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是一个抽象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知。学生对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等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在学习《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容易出错。
易错点 对重力与重心理解不透彻
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及所处的周边环境无关。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这类物体的重心可用作图法画出。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这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其原理是二力(重力和绳的拉力)平衡。
易错题赏析
提示
不要认为两者共同的重心在两者各自重心连线的中点上,因为两者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即整体的质量分布不均匀。
答案 D
易错点 不清楚弹力产生的条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间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易错题赏析
提示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必须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接触不一定会产生弹力。
答案 A
易错点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和混淆不同种类的摩擦力
1.摩擦力的方向
(1)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可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物体相对与它接触的物体运动的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成任意角度。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3)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如果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该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摩擦力为动力;如果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该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摩擦力为阻力。
2.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1)条件法: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判断。
(2)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若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存在摩擦力;否则不存在摩擦力。
(3)状态法:由物体所处的状态分析,若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4)力的相互作用法:当一个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不易判断时,可先确定与之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情况,然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出判断。
3.计算摩擦力大小的思维流程
易错题赏析
提示
计算摩擦力时应先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是静摩擦力,一般不能用公式F=μFN计算.本题在A、B运动状态不明确的情况下,不经判断即采用公式F=μFN求解,必然会导致错误结果。
答案 15 N,30 N
易错点 “活结”当成“死结”
“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死结”两侧的绳因结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活结”一般由绳跨过滑轮或绳上挂一个光滑的挂钩而形成。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子,所以“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根绳子合力的方向沿这两根绳子夹角的平分线。
易错题赏析
提示
莫把“活结”作为“死结”处理了,挖掘题中隐含条件——两部分绳拉力处处相等。
答案 C
在《相互作用》的学习中,这些易错点就像一个个隐藏在道路上的小石子,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在知识的探索中摔倒。同学们需要认真理解每个概念,仔细分析每一道题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总结,才能绕过这些易错点,真正掌握《相互作用》这部分重要的物理知识,为后续更深入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物理学习的征程中走得更稳更远。
审核:江磊 王莹
关于我们
中学生学习报
有一种教育叫中学生学习报,
有一种成长叫中学生知学习,
有一种快乐叫中学生好学习,
有一种幸福叫中学生乐学习,
有一种谦虚叫学无止境,
有一种自信叫学富五车,
有一种责任叫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