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作为一种看似平凡的物质,在于谦的笔下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成为了他个人理想与信念的象征。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那石灰一般,经历了无数次的锤炼和磨砺,最终得以显现出清白、高洁的本色。于谦的《石灰吟》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描绘出了石灰的平凡与伟大,也表达出人生的曲折与坚韧。这种语言风格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在品味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地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的生产要历经烧制、粉碎等痛苦的过程,方能成为清清白白的成品来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志气。全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字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托物寄怀,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1421年中进士,历任御史、兵部尚书、少保等职。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存世有《于忠肃公集》。
《石灰吟》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其实于谦还有另外一首咏物诗,这一首却籍籍无名,鲜为人知,这首《咏煤炭》是于谦青年时期刚刚踏上仕途时所作,与《石灰吟》一样是咏物言志的诗,所托的物变成了烧火取暖的“煤炭”。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这是一首咏物诗,是明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借对煤炭品格的吟咏,抒发了作者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赞颂了为人类造福而甘愿牺牲自我的伟大献身精神。
爱上古诗词|提到美景与友谊交相辉映 必想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审核:王莹
关于我们
中学生学习报
有一种教育叫中学生学习报,
有一种成长叫中学生知学习,
有一种快乐叫中学生好学习,
有一种幸福叫中学生乐学习,
有一种谦虚叫学无止境,
有一种自信叫学富五车,
有一种责任叫学习强国!