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众所周知,唐朝在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是极其繁荣,举世闻名的诗歌更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唐朝时期总共产生了两千多位有名望的诗人,近五万多首诗歌佳作更是冠绝古今,一直被世人传颂。
现如今人们张口可颂李白,闭口能背杜甫,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但是在灿若群星的唐朝诗人中,有的诗人仅仅靠一首诗歌也能青史名留,为后世所知,那就是张继。只凭一首《枫桥夜泊》,诗人张继就和寒山寺,和枫桥,和苏州,再也分不开了。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
词
大
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诗
词
注
释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城西外的枫桥镇。
夜泊:夜晚停船。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愁眠:因忧愁而难以入睡。
夜半:半夜。
诗
词
赏
析
这是一篇描写羁旅情思的传世名作。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人在逆境中,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游历者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就特别强烈。“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诗人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
诗
人
简
介
张继(715—779年)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创
作
背
景
张继于于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延
伸
拓
展
《枫桥夜泊》与寒山寺
张继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枫桥夜泊》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就是因为这首诗使本来不起眼的寒山寺名扬天下,至今都是人们向往的名胜。
寒山寺位于苏州郊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9—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曾经居住过,而改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的钟声令人神往。岁月流逝,唐钟早已失传。明代时仿制一口,却被倭寇抢去。清代康有为曾题诗感慨这件事说:“钟声一度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后来日本使者伊藤博文另外铸造了一口钟送来,这就是现在寒山寺钟楼上的用钟。每当新年来临,寒山寺撞钟已成为一件盛事。
往
期
回
顾
爱上古诗词|提到美景与友谊交相辉映 必想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爱上古诗词|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短短几十字,“氛围感”拉满
爱上古诗词|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乐景写悲情,更显孤独与寂寞
-END-
审核:王莹
关于我们
中学生学习报
有一种教育叫中学生学习报,
有一种成长叫中学生知学习,
有一种快乐叫中学生好学习,
有一种幸福叫中学生乐学习,
有一种谦虚叫学无止境,
有一种自信叫学富五车,
有一种责任叫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