


七十五名昌黎兵在辽宁锦西(现葫芦岛)海军38610部队(海军试验基地)新兵连开始集训。训练场上,城市兵机灵,学习能力强,站姿坐姿一天就学的有模有样。农村兵从小懒散惯了,腰挺不直,肩往一边歪。班长喜欢接受能力快的城市兵,让他们排成排,做示范。农村兵加班加点苦练,没有几天,农村兵的姿势就板板正正。


战友龙延平提供新兵连战友留念


昌黎兵在部队口碑好,是因为1979年、1981年的老兵,打下了基础。我们1982年底的这批兵,算起来应该是1983年兵,这批兵大部分是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家里的最小的孩子。所以吃苦耐劳的劲头不如那些老兵,但昌黎人的超强学习能力、朴实无华的精神得到了传承。


当然,哪里的兵都有特例。在我们七十五名昌黎青年中,就有一人因为吃不了苦,成了逃兵。进入十一月,东北已经零下十几度,训练场上,东北风呼啸着,把我们娇嫩的脸都吹的通红。虽然身穿棉衣棉裤、脚穿带毛的大头鞋,但还是冷。没有几天,城市兵就有几人冻的鼻涕直流,农村兵也瑟瑟发抖。再加上洗脸时,脸盆里的水结一层冰,班长让我们把毛巾浸湿后,再擦脸,那样不感觉到冷。东北的冬天,是真的冷呀!


授衔后新兵连集体合影

再来说说那个昌黎兵的特例吧。他为了达到退兵的目的,起初装病,班长把病号饭送到他的床前,他不吃。晚上故意把尿撒在床上,说自己从小就有尿床的习惯。班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让他参加训练,他就是不听。无奈,班长向排长汇报、排长向连长汇报,经过海军313医院开具证明,对该同志做了退兵处理。


训练场上,我们每天趴在雪地练射击、站军姿、走队列、蹲下起立、敬礼、整理军容、齐步正步跑步,停止间转法,行进间转法,这些训练枯燥无味,但我们坚持下来了。特别是紧急集合,那哨音,让我们精神高度紧张,三分钟穿好衣服,五分钟集合完毕。只有军人才能做到令行禁止,行动统一。


由于训练强度大,再加上正是长身体阶段,战友们无论是城市兵还是农村兵,都胃口大开,一顿能吃好几碗饭,而且特别容易饿。记得我们新兵去干部食堂打扫卫生,当看到有剩的馒头,眼睛就放光,然后跟带我们的班长小心翼翼地说:“我们能拿走吗?”得到班长的回答,我们就一人装一两个冷馒头在口袋里,回宿舍后吃。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想起,那冷馒头虽然没冻,但还是硬邦邦的,啃起来难以下咽。就是这样,那些剩馒头也都进到我们的肚子里。


新兵连三个月,虽然环境恶劣,吃的是粗粮,菜也就是清炒大白菜和土豆等等,一点油水都没有,但我们都坚持了下来。三个月的时间,我们从一个普通青年,蜕变成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三个月,让我们变得刚毅、坚强、自信、挺拔。我非常怀念那艰苦的激情燃烧岁月,非常想念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宿舍、同一个训练场训练的战友们。


战友宋爱和中校照片


我们七十四名昌黎兵,经过三个月新兵连的严格训练,最后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我们从班长手里接过红色的领章帽徽肩章时,眼睛湿润了,我们终于完成了由民转兵的过程。三个月的时间,我们顶风冒雪,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城市兵的小白脸变成了红脸膛,农村兵的营养不良的身体彻底改变。我们的身体变得强壮了,我们的军政素质提高了,“一、二、三、四”的口号声更响亮了,行进间的步伐也更整齐了,军人的光荣感自豪感也在心里油然而生了。


当兵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战友们的人生。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锻炼,经过部队领导们的培养,经过我们个人的努力,昌黎兵完成了完美蜕变。有十四五名战友考上军校,成了光荣的共和国军官。我记得有赵善革、宋爱和、李义凡、陆小刚、修继信、夏爱军、李如新等等,还有李洪祥、李立明、马剑波、王梦强、贾玉华、康胜勇、卜印东等十几名战友转了志愿兵。昌黎兵人才辈出,在我们82年底这批兵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七十四名昌黎兵,退伍回到家乡的老兵大概四十名,留在部队转志愿兵和考学提干的大约三十多名。


退伍回乡的老兵,有的成了昌黎县的致富标兵,如肖海鹰。有的成了治病救人的医生,如周金良。还有的成了村支书,如苏玉国。我们这批兵,经过部队的洗礼,个个顶呱呱。


昌黎兵踏实、勤奋、聪明、忠诚,一口老奤乡音,让接触的人感觉到非常有亲切感。昌黎兵学习能力强,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兢兢业业。昌黎兵为海军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领导和战友眼里,每一个人都是好兵。


战友龙延平提供的2010年八一纪念照片


如今,我们七十四名老兵,都已进入花甲之年,有的已经退休,而我仍然在天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着。有了当兵的历史,我们七十四名战友犹如亲兄弟一般,有困难大家出手相助,没事的时候大家聊聊天,开开玩笑。


我考上军校以后,辗转几个部队,最后落户在天津。军校毕业没能分配回到葫芦岛,是我一生的遗憾。我就像孤雁一般,在外漂泊着。而其他战友,提干或者转志愿兵的基本上都留在葫芦岛市工作。退伍回去的,大部分都在老家工作。特别是那些头脑聪明的城市兵,退伍回去后,分别进入电力部门、铁路部门、邮电部门等国企央企工作,还有部分战友在政府部门工作。


龙延平和战友在承德


每年“八一”,昌黎退伍老兵,都组织战友聚会。我有幸参加过两次,战友们说起当战士时的奇闻趣事,就如电影画面一样,当初的幼稚,当初的青春,当初的幸福,都历历在目。


昌黎兵,我为是你们之中的一员而骄傲。昌黎兵,我为有你这个名号而自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昌黎兵走到哪里,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黎中7072
我们是昌黎人,是同学是老乡,大家可以在这里回忆往事、畅叙友情、分享快乐生活、展示各类才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